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批评:非洲文学批评的总体特色

2010-04-12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文学作品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与艺术学院; 江西 抚州 344000)

非洲文学批评家往往从社会—文化角度切入非洲文学的研究,也就是说他们更多地关注文学的“外部”问题,而对文学“内部”的问题,诸如叙事技巧、结构、美学特色等并不十分关注。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些方面,而是因为非洲存在太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问题,这些都迫切需要非洲批评家做出解答;而且在非洲文学批评家看来,文学的叙事技巧、结构、美学特色等本身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非洲文学批评家本质上都是社会—文化批评家,他们对非洲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非洲意识,文学批评只是他们进行社会—文化批评的一种途径。他们强调文学批评对社会的作用,他们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实用性”。

不过,非洲文学批评家真正有效地对非洲文学进行研究是在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前期,这是因为在这之前非洲文学创作尚不繁荣,文学作品也不丰富;而且对非洲批评家来说,那时更迫切的任务是反殖民斗争和独立斗争,他们没有闲暇时间来讨论纯文学问题。因此那个时候非洲文学研究主要是由西方文学批评家进行的,其中包括J.贾恩、G.莫尔和B.林德佛斯等,他们对非洲文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有其他一些文学批评家如A.谢尔顿,尽管他们的批评有很多误导,但他们对当时的文学研究困境依然贡献良多。

一、非洲文学论争的开端

对早期非洲文学批评家的批评方法影响最大的是尼日利亚学者A.伊雷尔。1968年在伊芙大学举行了一次非洲文学研讨会。当时由于尼日利亚比亚夫冉内战,大多数杰出的批评家,如E.奥别齐纳、D.恩沃伽和M.欸切若,都没能出席,但在那次研讨会上探讨的一些议题对现代非洲文学批评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伊雷尔在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现代非洲文学批评》,他认为现代非洲文学研究最合适的方法就是社会学的方法。他还进一步指出:“只有将文学作品和整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现状联系起来,我们的批评家才能对我们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实际的影响,作家的创作也才有意义。”[1]

D.S.伊泽夫贝伊在他提交的会议论文《批评和非洲文学》中同意了伊雷尔的观点,他说:“就文学而言,当代非洲文学批评主要是探讨艺术性和现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过, 他最后对非洲文学批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展望:“社会因素过去是重要的,只是因为文学本身在过去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学的;当文学不再特别关注社会或国家问题而更多地关心作为个体的人的问题时,批评将更多地探讨人而不是社会,影响文学批评的将是人和文学的问题而不再是社会问题。”[2]

从这里可以看出伊雷尔的观点和伊泽夫贝伊的展望之间的分歧,那就是,非洲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或主题和技巧何者更重要?他们关于非洲文学观念的分歧几乎成为之后几十年非洲文学论争的开端,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成为此后非洲文学批评论争的焦点。不过,总的来说,大多数非洲文学批评家关注的还是文学的社会—文化因素,采用最多的还是“实用批评”方法。非洲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更多地采用的是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将与文学有关的社会生产实践和人的价值结合起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非洲文学批评家并没有提出一种名为“实用批评”的学说,也并没有提出一个共同纲领;实用批评只是我们根据非洲文学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而概括出来的。

二、非洲文学批评家的使命

非洲文学批评家承载着巨大的使命,人们希望他们对文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应该对作家的创作、文学作品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被誉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的齐努阿·阿契贝在接受一次采访中曾经高度强调批评家的作用:在什么东西都印刷在纸上的今天,我认为批评家的角色变得更复杂也更重要。……我不可能象过去的说书人那样到处走动,去和读者见面,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支持或不满,因此就需要有其他人来做这个工作,为读者解释那些难以理解的部分,并对文学进行思索。而且,现在写出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有同样的质量,因此就需要有鉴别。所以,我认为批评家的角色非常重要。[3]

阿契贝的意思是说,作家和读者都期待批评家能够对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和鉴别,并提出自己的洞见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著名文学批评家E.奥别齐纳正是阿契贝所期待的这类批评家,他采用实用批评方法有效地分析了西非小说本土化进程,并分析了这种本土化演进的情景。他的《西非小说中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成了非洲文学实用批评的经典文献,它翔实、敏锐地论述了西非社会的传统、艺术、感受方式、年复一年的生活节奏、宗教、观察世界和人的方式,以及西非的时间感、空间感等。他从文化、传统和社会方面论述了西非小说是如何通过对西方小说进行改造以实现“西非化”。[4]奥别齐纳还从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回应了另一位批评家S.O.伊亚瑟尔的忧虑。伊亚瑟尔在其论文《非洲文学批评家论非洲文学:错位的敌意研究》表达了他对当前非洲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姿态的一种隐忧:“我们现在应该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洞察力的非洲文学批评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作品背后的或人物活动环境之类的社会现实知识。文学和音乐一样,需要深谙某一专门知识、敏锐的美学感知力以及关于语言技巧的全部知识。”[5]奥别齐纳指出,他所说的社会—文化关切其实包括了伊亚瑟尔列举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的上述品质,因为伊亚瑟尔所说的“社会现实知识”并不排除文学作品的美学和技巧结构等因素。其实,伊亚瑟尔本人也赞同这种观点,他曾经说过,社会现实讨论并不排除美学探讨。

