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0-04-12雷明佳刘士成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雷明佳,刘士成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浅谈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雷明佳,刘士成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乡村旅游的兴起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品种,今后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将是乡村旅游。本文试就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产业特征及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乡村旅游; 发展现状; 产业特征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已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对精神消费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真情和回归大自然的兴趣日益高涨,“休闲”、“生态”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提及的口号。除关注旅游产品本身的质量、价格外,也开始考虑体验、环保、休闲、文化等个性化因素,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品种登上了前台。

所谓乡村旅游,包括了环境旅游和以少数民族村寨为基础的文化旅游。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例如江苏的周庄、同里、乌镇等是以江南小镇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水乡生活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皖南黟县的南屏、歙县的郑村、徽州的汤口等是以传统的制作手艺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为当地的旅游特色。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乡村田园风光千姿百态,大江南北农耕、渔牧、茶果、林木风情各异,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为我国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亿人次,年收入超过400亿元。国家旅游局把1998年定位为“华夏城乡游”,1999年定位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6年定位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很大程度包含了乡村旅游的内容,旨在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大发展。2007年国家旅游局围绕“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正式启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使乡村旅游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

总之,随着旅游业不断地发展壮大,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工业旅游、科技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产品陆续登上了现代旅游的舞台,而乡村旅游以其有别于城市的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城市居民纷至沓来。乡村旅游推动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有利于国民身心健康,还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乡村旅游的产业特征

乡村旅游是以环境旅游和以村寨为载体的文化旅游,除了与农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乡野旅游活动外,还包括环境旅游活动和文化旅游活动相对平衡的地区,因此,乡村旅游的一般特征表现为在旅游品种的提供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以农事活动为特征的乡村旅游。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为:对于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自然的享受;扩大知识视野,特别是儿童少年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各种类型的旧地重游,诸如“知青情结”、“文化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复合型的旅游需求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生活变得单调无趣,抑或是各种压力问题、环境问题等使得人们现在更偏向于回归自然,回归乡村,享受绿色生活、体验乡村乐趣来寻求另类的刺激或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这就使得以农事活动为特征的乡村旅游得以较快发展。农事活动能够提供的产品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农产品提供型、农村空间提供型、体验交流型。随着家庭拥有轿车数量的直线上升,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新领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农家乐”旅游热潮,足以证明农村民俗旅游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需求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第二,以村寨为依托的环境文化旅游。探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好奇心,一种对未知世界探索的驱动力。探新求异、远方崇拜是人们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时空距离是人们产生文化探秘的重要动机,独有的民族村寨和神秘的民族习俗,无不给探秘者以无限的遐想。环境是旅游的前题,以村寨为依托的环境旅游,实际就是带有生态旅游性质的乡村旅游。创造出风景秀丽的村寨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自然景观与村民生活构成一幅中世纪牧歌般的诗画田园,除了美丽迷人的景色外,各种生物共存也是创造乡村旅游的一大重点,需要保持乡村纯朴、原始的自然景色,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人类活动而没有飞鸟啼鸣、蝴蝶纷飞的乡野必然是令人乏味的。大自然之外的魅力还在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在继承以往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创造出新的乡村文化,以新的乡村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旅游者,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第三,以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近年中国西部以及一些贫困边远的地方,凭借着地方特色及人文景观,乡村旅游在这些地方得以快速发展。以贵州省为例,大约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但少数民族较多,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贵州的土地资源有沟谷、河川、平坝地、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等多种类型,这种复杂的土地类型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同时它还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据统计,全省每年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主要有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苗族的“龙船节”、“吃新节”、“姊妹饭”节,布依族、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水族的“端节”、“卯节”,土家族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的“过赶年”,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三月三日的“祭神树”,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牺牲节”,瑶族的“达努节”,侗族的“婚庆节”等。每逢节日,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举行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舞龙灯、演地戏等活动等,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风情画。正是这些特色,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在农村经营起了农家乐、名族寨、钓鱼岛等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使得贵州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乡村旅游不仅是一个产业构件,更是一项社会职能,体现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立足我国国情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正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

第一,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乡村文化更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命脉,离开了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将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保留自己的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果品文化、餐饮文化等,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设计、策划出有特色的参与项目,突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鼓励区域分工,反对模仿。

第二,充分考虑游客自身条件。就时间和收入来说,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认为时间和收入是影响其外出旅游休闲的主要原因。由于平时工作、学习很忙,只能选择在长假和小长假外出旅游。然而,在国家法定假期中,国民旅游需求集中释放会产生很多食、住、行供给不足、景区拥挤、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所以多数消费群体选择路程较短、休闲、安静的乡村旅游方式。就消费来看,乡村旅游花费低廉。所以在设计乡村旅游项目中应充分考虑游客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发展出适合大多数游客的项目。另外就交通因素来说,包括空间距离的远近、交通的便利程度两个方面。距离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和空间流向,距离和游客人数呈反比关系,即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潜在游客的出游决策还取决于交通的便利程度。家庭游和自助游是今后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于交通的便利程度要求很高,即是否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散客自驾游的路况和路标的完善程度、旅游专用公共交通系统的便利程度等都将影响游客的出游行为,所以乡村旅游应选择路程短,且郊区车辆较少,道路畅通的地方。

第三,完善营销。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管理秩序混乱的问题,除了应该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之外,还应在市场营销的每个步骤上进行完善,使乡村旅游产品日趋成熟,从而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者。首先,以游客需求为中心,开展促销。我们要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则,集中人、物、财力,以游客需求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气氛、树立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其次,要加强服务营销。服务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上,应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快乡村旅游地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转变,是乡村旅游深入发展的关键。最后,以差异化赢得顾客。要搞好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努力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服务,形成不同时段具有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展示乡村旅游项目的丰富多彩,以差异化战略实现乡村旅游发展。

四、结语

我国乡村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潜力,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符合建设小康社会、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要求,满足了一部分游客对原始广阔、尚未城镇化的乡村生活的兴趣。但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认真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契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为我国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

[1]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 陈娅玲,马耀峰.基于旅游市场调查地游客体验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3-106.

[3] 张政伟,吕子安,张 英,等.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J].工业技术经济,2006(1):5-8.

[4] 粟路军,王 亮.城市周边乡村X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07(2).

[5] 徐 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10):218-221.

F 590.7

A

1672-6219(2010)增刊-0102-02

2010-11-19

雷明佳(1988-),男,贵州人,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