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

2010-12-26

关键词:国际化旅游建设

(洛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一、前言

国家旅游局在本世纪初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越来越多旅游城市都以创建国际旅游城市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并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相结合而着力建设,许多城市甚至将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纳入“十一五”计划。据2006年10月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研讨会报道,国内目前有4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或“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口号。

与城市旅游的火热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热潮相对比,关于国际化旅游城市理论和实证研究则处于一个严重滞后的状态。目前国内对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研究还主要是集中于概念、特征、条件和标准体系及城市个案的基础性、探索性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不足。研究现状可以借用陈光庭教授(1995)曾说过的“城市国际化理论研究不但没有超前性,而且落后于实践需要”[1],作为城市国际化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国际化旅游城市理论研究同样是不但没有超前性,而且落后于实践需要。正是由于这种研究的滞后性,不少城市在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走了不少弯路。

二、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内涵

(一)国际化旅游城市内涵的理解

目前学术界对“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定义仍是观点不一、提法各异。张广瑞(1994)认为国际化旅游城市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①既有国际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②遵循国际惯例,让旅游者处处感到方便、③具有独特而广泛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④友好文明的社会环境[2]。周玲强(1999)认为国际旅游城市是指经济社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味高级,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国家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3]。李志刚认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内涵是城市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必须突出旅游特征和优势,其突出的特点是发达的旅游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环境[4]。罗明义(2004)认为国际旅游城市, 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具有国际知名度高、经济开放度大、城市功能强、旅游产业发达、城市管理水平高等基本特征[5]。张婷等(2005)认为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旅游产业和城市国际化共同发展的产物,是指经济社会发达,其中旅游产业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并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本质在于城市的国际型旅游的职能,而不是巨大的城市规模[6]。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参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指南》以及成都、大连、杭州“创佳”实践,本文提出对国际化旅游城市内涵的理解。

第一,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国际化旅游城市是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与城市国际化进程相结合的产物。正如上述分析,国际化旅游城市必然是国际化城市,所以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换句话说,一个旅游业发达但城市国际化水平弱的城市不算国际化旅游城市。

第二,从城市主导功能来看,国际化旅游城市是以旅游业为重要支柱产业、以旅游为突出城市功能或特色的城市。所以一个没有发达的旅游业和强烈的国际旅游氛围的城市不算国际化旅游城市。

第三,从城市的吸引力来看,国际化旅游城市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能产生国际吸引力,具有一定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城市。所以一个没有较高国际知名度,不是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不算国际化旅游城市。

第四,从城市规模来看,国际化旅游城市是看重旅游国际影响力而不是看重城市行政级别、人口规模的城市。所以一个行政级别不高、人口规模不大但能够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对旅游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城市也算国际化旅游城市。

综合上述,从四个方面对国际化旅游城市内涵的分析和论述,国际化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和城市国际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它应该具备城市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国际化和城市性质旅游化(可以简称为“现代化、国际化和旅游化”)三大基本条件,具体来说表现为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城市国际化程度强、城市旅游内涵突出、旅游产业国际影响大、城市旅游风格独特五个特征。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城市国际化程度强是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基础,属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体现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国际性。城市旅游内涵突出、城市旅游产业国际影响大、城市旅游风格独特是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核心,属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主体特征,体现城市的旅游化,体现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旅游特性。

(二) 国际化旅游城市与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区别

关于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英格兰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先驱格迪斯首次提出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理论构想。后来不少学者又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述,提出了不少看法,但“国际化城市”(Internationalized City)是一个外延相对较为宽泛的学术用语,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严格定义。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国际性城市,指那些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大规模聚散国际经济能量,有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信息交汇快捷,并具有一流的服务功能和城市特色,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等的发展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国际性城市就其规模而言,大体可分为全球性大都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等两个层次;就其功能而言,又可分为国际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城市、国际旅游或其他特定国际化功能的城市等。由此可见,国际化旅游城市是国际性城市的一种类型,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一般特性。正如周玲强(1999)所说“国际旅游城市是国际性城市的一个重要分类,是城市参与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3]。

(三)国际化旅游城市与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的区别

为了推动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旅游城市的总体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家旅游局于1995年启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比活动,1998年下半年开始验收,从第一批验收54个城市发展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271座城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约占我国城市总数(661)的41%。为了巩固、深化和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中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培育和打造几个可以与伦敦、巴黎相媲美的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启动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项目研究,2003年印发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指南》,2006年正式启动试点活动。成都、杭州、大连在20余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试点城市, 2007年2月,上述三个城市顺利通过了验收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化。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开展“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活动,是提升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增强城市旅游竞争力,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重大举措。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与国际化旅游城市有着紧密联系,“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评定活动,就是要为中国的主要旅游城市提供一个达到国际标准并与世界上最佳旅游城市同台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不等同于国际化旅游城市,他是中国旅游界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的荣誉,但能否成为国际化旅游城市,还得看是否具有“国际化”城市等的基本特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佳旅游城市的创建肯定会大大加速旅游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三、 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一般路径

