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方法
2010-04-12高征宇
陈 胜,高征宇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浅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方法
陈 胜,高征宇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和求职就业等一系列重大现实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日益增多。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并在事实上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此种状况下尤为重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 辅导员; 心理健康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潜力。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光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同时大学生健全的心理和道德品质也是重要因素。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责任感和竞争的压力、失恋后的痛苦、失眠时的烦恼、成绩下降后的担忧、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丰富情感和充沛精力无所寄托所造成的寂寞和压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具体表征为焦虑、强迫、惧怕、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他们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和求职就业等一系列重大现实新问题,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日益增多。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质新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并在事实上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辅导员的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心理辅导员的心情抚慰,大学生忧愁的排解少不了辅导员的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运用良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观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满腔的热情,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心理难题。辅导员能协助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家长,起到桥梁枢纽作用,帮助家长、老师、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模式,引导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心理紧张与冲突,帮助大学生梳理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更好地培养其抉择能力,对人生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加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趋于复杂,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进步,心理素质的强弱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不断进取的根本。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这种专业人才不光是文化知识上的,还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发展的需求,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一,学习与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经历了高考考验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一切都从最基本的学习开始,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影响着学生正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产生一些心理困惑。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学科的认识,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长顺利走过这个过度阶段。
就业问题是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和前途。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学生产生的就业恐慌感越来越大,有时候不敢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困惑,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鼓励学生尝试一些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就业途径。
第二,价值观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多种文化观念价值的冲突和选择,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心理状态的失衡,而心理的平衡依赖于价值观的调节。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互关联,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学生面对生活态度更积极主动,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清楚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较强,对理想就业有把握;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意义认识不够清晰,总体还是积极乐观的;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则有点消极,对社会和他人持有怀疑态度,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强,但仍很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取向,渴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造成的,辅导员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干预,而不能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中通过对咨询者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干预和引导,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三,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大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对自己不喜欢的辅导员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辅导员应该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应该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他人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第四,情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往往在情感方面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对情感的刺激反应激烈,控制情绪的能力差,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弱。在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辅导员发现学生的问题后,不应该一味地讲大道理或单纯地批评指责学生出现的问题,而对学生提出一般的要求,这样的教育非但不能帮助学生减轻内心的痛苦,还会使学生以为老师不理解自己而产生逆反心理。一般情况下,工作中要做到了解他们的情感产生的心理压力原理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次要做到耐心的聆听,倾听学生困惑、烦恼的情感宣泄,不仅能让学生缓解压力,也能从学生的陈述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解决心理矛盾寻找突破口。面对情感方面的教育要从理解的角度看待学生中的问题,要采用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情感世界,使其看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健康的情感方法,这样就会使其尽快地走出心理的误区。
三、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掌握。高等教育学校可以分群体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辅导员应普及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在平常的教育和学习中,对其提供帮助,有利于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一些方法,增强自我排除心理困惑的能力。
第二,建立心理健康机构,协调学生中的力量,形成有效机制作为保障。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高校应当在学校内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辅导老师运用专业的知识、技术,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指导,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障碍排除,引导学生的心理进行自我治疗,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心理困惑的学生尽快走出生活或者情感的阴影。另外,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对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学生及时进行救助的同时,便于辅导员老师掌握一手资料,在后期的心理辅导中,更加有针对性。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群体中,遇到一些突发的情感问题,失恋、就业等,如果不能及时被发现或者干预,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疾病或者轻生悲剧发生。云南的马家爵事件发人深省,这样的事件是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及时的干预的。目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可能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加上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有时候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协调学生的力量帮助辅导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已十分重要。学生寝室、课堂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同学之间的接触、沟通都在这两个场所中进行,在班级中确定一到两个心理委员,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心理辅导培训,及时地发现问题,在最快的时间内把信息反馈给辅导老师,这样,工作的效率和实效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提高,也可以降低悲剧的发生率。
第三,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风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团结友爱的校园风气可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保持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辅导员应该在大的校园环境下,抓活动的开展,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有传道授业的学术活动,另外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弱势群体,组织学生广泛的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健康向上的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多交流,在宽松的环境下面成长,有助于升华学生对自己的内心认识,提高心理自控能力,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四,个别重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由于心理原因造成危机事件的干预。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对危机干预的处理能力也是对具体事情处理是否妥当的重要依据。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发现重点的心理障碍学生,要及时地进行帮助、启发、教育,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保密了解,耐心地引导他们向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展。对心理健康导致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地进行危机干预,避免事情极端的演变发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1] 胡 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东喜.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 王淑兰,徐浩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G 924.7
A
1672-6219(2010)增刊-0213-02
2010-05-25
陈 胜(1981-),男,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体育及高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