APP下载

试论生态德育的价值意蕴

2010-04-12刘亚平

关键词:人道主义自然界道德

刘亚平

(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倡导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生态的保护和治理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做出巨大努力,生态环境建设在采取必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措施的同时,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生态道德教育是公民的‘德性’和生态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的灵魂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1]

一、生态道德的价值内涵

生态道德是一种新型的德育范畴,它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要求人们对自然环境承担道德责任,或者说人们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该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且要求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反思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提出相应的道德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享有科技文明的同时,也种下了苦果,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生态道德教育是伴随着生态危机而产生的,并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生态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生态道德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要求人们以符合生态伦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去合理开发、利用、分配与消费自然资源,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同自然资源的价值利用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维护与增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诸方面平衡、协调发展的过程。”[2]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了适宜人类居住的场所,就根本谈不上和谐社会的建立。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满足了自身利益的同时更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破坏生态平衡,到维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转变。“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它不仅给物质生产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且也是解决人类生活需求的源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分不开的,人类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破坏生态就意味着损害人类,任意大规模地毁灭生态系统中其他构成成分扩大资源的稀缺性,都意味着人类在毁灭自己。”[3]社会的和谐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与自然才可以和谐发展。

(二)生态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为解决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矛盾而推出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道德的教育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共鸣。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994年3月在我国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并进一步构成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来规定人们的行为,以控制对自然的继续掠夺和破坏。这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一个前期的‘软件工程’作为‘启动器’,这就是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的确立和教育。”[4]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蕴,它不仅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关注自然的利益,认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要把大自然看成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平等地享有权利,公平地履行义务。

生态伦理是人类在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进行的反思,生态道德是面对危机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人类为了拯救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行动,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忧虑和人文关怀道德思想。现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 ,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解决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在良好的自然基础上持续发展为宗旨的。

(三)生态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本质的全面实现、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5]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维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衡量各项事业发展成败功过的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将人类置于“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两大系统之中,关注对人类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人类的生态素质和社会素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强调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重新定位人类精神需求的内容及层次,这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能力改变自然和社会,但同时必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道德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道德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5]与以往在改造自然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思想与理念不同,生态道德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生态道德的构建,是新时期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要实现生态道德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开创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

二、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强化整体主义原则教育

生态整体主义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在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纠正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要以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为指导思想。

首先,要树立“整体生态观”。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倒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其次,要树立“整体环境观”,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界是整体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与其他的物种相互作用,互相影响长期演化而来的。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种都是珍贵的,值得人们去尊重,去爱护。每一个物种都有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物种,生物链不容中断,生态平衡不能再被破坏。第三,要树立“整体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全球性”。[7]可持续发展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能危及人类未来的利益,而且还要求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某一地区的利益和全国整体利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指一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统一。

(二)强化和谐发展原则教育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之间本应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8]强化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引导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使人们意识到在道德行为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类必须抱有“万物一体”、“物吾与也”的思想,在从自然索取的同时正确对待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珍视自然,爱护自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的平等权利,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人的发展是与自然诸要素相互联系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不能为了今天的发展而影响明天的发展,要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在工业社会之后人们对以往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强化和谐发展的原则教育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为着眼点,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强化人道主义原则教育

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他还说道:“社会 (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9]从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的和谐文明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人类作为道德主体应当承担生态道德责任。不仅拥有为了生存而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权利,也应该相应地担负起一定的生态道德义务和责任。从生态规律的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认识生物圈“失衡”的原因,使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态行为自觉地置于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这是生态伦理学中的人道主义原则的哲学基础。“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的人道主义原则要求我们,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望,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保护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调节,用人对自然的义务感来偿还对自然的占有和利用。这一切表明,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大自然,必须以人道主义原则对待大自然。”[10]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那么人类就必须确立新的人道主义,把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推及自然界、推及动物和植物。要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除了用法律武器外,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保护意义的就是对自然施以人道主义的保护,使自然和人类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条件下,应该把人类保护自然、节约资源提高到新的教育方向上来,新时代的人类生存面临的生存困境就是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的枯竭,因此只要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价值取向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才能成为消费合理性的评价尺度。人类的可持续生存,集中表现在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的关注上。只有子孙后代具有可持续生存的条件,人作为一个“类”的生存才能持续下去。人道主义特别重视未来对现在的作用,主张根据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来确定我们现在的行为策略。我们现在还有资源,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节约呢?这不是根据我们现在的现状做出的选择,而是根据未来的需要做出的选择。

综上所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当代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与自然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这种统一不是人无条件服从于自然,也不是人统治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德育的价值意蕴在于,它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是实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熊玉坤.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J].大连大学学报,2006(5):95-97.

[2]尹保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J].理论与实践 (理论月刊),2004(12):99-100.

[3]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0-31.

[4]韩跃红,张云莲.生态道德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J].科技日报,1999-09-11(2).

[5]高健.论生态道德与人的全面发展 [J].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7(1):10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78.

[7]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0-21.

[8]包松.重视消费道德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N].中国经济时报,2003-08-22(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102.

[10]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和反思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2.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自然界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跟踪导练(一)5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