社会现实讨论是否排除美学探讨,这正是E.欸美尼奥努和B.林德佛斯激烈争论的焦点,他们在对欸昆西小说的研究中引发了这一论争。林德佛斯认为欸昆西的小说从美学角度来说并不成功,欸美尼奥努不点名地对林德佛斯提出了批评:“许多西方批评家发表的关于非洲文学的东西,显示了他们对非洲文化传统并不了解,也显示了他们对非洲口头文学传统遗产一无所知。”[6]这场论争给了非洲文学批评家一个启示,即非洲文学研究必须关注文学作品根本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应该关注其美学价值。这一启示使得非洲文学批评家更倾向于采用实用批评的方法,那就是在评价文学作品时,非洲文学批评家特别关注其实用的效果和价值,以及表现内容的美学方法。

三、非洲文学批评的革命性著作

不过,真正系统地提倡实用批评方法从而对“现代非洲文学”这一概念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的主要批评论著,无疑是钦伟祖、O.杰米和I.玛杜布伊克三人合著的《通向去殖民化的非洲文学》。这部充满激情、充满硝烟味、具有号召力的论著对非洲文学和非洲文学批评提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非洲文学批评家的,比较符合非洲文学实际的观点,他们真正站在非洲文学的角度对非洲文学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三位批评家清晰地界定了非洲文学批评的一些范畴,正是通过这些范畴,非洲文学实用批评方法将对非洲文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一部充满争议、毁誉参半的专著,但它对非洲文学创作和非洲文学批评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如R.博格所说的:“非洲文学批评绝不可能是钦伟祖等人著作出现之前那样。”[7]J.恩盖特也指出,钦伟祖等人的批评谁也无法忽视。

钦伟祖、杰米和玛杜布伊克三人的这部经典论著的核心理念就是他们的非洲身份、非洲意识和非洲立场,他们都一致采用了实用批评的方法。他们强调,非洲文学是独立于其他文学的一个自足体,它有自身的传统、模式和标准,非洲文学产生的独特环境也完全不同于欧洲文学和其他地区的文学。他们的意思是,非洲文学及其批评就应该考虑到非洲的历史和文化关切。因此,他们意识到的一项迫切的社会—文化要务是,非洲批评家必须发展一套非洲美学,了解非洲传统,并担当批判知识分子的角色来引导非洲文化价值的转型。他们敦促非洲批评家采用伦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的批评方法:还需要为非洲批评家指出的是,文学批评归根结底是社会批评的一个分支。文学的社会批评要求批评家们在评价一部作品时,考量的不仅仅是其技巧的精湛,而更应该衡量它对社会思想的贡献,必须了解作品到底说什么以及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位置。[8]

坚持文学批评是社会批评的一个分支,这清楚地表明钦伟祖等三位批评家所倡导的实用批评的基本内涵以及实用批评的要求:实用批评必须同时考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技巧,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的问题。

四、无所不包的实用批评

一位批评家在研究非洲皮钦语文学时,就关注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技巧两个方面,他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非洲皮钦语文学批评家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渴望利用经验以理解皮钦语文学的哲学、技巧和文化构成。”[9]确实,同时强调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必然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成就。实用批评家们对此非常清楚,于是他们采用一切适合非洲文学分析和批评探讨的方法,这也正是非洲文学批评家在研究非洲文学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批评方法的原因。

正是由于没有任何一种批评方法能够主导非洲文学研究,也由于针对具体问题运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显得更为有效,因此才使非洲文学批评家们运用实用批评的方法。实用批评是社会学、伦理学和美学批评方法的综合。尽管在非洲文学批评中也出现了心理学方法,但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仍是占支配地位的方法。当然,在具体操作中,这三种批评方法都被改造过以契合非洲文学研究。社会学方法将文学作品和社会联系起来,社会学批评有利于读者理解文学创作的社会语境,也便于作家、艺术家很好地对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回应。M.H.阿布拉姆斯指出,社会学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在主题的选择和发展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及其时代力量的制约;在评价生活方式甚至形式诸方面,他们都带着社会学批评的思维模式。[10]伦理学批评方法让批评家注意到文学的意义方面以及文学影响人们的方式。与此相反,美学批评方法更多地集中于作品的形式、技巧方面。非洲文学批评家在研究非洲文学时往往将这三种批评方法综合起来,这表明他们希望务实地、切题地审视文学作品。

即使对于形式本身的研究,非洲批评家也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的,并将之和社会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新形式主义:非洲小说批评最近趋势》中,作者将形式主义总体特征置于主题考察之下,从社会角度和伦理视角来分析这种“新形式主义”。[11]这也显示了实用批评的特点,它成了非洲文学批评的一个万能的“筐”,似乎关于文学探讨、解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往“实用批评”这个筐里装。有意思的是,实用批评似乎表现了它对许多新课题的涵盖能力,比如非洲女性主义批评就吸收了实用批评的特点,从而更方便对非洲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现象进行分析。

