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提问技巧优化课堂教学

2010-04-12张兆莲

关键词:技巧思维语文

张兆莲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土门初级中学,湖北宜昌 443111)

注重提问技巧优化课堂教学

张兆莲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土门初级中学,湖北宜昌 443111)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技巧。注重提问技巧,并把课堂提问作为一门艺术加以研究,努力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与催化剂,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提问技巧; 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技巧。古今中外,都有用提问的方式来教导学生的记录,《论语》一书便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进行一问一答的教学活动的记录。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反诘法,就是运用问与答这一原理和原则,使人知其所未知。在十九世纪,西方教育学者便更广泛地讨论提问这种课堂技巧,到二十世纪,便开始了以提问为中心题目的学术研究,现在,我们把课堂提问作为一门艺术加以研究,努力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与催化剂,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学习《孔乙已》,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教者尝试设计了三个问题:⑴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⑵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⑶“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抛开了作品的审美成分,是一种程式化的设计,没有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照顾到学习因素。(3)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三、无疑有问,独具慧眼

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于无疑处有问,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对于“我”的心里描写:“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罗嗦,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三个短语来说,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再如:《范进中举》的教学,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疑处质疑,撞击火花

在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看似“情理之处”处质疑。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由‘倨傲’到‘敬畏恭维’,除了范进中举后的地位变了,还说明了什么?”启迪学生思索。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禄所扭曲。科举制度扭曲的不仅是读书人,还有那些“邻居”及市侩。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思维更深入一步,比单纯地问对比手法的作用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更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巧设坡度,循序渐进

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教师讲《变色龙》一课,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教师接着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教师提出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出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六、把握重点,精心设计

要想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必须驾驭教材,特别要把握教材的重点,知识网络的关键,抓住这些“节骨眼”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对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教学才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切中肯綮,正中要害。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对开篇“余幼即嗜学”一句进行设问:这句中“嗜学”一词改为“好学”行不性?为什么?这两字在全篇中有何作用?这两问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学生需认真阅读全文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回答得好,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推敲,学生领悟到:(1)作者幼时特别好学的急切心情;(2)也正是这种好学精神,才有后文无所畏惧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3)“嗜学”两字统摄全文,又与段末“勤且艰”相应,与篇末“善学”相照应;(4)“嗜学”、“善学”既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与希望,也是全文的主旨。点拨两字而能牵动全篇,这样的语文教学提问才更有实效。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而是应该能够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善待质疑,营造语文教学的讨论空间,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G 623

A

1672-6219(2010)增刊-0405-02

2010-12-18

张兆莲,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土门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技巧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