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精神生态问题分析

2010-04-12

关键词:文化

(1.石家庄铁道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2.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6系,湖北 武汉 430010)

精神生态包涵两层关系:一是主体内的各精神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信仰、需要、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表现为内环境是否处于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二是主体与主体外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与社会是否处于一种美好的生态状态。这里谈的是第二种,因为精神内环境状态的和谐与否主要也是由主体与主体外精神环境之间的关系影响决定的。和自然生态危机的存在一样,精神生态危机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揭示的心理拜物化、精神荒原化、道德空白化、存在的疏离化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便是“精神生态”危机的具体体现。[1]

一、文化夹缝中的尴尬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同时存在着多种文化。有东方文明也有西方文化,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而且大有主流非主流,传统遭排挤之势,文化呈多元化现实,人们的是非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甚至模糊化,体验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夹击的时代背景之下,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由于西方文明与现代化联系的直接性与快捷性,逐渐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大潮中占据了传统文化的地盘。人们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狭窄,动力也明显不足。人们奋不顾身追求的速度、利益、自由与显性催生了快餐文化市场的繁荣,但缺失了西方人发展西方文明的历史与环境,只是断章取义地在学习和吸收着他们的精神。比如在强调自由的同时却没有确立西方人强烈的规则意识与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季羡林老先生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中说:“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就能繁荣。解决不好,则两败俱伤。只顾前者则流于僵化保守;只顾后者则成为邯郸学步,旧的忘了新的不会。”我们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正处在旧的忘了新的不会的尴尬境况,国民体验着文化的贫瘠与荒凉。

二、焦虑的幸福生活

说不清从哪年开始,城市乞讨现象在全国各大城市悄然流行起来。乞讨的花样不断翻新,乞讨行为真假难辨,而且一次次欺骗与伤害人们的感情。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逐渐变得坚硬粗砾起来,这种变化是极有漫延性的。而这仅是直观而表面的欺骗,在各个领域中反复冲击人们视力、听力乃至心灵的事件在一次次考验人们的善心和信心。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产生无助感与焦虑感甚至压抑感,幸福指数会大大降低。这种污染是弥散性的,是隐性的,但又是迫切需要治理的。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2]。

(一)频发事件晾晒社会公信力

2009年8月6日的光明日报法制版“一周看点”曾聚焦小学生监考和杭州交通肇事案“替身说”。把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放在一起谈,里面分别有这样两句话,“……如果社会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经得起孩子们的‘监考’,都敢于面对孩子们清澈的目光,那么,积聚在人们心头的焦虑将消散大半。”“聚焦于公共议题的网民并非尽善尽美,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对真相的焦虑,而绝不是颠覆真相……,此案再次证明,政府巩固与民众在公信力上的联系及信任是紧迫而必要的。”两个事件都强调了公众的焦虑,也都映射了公信力的缺失。

在2009年8月10日的扬子晚报有一篇题为“公信力不能在29秒中发烧死”的文章。该文所指的公权在“29秒”中发烧之事是否是准确的、客观的,不是关注的重点,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群众确实想知道事件的真相,确实想实施监督权。如果群众监督的渠道不通畅,公权力就得不到信任,这是事实。这种不信任的传播,只会使公信力继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而我们不能过多地指责公众的胡乱猜测,不能说你们别管这么多事了,也不能说你们必须相信我们,或者说信不信由你,只有让事实说话,使群众监督渠道保持畅通,让公众了解事实,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频发的医患事件和袭警事件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医生和警察职业本来是极神圣的职业,以救死扶伤和保护群众为天职,医患关系、警民关系本应是和谐甚至充满感恩的,现在竟被认为是风险极高的职业,这本身就是荒诞的事情。不过,医患关系、警群关系紧张既然成了一种现象,那就是不是偶然的,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其他如学术造假事件、假捐款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封口费事件等等都在突显着社会精神环境的诸多不和谐,都加重人们社会焦虑感。

(二)“被时代”的无奈

从“被自杀”、“被和谐” 再到“被就业”、“被增长”、 “被全勤”,广大网友惊呼“被时代”来临了。被字句的流行体现了人们在公共权力面前的委屈与无奈,也体现公民的权利在得不到自由主张的情况下顽强的呼声表达,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规范、疏通与保护包括网络在内的信息传播的渠道,使其成为社会机体的传入神经,才可能保持机体健康。随着民间权利意识的觉醒、强化,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发展完善,相信“被时代”会走出眼下的尴尬境地。