虽然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地方文脉、现实基础和历史积淀,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措施应该各有千秋,但是笔者也认为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应该有一个一般路径。各城市要依据这一路径,探索符合城市实际的建设对策。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三大条件、五大特征”出发,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洛阳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笔者建立了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的一般路径:“3W+2BC+2KC”。

(一) “3W”涵义

“3W”分别指“Who、Where、When”,所指意义如图1。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主体不只是旅游部门,而是需要政府、城市各部门、旅游企业和城市居民等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从我国旅游业实际情况来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各部门要协调一致,旅游企业要全力以赴,城市居民要积极参与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因此首先要充分调动全城市、全社会各种力量,增强全局观念、主人翁意识。其次要在综合分析城市所拥有的特色资源和其他城市的旅游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何种特色的国际化旅游城市。最后要划分阶段性建设目标并制定相应行动计划。“3W”实质上是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战略目标的制定。这既需要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科学把握,又需要对城市现状的准确分析,还需要对城市未来发展做出科学预测。洛阳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就明确提出打“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统帅下,先后制定了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最佳发展环境城市、“五城联创”,即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活动等阶段性目标。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洛阳相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CCTV首届“中国最佳魅力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全国社会综治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荣誉称号,还是“2005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之一(位居24),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位居16),又入选2008年首批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名城行列。2008年又成为我国新的《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颁布后第一个申报并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的城市。

由此可见,这些阶段性目标正在不断实现,2009年10月,洛阳市委书记又提出启动国际宜居城市申报工作,洛阳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步伐越来越快。

图1 “3Wh”示意图

(二)“2BC”介绍

“2BC”是“Two Basic Construction”的缩略形式,其意义为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要抓好两个基础性建设: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是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基石,为了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在具体战略措施方面首先就要抓好这两个基石建设,他们就像是一栋高楼大厦的地基。没有坚实的地基是不可能有坚实的大厦.洛阳市根据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战略目标坚持按照“政府组织、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的从城市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通过重点实施蓝天工程、畅通工程、新区开发建设等九大工程使洛阳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形成了以洛河为轴线,洛河南北对应发展的新格局,国际化城市环境逐步呈现;同时通过加大国际金融、通迅、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积极融入国际经贸、文化、教育等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从而全面了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三) “2KC”介绍

“2KC”是“Two Key Construction”的缩略形式,是指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要抓好两个核心建设:城市旅游内涵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旅游产业系统的优化。前者是为了突出城市旅游定位,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吸引力;后者是为了提升城市接待国际游客的能力和城市资源优势、形象优势向城市经济效益和产业优势的转化能力。这是各城市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初衷和核心目的。近年来,洛阳以加大城市旅游内涵与形象塑造和城市旅游产业系统优化为主抓手,全力打造“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山水洛阳、丝路起点”的城市品牌。并组建了龙门、小浪底西霞院、汉魏故城和隋唐城遗址等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加大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牡丹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文化创意产业工程等重大工程。并结合新形势特点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洛阳打造成国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河南省旅游集散中心,启动新一轮洛阳旅游转型和产业升级工程。尤其是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洛阳古城焕然一新、别具一格。享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盛誉的古都洛阳在与诸多世界名城的激烈竞争中成功取得2009世界邮展举办权,世界邮展历来都在国际著名大都市举办:中国北京、英国伦敦、美国华盛顿、俄罗斯圣彼得堡等都曾举办过世界邮展。借助2009世界邮展暨第27届洛阳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洛阳正加速朝国际化旅游城市迈进。

综上所述,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建设的一般路径为:“3W+2BC+2KC”,即首先通过确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设主体、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制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然后通过抓好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两个基础性建设,以及抓好城市旅游内涵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旅游产业系统优化两个核心建设,制定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的战略措施;最后通过战略措施的全面实施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其建设一般路径如图2。

图2 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的一般路径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将在国际旅游大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将成为许多城市的必然选择。研究国际化旅游城市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光庭.试论城市现代化与国家化建设的同步性[J].城市问题,1995(2):6-12.

[2]张广瑞.简谈国际旅游城市应具备的条件[J].旅游学刊,1994(1):1-2.

[3]周玲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1):86-93.

[4]李志刚,宾宁.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标准体系初探——以桂林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3(6):121-123.

[5]罗明义.论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与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9.

[6]张婷,程道品,黄燕玲,等.桂林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3):402-406.

猜你喜欢

国际化旅游建设
聚焦港口国际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旅游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