非洲文学实用批评更便于读者和作家对其生存现实处境做出自己的解答。D.S.伊泽夫贝伊在论文《转变基础:目前非洲批评实践》中断言:“非洲批评一个趋势就是,从以文本为中心向从社会角度来检视文学转变。……这意味着,人们认为文学活动本身并不如社会、政治、经济转型那么重要。不过,奇怪的是,这种对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关注反而使非洲批评家更多地关注文学的品质。”[12]

由于非洲文学实用批评并不排除文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用批评的发展是积极的。艺术价值和政治认知二者之间的平衡有利于提高非洲文学的生命力。

而且,非洲实用批评还和接受美学结合起来,因为接受美学对读者即文学接受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文学文本的意义最终需落实到读者那里,因为文学作品只有经由读者的接受才能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非洲文学批评家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的发掘来影响读者并进而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连文学语言分析都纳入到实用批评之中,因为在非洲实用批评家看来,对作家语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研究作家表达文学意图的方式以及此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总体效果。

五、结语

非洲产生了一大批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阿切比的“尼日利亚四部曲”、恩古吉·瓦·雄沃的《一粒小麦》、O.P’比特克的《拉维诺之歌和奥克尔之歌》、N.戈迪默的短篇小说、N.马福兹的《杰贝拉维儿童》、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索因卡的大量文学作品、桑戈尔的“黑人性”诗歌、C.奥吉格博的《迷宫》、N.法哈的小说以及近年来一大批获奖作品。非洲也出现了一大批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杰出作家,如塞内加尔的桑戈尔、乌斯曼·桑贝内,被称为尼日利亚“双雄”的沃尔·索因卡和齐努阿·阿契贝,等等等等。

通过对这些杰出作家的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有这些作家都采用“宏大叙事”的方法,他们几乎很少个人化的情感宣泄,也几乎没有唯美主义倾向,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在非洲几乎没有土壤。他们都是站在非洲的立场来考察非洲传统文化的命运,来探讨黑人的文化身份,关注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给非洲带来的社会—文化灾难,也严厉地审视着后殖民时代非洲的种种困境。当全球化浪潮和文化霸权主义侵袭着全世界(非洲当然也不能幸免)时,非洲作家、文学家以及学者、文化人都对此保持着严密的关注和深深的忧虑,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非洲的世界位置和发展前途而苦苦地思索着。他们都清醒地坚守着自己的非洲立场,维护着自己的文化身份,他们也都一直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非洲文学批评家们也是同样如此。非洲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批评理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许是非洲文学创作实践更适于实用批评方法,也或许是实用批评方法的倡导有力地影响着非洲的文学创作实践。不过,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非洲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相同的生存境遇,这才是非洲文学实用批评盛行的根本原因。而且可以肯定,只要非洲的社会问题没得到解决,实用批评还将继续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Irele, Abiola. The Criticism of Modern African Literature[M]. In Perspectives on African Literature, ed., Christopher Heywoo. London: Heinemann ,1971.

[2]Izevbaye D S. Criticism and Literature in Africa[M]. In Perspectives on African Literature, ed., Christopher Heywoo. London: Heinemann 1971.

[3]Ezenwa-Ohaeto. African Critics and the Socio-Cultural Responses to African Literature[M]. In Goatskin Bags and Wisdom, ed., Ernest N. Emenyonu. Treton: Africa World Press, Inc. 2000.

[4]Obiechina, Emmanuel. Culture, Tradition and Society in the West African Novel[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5]Iyasere, Solomon Ogbeide. African Critics on African Literature: A Study in Misplaced Hostility[J] . African Literature Today ,1922,7.

[6]Emenyonu, Ernest. African Literature: What Does it Take to be its Critic[J] . African Literature Today ,1971,5

[7]Berger, Roger. Contemporary Anglophone Literary Theory: The Return of Fanon[J].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 ,1990,1

[8]Chinweizu, Onwuchekwa Jemie , Ihechukwu Madubuike. Toward the Decolonization of African Literature, Vol.1 African Fiction and Poetry and Their Critics[M]. Enugu: Fourth Dimens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0.

[9]Ezenwa-Ohaeto. Pidgin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Communication[J]. Critical Theory and African Literature Today 1994,19

[10]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ture Terms[M]. 6th ed. Forth Worth, Texa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1993.

[11]Ezenwa-Ohaeto. Neo-Formalism: Recent Trends in the Criticism of African Fiction by Nnolim, Emenyonu and Chukwuma[M]. Current Trend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in West Africa, eds. E.N.Emenyonu and C.E.Nnolim. Ibadan: Kraft Books, 1994.

[12]Izevbaye D S. Shifting Bases: The Present Practice of African Criticism[M].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1990.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