作为“被××”的主语,几乎都是弱势的一方,是自身的权利遭到了强势一方的侵犯。但《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3日的“中青评论”刊发了题为“政府部门何时不再‘被作为’”的文章则是个例外。这则评论是针对于以下事件:7月30日,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数千群众上街表达对长沙汀和化工厂镉污染的抗议,并一度围堵镇政府、镇派出所。8月1日,长沙市有关部门表示,湘和化工厂法人代表已被刑事拘留,浏阳市环保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被停职,相关责任人正在接受调查。联系2009年6月22日发生过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不难发现,两个事件具有“被作为”的共同点。“被作为”与“执政为民”的理念背道而驰,加剧了官民对立,给社会不稳定埋下更多隐患。“被作为”背后体现出政府的“被信任”危机。

(三)诚信危机剥离了人们的安全感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严峻的考验。马克思曾引用英国经济学家托·约·登宁的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3]面对丰厚利润的诱惑而能选择和坚持诚信,就需要具备超强的智慧远见和过人的勇气。

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丧失信心,而且也使公众不得不正视和审视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漏洞,可以说是引发了一场诚信危机。假若不能有效减少和防止此类事情发生,久而久之,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和弄虚作假,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国家昌盛和崛起就失去了根基。当毒奶粉、毒大米、黑心月饼、瘦肉精猪肉、掉白块粉丝、矿物油瓜子、阴沟回收油以及工业酒精勾兑的酒、甲醛浸泡的水产品、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的蔬菜等等“进口”的食品让老百姓心惊胆战时,当面对社会上铺天盖地的“放心馒头”、“ 放心面”、“ 放心肉”、“ 放心菜”……仍然不能让人放心时,“信”从何来?当人们对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对一切都冷漠、麻木时,这是社会的悲哀。

企业不能取信于民,企业就失去了市场,国家不能取信于民,国家的和谐与繁荣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际之间失去了信任,则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冷漠、麻木甚至充满猜忌与不安。

(四)异化给生命的重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却存着科技异化愈演愈烈、人文精神日益丧失的社会现实。在这个典型物化的社会里,社会发展基本上沿着以物为本位的链条运行。人也难逃其咎,遭受着被异化被物化的现实。

当前,自杀成为了死亡的一种主要原因。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50万至500万人因自杀未遂而接受治疗[4]。心理问题突出,职业倦怠成了社会的通病,幸福指数非常不容乐观,种种现象表明:物质的丰硕,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自由权力的增大,并没有解决人类内部与深处的诸多矛盾与困惑。这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人绝望到用提前结束生命来了断这种矛盾和困惑所带来的痛苦。这种行为是在用一种最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生命,是不伦理。还有许多人在忍受这种矛盾与困惑,在痛中挣扎,表现为因为心理问题的困扰而使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应该去积极地突围,而不应消极地忍受,否则也是对生命的不伦理。更有大量的人在被动、消极甚至麻木的度过一天又一天,无幸福可言。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生命伦理要求的。

三、亟待净化与治理的精神环境

(一)影视环境

电视凭着娱乐化、通俗化、形象化的特点吸引着庞大的观众群,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其影响广泛,所以更应注意净化电视环境,使其以积极、健康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可就现在的电视环境而言,确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

中国电影的生产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多元资本进入电影创作的合理流程,开始实践“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发展策略,以“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作为参照,来拓展自身生存空间。商业电影,尤其商业“高概念”电影,开始正式步入中国电影创作的视阈,并产生了所谓不俗的商业回报电影。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所谓“高概念”电影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征就是,电影的商业内涵被过度地强化,使得经济的要素远远超过了电影的文化历史使命要求和电影的美学品格要求[5]。所谓的大片,在上映前可劲地炒作,造很大的声势,想方设法地调起公众的味口,使人们有所期待,期待这个片子有些看头。但往往千篇一律地的大空架子,大失望,看了一遍决不会看第二遍。看了之后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是只记住几个破碎的片断,感到愤懑失望。或是惊讶于影片堕落之快。寻根源不外是制片人的商业目的。他们瞅准的是观众包里的银子,是票房。如果用一个词来涵盖当代电影生态文化,用“媚俗”最恰当。

最近几年,全国电视剧产量达到了平均每天生产40集的规模和速度,2009年的中国电视剧却在连年攀升之后首次出现减产现象。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著名制作人潘洪业表示,2009年电视剧生产量的理性回落,标志着市场在逐步成熟,管理政策进一步实施到位,中国电视剧将结束数量和规模的竞争,进入品质和质量的提升阶段[6]。

