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中人的伦理定位及启示

2010-04-12

关键词:义利观仁者儒家思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的人的探寻和发掘,是一件很值得重视的工作。从台湾一些学者站在“生死学”角度考察人来看,或许可以获得一定的启发。面对今天的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尤其是功利主义,从伦理意义上来探寻和发掘人也许是一件具有诗意般的事情,更是一件很务实而又值得重视的工作。

一、纯粹伦理性:人与道德

翻开儒家思想典籍,不难发现,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儒家所强调的人,是社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完全被限制在血缘人伦关系的网络中,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只存在于这种“礼”所规定的血缘人伦关系之中,一旦超越了人伦关系这个界限,就会被认为是“忤逆”。“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1],就像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思不出其位”[2],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同。能不能为其人,关键在于道德。可以说,道德是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纯粹性和人存在的合理性。

说到人的纯粹道德性,有必要提及孔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就是关于人的学说或者说是关于人的哲学。孔子的学说是关于人的哲学,是因为他的学说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的,他关心的是人道、人格、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等人生的大问题。无论孔子在《论语》中的千言万语,都离不开“道德”与“伦理”,正是他开启了后世儒学的道德生命历程。何为人?孔子曰:“人者,仁也,亲亲为大。”[3]这个“仁”,就是一个道德体。他还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2]在孔子看来,仁者,是指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思想,体现了他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就今天而言,他的这种愿望不正是和谐社会所需求的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它衍生出了民族精神、“四有”公民准则、“八荣八耻”精神等等,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崛起矗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仁者爱人,应该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品质。

二、生存伦理性:人与利益

走进儒家思想,如果细细品味,不难体味儒家关于人的伦理定位首先是从生存开始的。对生命个体而言,活下来,才能谈得上是否认同某种伦理原则,因为生命存在是伦理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对于社会个人来说,人要想真正立足,在社会上站稳,则非“礼”不可,即得要有好的德性。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荀子也说,“礼者,人也所履也,失所履,必颠厥陷溺。”[1]所以,礼是人们行为的尺度,是人的立身之本,人若不依礼而行,就无以在社会上立身成名。在儒家先贤们看来,“礼”是一种帮助人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和机制,或者说这就是一种德性制导机制。

可以说,儒家对义与利的对举,确立了做人的伦理化思路。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必须要有物质(利益)。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这必然会产生矛盾,引起冲突。生存于现实社会,谁也不能免俗。如何缓解或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呢?儒家先贤们建立了一种生存伦理观——义利观,通过这一生存伦理观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天之生人也 ,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3]就孔子的义利观而言,有两个著名的命题:一个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另一个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孔子的这以思想在今天仍然十分必要,很有价值。

说到义利观,还应提及孟子,他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孟子的义利观主要两个层面:一是怀义去利。在义和利关系上,必须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衷哉!”[5]孟子认为,“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5]二是舍生取义。孟子把“义”看做一种理想的人格,认为“义”比生命重要。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需要指出来的是孟子的义利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其积极的一面而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和品德尤其难能可贵。就其消极的一面而言,孟子的利益观似乎是一种“先知先觉”英雄史观的思维模式,他简单地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使用双重标准。因此,从人的生存伦理角度来看,对待孟子的义利观,要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三、理想伦理性:人与境界

亲近儒家文化,总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神,总能感受到儒者的人格魅力。儒家思想关于人格,还有境界一说,这是众所周知的。“境界”一词,由来已久。据《辞源》上说:“《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郑玄笺说:‘召公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这里的“境界”是“疆界”的意思。在儒家先贤们看来,做人就应该做一个有一定境界的人,大致说来儒者的境界有三重。

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一名儒士。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俗地讲就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就像《增广贤文》中所讲,“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是儒者首先要做的。人的一生如大海中的一艘远轮,在人生旅途长河中,肯定会遇到顺心的、不顺心的人和事,每个人在工作中或是生活中都应该有这种胸襟,不计较他人,不放纵自己。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豁达,一种境界。

第二重:“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一名贤达。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意思是说,仁德之人应该是自己想建树的也帮助别人建树,自己想要做到的也帮助别人做到,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孔子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折射出一抹光辉。就今天而言,尤其难能可贵,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更需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应该与团队同成长、同发展之人。

第三重:“无终食之间违仁”,做一名圣人(仁者)。成为圣人,这是儒家思想所说的做人的最高境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意思是说,财富和地位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贱和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如果扔掉了仁,又怎么称得上君子呢?即使是一顿饭功夫的时间也不会违反仁,匆促之时也不忘掉仁,在生活困段、东奔西走之时也一定在实行仁。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与长期的考验,当传统的规范与自己的意识逐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仁和与中正,这是最高的生命状态。事实上,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要想完全做到,几乎不可能,只是当人们在颠沛流离时,在艰难困苦时应该像孔子所说的仍然要保持一份气节、一份坚强、一份勇敢、一份积极,那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荀况,孙安邦,马银华译注.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52,68.

[2]孔丘,梁海明译注.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62,109,121,154,32-33,211.

[3]曾参、子思,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121,63.

[4](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5.9:59.

[5]孟轲,梁海明译注.孟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112,177,168.

猜你喜欢

义利观仁者儒家思想
仁者爱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仁者
儒家思想与书法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