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
2010-04-12丁志华
丁志华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
丁志华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标志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诞生。随后,各个省级电视台民生类节目纷纷开播,其舆论监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尚在成长阶段的新生事物,电视民生新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文章着意探讨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的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为其改进做出初步的探讨。
电视民生新闻; 舆论监督; 公民新闻; 公民论坛
一、电视民生新闻与舆论监督
2002年《南京零距离》以及随后湖南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安徽经济频道《第一时间》、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等为代表的一批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新闻节目,在收视率和社会反响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电视界出现了轰动一时的“民生新闻”现象,引起了业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背景下的民生新闻反应了人本观念的凸显和平民话语权的回归,“平民视角,民生新闻,民本取向”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旗帜性内涵。以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为诉求,真正的以民为本,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同时关乎国计民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这也成为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想和道德衣钵。
电视民生新闻坚持着它的亲民性定位和草根性血统,在逐渐实现了与“市井新闻”的剥离后,坚持着为民众谋求最大利益,针砭时弊,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职业理念,无形之中契合了社会转型阵痛中民众利益诉求的要求,搭建起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为政府献计献策进行舆论监督的平台。而舆论监督也正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责任所在,民生新闻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民生问题凸显的社会现实,彰显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新闻价值,舆论监督是电视民生新闻与主流意识相对接的一种新闻表现方式和重要责任,它以报道和监督为手段做着自己的职业和道德坚守。
如同普利策所言,“假定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这船上的暸望者”。新闻记者的瞭望作用更大的是通过舆论监督发挥的,新闻的舆论监督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运行的“减压阀”和“助推器”。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电视媒介与民生新闻的联姻体,必然会以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方式来进行舆论监督,担负起激浊扬清的社会使命。事实也证明,电视民生新闻中背景穿插,实时追踪,同期声以及现场呈现和事后评论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二、电视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中存在的缺失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努力寻求一种政府喉舌和公众代言之间的平衡,这无形中成为一种内在的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制约。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电视民生新闻中过分挖掘社会的阴暗面来进行所谓的舆论监督,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试想如果媒体中每天出现的都是不孝、抢劫、吸毒、小偷和妓女这样的民生新闻,那么受众对于这个社会该是怎样的感官。媒介市场化的运作,收视率和关注度的要求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过于迎合受众,呈现出琐碎化和庸俗化的倾向,舆论监督也疏于浅薄和功利,过分关注“软新闻”,忽视“硬新闻”,对于新闻事件的舆论监督也时常浅尝辄止,甚至本末倒置,舆论监督缺乏力度,媒介也缺乏监督的公信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一定程度的空间地带,农民话语权的缺失,“妖魔化”农民和农民工令人痛心。
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的认识误区也值得深思,时常出现的媒介审判,超越了司法程序,舆论监督代替正常的行政和司法程序,轻率话语审判,在舆论监督和“为民做主”的光环下做的却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错位,从客观的报道到主观的参与,给当事人和事件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河南赵作海案之后,新闻媒体对赵作海替人打官司长篇累牍的轰炸式报道对于案件正常的侦破和审判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媒介的寻租现象同样让电视民生新闻前景堪忧,为广告赞助商量身定做栏目,或刊登广告为条件换取撤掉负面新闻,在此基础上的舆论监督,情何以堪!三鹿事件在发生那么久都迟迟不曾登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这里边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否也存在媒介寻租的行为呢?
三、电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景探讨
民众的问题可以通过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广泛的、平民化的报道和传播设置社会议题,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正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优势所在。同时我们要直面电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弊端,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传播价值。
第一,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要着力于公民素养的塑造,推动民众公民进化的发展。充分发挥民生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培养公民一种质疑的精神,畅通公民的监督渠道。2009年“我不是老百姓,我是公民”的帖子被各大网站反复置顶,引发了新一轮的关于公民问题的讨论。电视民生新闻不仅仅要关注百姓的日常起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民众关心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将民众引导到公共事务中来,重构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三维关系,培养真正的公民,引导公众议题,参与公众事务,培养公民意识,促进问题解决,这才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所在。
第二,适当调低民生新闻的“灰度”,增强“亮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建构和谐的社会环境。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对于黑暗和丑恶的揭露,对不公和无良的鞭笞,更多的应该是促成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民生新闻以贴近民生为其立身之本,但这一点并不应该理解为电视镜头无原则、无距离、无反思地贴近社会生活的原生态。恰恰相反,民生新闻的“零距离”应该意味着电视镜头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意味着电视镜头的选择、过滤和重组功能。电视民生新闻不应该仅仅是社会生活琐碎细节的超微距的显现,更多的应该是对整个社会整体的把握,在为社会疗伤的同时,体现生活的亮色。
第三,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要做深做透,充分利用电视媒介大背景立体化冲击效果强的特点增强舆论监督的效果。做民生的舆论监督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揭黑,它着力于一件事乃至同一类事件的解决,引发公众思考。民生新闻中浅尝辄止式的舆论监督降低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也无助于事件的最终解决。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中,一定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深挖事件的根本原因和背后的利益关联。
第四,电视民生新闻要对制片模式和报道方式有所创新,实现与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来实现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不管是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罗彩霞冒名顶替事件还是新近发生的河北大学飙车事件,这些关乎民生,关乎滥用公权力舆论监督的事件最初都是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传播开来的。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要实现更好地舆论监督,打造媒体的公信力,必须开门办节目,甚至开门办电视台,在可能的条件下,民生新闻要以更敏锐的触角探知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最细微脉动,挖掘隐蔽的、可能在未来形成的新闻议程和热点,储备足够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线索,时刻注意新媒体的动向,实现与新媒体的互动,捕捉新闻点,塑造自己的媒介特色。
最后,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要提高报道和制作人员的素质,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要弱化“指导者”、“仲裁者”的角色,强化自身“社会论坛”的功能。在整个新闻事件中恪守自己的职业底线,始终作为一个新闻事件的忠实记录者,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能推波助澜,为求新闻而去做新闻,策划和左右新闻事件的发展,丧失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中的客观立场。
四、结语
从民生新闻栏目的本质上来说,舆论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舆论导向、推进和完善政府部门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因此,改进和加强电视的舆论监督,推进公民意识的培养,做客观公正深入翔实的调查,确保新闻事实的准确和舆论监督的方向;使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公民论坛,鼓励协商对话,促进社会和谐;突破电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发展的瓶颈,从家长里短的“软新闻”的纠缠中跳出来,通过议程设置来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打造公民新闻,这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1] 孔令升.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3).
[2] 杜秀珍.民生新闻如何提升舆论监督水平[J].传媒观察,2007(6).
[3] 李祥吉,王佳林.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发挥舆论监督职能[J].记者摇篮,2007(7).
[4] 刘 斌.试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舆论监督[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5] 潘瑞凯,刘爱莲,郑大俊.民生新闻:如何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J].传媒观察,2009(1).
[6] 李 军.电视民生新闻与现代公民塑造[J].新闻战线,2010(6).
G 229.24
A
1672-6219(2010)增刊-0131-02
2010-11-05
丁志华(1987-),男,山东寿光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