(二)文学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催生了多种文化的冲撞与共生。社会主体体验着处于文化夹缝中的尴尬。“面对社会的转型期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作家却失去了自己的定力,盲目地跟风乱跑。诸如“低龄写作”、“欲望写作”、“身体写作”等文学现象纷繁芜杂,越演越烈[7]。作为人们心灵载体的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日益弱化。甚至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曾言辞激烈地炮轰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这当然是太绝对了。中国优秀的作家还是大有人在。如余华、莫言、阿来等都推出了很好的作品。

一些作家的定力的丧失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发自直接动机,一是发自间接动机。所谓直接动机,是因为他们想这样写,有这样倾诉的冲动,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是美的,是自由的,是人权的。不仅他们自己这样认为,这样向往,而且想让这些想法得到认同,引起共鸣,借此来影响其他人。其二则是发自间接动机。那就是为了销售量,为了钞票。当前的文学出现了一种消费化和时尚的倾向,经典著作受到了冷落。这种阅读趋势必然刺激着作家的迎合行为,结果出现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随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对文学创作者,出版者与评论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强调,面对泥沙混杂的庞大的文学创造,要求文学界和出版界坚持文学底线判断,不用类型化概念批评或期待某种作品,而是看其是否对历史或当下的生活有独特的发现、对人生有独特的思考、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表达[8]。

(三)网络环境

日前“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致死事件再一次将人们的注意聚焦到对于网瘾的关注上。由于网络游戏的泛滥和网吧的日益增多,网瘾青少年已从当初的400多万增加到1 300多万[9]。网络让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也让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谈网色变,焦头烂额。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但怨谁呢?这就像是有公然制毒的,有招摇贩毒的,有吸毒成瘾的,但却没有打击制毒、贩毒的设置,甚至从没有认为这种行为不正常,而只是被动地把希望放在了戒毒上,而且“戒毒所”根本没有什么科学的戒毒措施与方法。创建文明的网络环境需要从根上来治理。

首先要做好的是有法可依。要建立和完善对网络信息和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有效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其次,要加强管理和规范,开发新的程序和管理系统,实时地对一些不法网站和色情、暴力信息源进行监测和打击。第三,要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随着各种技术的攻关与各项制度的落实到位,互联网的领域的失序局面将成为过去。

四、结语

要找到应对城市精神生态危机的对策,必须从文化着手。放眼世界,中国文化甚至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受重视,西方文明也已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科技、现代化的代名词,在西方文明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对道德、审美与和谐的阐释。人们的传统文化是充满智慧的文化,人们应该深深扎根于其中,去汲取精神养分,寻找智慧和力量。现在许多国人没有文化主体意识,盲目跟风,模仿皮毛的、支离破碎的、模糊不清的外来文化,结果成了浮萍,根没了,文化生命力也就丧失了。如果这成为了普遍现象,那么整个国民就会变得投机、肤浅而脆弱不堪,国家的强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要根治文化生态荒漠化,必须大力推进人文教育。教育最早是基于传承已经积累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的需求而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教育对人整体素质的关注从自发走向自觉。随着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教育被异化成了培养官本位的考试机器的工具。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又催生了教育的物质化与工具化。现代中国教育正遭受着来自于这两个方面的严重异化。人们接受着异化教育,又无奈地充当着工具或机器,完全丧失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徒劳地耗损着自己的生命,毫无幸福可言。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大力推进人文教育是根治文化生态荒漠化的必然途径。

要构建和谐的城市精神生态,还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落实。这就要求我们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为契机,完善各种制度建设。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受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情况制约,城市的精神生态发生了病变。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有价值观念的导向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规作保障。

参考文献:

[1]孙阳,刘金凤.《了不起的盖茨比》之精神生态分析[J].双语学习,2007(4):132-134.

[2]林金芳,缓解焦虑应有制度化渠道[N]. 中国青年报, 2006-12-05(7).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829.

[4]高正亮,童辉杰.自杀的理论与风险评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63-867.

[5]贾 宏.关于当前国产电影生态环境的担忧与思考[J].文艺评论,2008(4):28-32.

[6]San.2009年影视剧盘点:国产影视剧有量更要有质[EB/OL].夸克电影网-电影手册,2010-01-04,http://www.quacor.com/show.php?contentid=49296.

[7]刘 庆.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夏康达教授访谈录[J].文学教育,2007(7):4-6.

[8]武翩翩.五位文艺出版社老总眼中的2010 期待更好文学作品[EB/OL].中国新闻出版网,2010-01-28, http://www.chinaxwcb.com/2010-01/28/content_188481.htm.

[9]曾 颖.我国网瘾青少年逾1300万谁养大了‘治网瘾’产业[N]. 新京报,2009-08-25(A03).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