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2010-04-12黄宇新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发展

赵 芳,黄宇新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赵 芳,黄宇新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互联网在我国的应用普及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像。因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心理成长的需要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矛盾特性,无法承受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的冲击,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对网络需求的本质原因,使青少年摆脱网络的魔手。

青少年; 成长; 网络成瘾; 成因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和交通网络、能源网络、通信网络一同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指标。互联网的发展为大众建起了一座新的认识、沟通世界的桥梁,同时也给大众建起了一个参杂了各种好与坏、对与错、以及目前无法判断好与坏、对与错的信息的商城。青少年因其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首当其冲。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9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有6.94亿网民,其中美国有1.52亿网民,占其总人口的70%,中国网民总数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7.2%,也就是大约2356.4万青少年迅速成为了我国网民队伍的主力军,成为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参与者,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不容忽视。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年龄为20~29岁的社交网站用户占到全部社交网站用户的52.6%。其中,学生与职场人士分别占了50.3%和31.1%的比例,成为我国社交网站用户的主力。

在2010年4月26日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而在2006年7月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00万人,而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已经超过了整个网民的1/4,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网络游戏的火爆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长时间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形成“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网恋”等心理疾病。

二、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点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正处于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青春发育期,其表现出的生理特征是生理上蓬勃成长,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器官、性功能逐渐成熟。表现在外部的具体变化:首先,身高、体重增长;其次,心肺等容量增大,机体的能量代谢增加,神经系统显著发展,尤其是大脑的机能变化已基本发展成熟;最后,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觉醒”,使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人过渡。青少年个体生理发展促使了其心理发展。青少年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表现出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增加;情绪的兴奋性、激动性、易变性、紧张性、冲动性较显著。情绪、情感的内容更丰富;思维渐渐能够由只看事物的表象进入逐步探索事物的本质,表现出喜欢对事物的本质探究,能够开展较为为系统的理性活动;自我意识提升,能够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开始注重个体的社会化转变、逐渐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社会交往逐渐增加。外界社会对青少年已经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等一系列,内部主观条件和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

青少年已经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产生了“成人感”,然而在生理上的迅速发展,远远走出了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发展表现在独立性、批判性,然而他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往往因经验、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表现出只看到部分,忽视了整体,只看到了表面,忽视了内在本质,即片面化和表面化。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出青少年开始批判地接受他人或书本上的建议,开始有意识地差别问题的正确与否,并能够主动调节、支配、论证自身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结果。青少年时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也表现出始终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对待问题,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经验、辩证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常常陷于论据不足、而又固执己见的僵局,导致了片面、孤立的看待问题,容易走向极端,往往出现对某一事物全面的肯定或否定。

青少年时期的成人意识产生、自我独立意识萌芽,主动适应社会要求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性发展。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作为青少年社会关系最主要的三个方面中,友谊关系因建立于选择和承诺基础上,虽然没有家庭关系稳定,但更具平等性。因此,青少年对亲密和支持的外在表现为更依赖于与朋友,与他们共享秘密不再是父母和老师,而是同性朋友,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重要性,并开始意识到与朋友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自身情感成长、人生目标定位、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是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

青少年时期的道德品质发展,表现为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主动使自己的行为与一般道德规范相适应,并逐渐形成世界观。同时,青少年品德发展还有不稳定性。道德意识虽已形成,但仍很脆弱,有着渴望独立、自主的愿望与行动又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极易发生道德行为的两极分化,这也是青少年品德不良、走上歧路的多发时期。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时期独立意识、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他们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寻求成人对其独立、长大的认同。互联网的普及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愿望并满足好奇心的机会。

1.青少年生理发育的需要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性意识“觉醒”,他们有着了解对异性的强烈愿望。而现实社会中,家长和老师对性教育欲盖弥彰,社会对性知识闪烁其辞,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寻找一个了解的渠道,网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网络信息资源广阔,使用网络了解外部环境的方式相对独立、相对直接、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青少年可利用个人计算机,在自己封闭的环境或网吧中浏览信息,这一切给同样对性知识羞于启齿的他们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由于网络环境监管及一些不良网络运营机构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乘虚而入,致使青少年沉溺其中。

2.青少年交流与尊重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渴望塑造自我、向往自由、有着社会交往的需要的时期,他们希望取得语言交流、感情交流、思想交流的自由平等对待,渴望与外界交流、沟通,更渴望其他人对自己的了解与认同,然而我国的青少年多数为独生子女,承担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其过多的期望,父母、老师多因社会压力、生活压力有意无意对青少年施加了各种压力,仅关注青少年学习成绩和体质健康状况,忽视了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同时,青少年与父母、老师在生理、心理上无法处于相同的地位,从而造成相对不平等的关系,渴望被理解、受重视,网络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平等交往、获得同类人群尊重的机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片面性,使得青少年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遭遇阻碍就消极地逃避,另外寻找发泄的方式。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匿名性、直接性迎合了他们寻求平等交往权利、平等友谊关系、共同经历认同的需要。同时,私密的网络世界帮助青少年可以自由选择交往对象,不必担心其他人嘲笑。

网络为满足青少年大开方便之门。由于青少年道德品质初步形成,自律性尚不成熟,易出现不敢或不愿承担后果的心理,虚拟网络的交流环境中,青少年可以畅所欲言,对从未见过面、甚至从未听到过其声音的朋友无所顾忌地倾诉其烦恼、困惑,寻找到共鸣和理解。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平等交流环境,他们认为在这里找到在现实中从成人那里无法感受到的尊重、支持与宽容,渴望的自由得到了最大的程度的实现。

3.青少年认知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特点的重要表现在于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敢于尝试新生事物。互联网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技术作为高科技含量高的新鲜事物,技术更新快,挑战性强,提供了一个青少年了解新事物、挑战新事物、充分发挥他们接受能力的机会。网络上信息的及时更新,网页制作精美、文字内容丰富、音乐悦耳动听、影像资料生动、网络游戏惊险刺激,极大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要求。同时,鼠标的一个点击动作,就能实现丰富信息,满足了青少年涉足外部世界,希望通过小窗口了解世界的认知愿望。而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发育的不平衡期,道德观尚未定型、个人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足够的判别是非的能力,一旦上网就难以控制自我而无法控制,陷入网络的陷阱不能自拔。

4.青少年实现自我的需要

青少年成人意识的萌芽,现实社会中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家庭、学校二点一线的单一生活方式,力图实现自我,但方法简单;富于激情,但自制力差,他们盲目寻找一个突破这个枷锁、张扬个性的场所。在网络的这个充满虚幻、幻想成功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青少年很容易找到成为英雄、被人崇拜的乐趣,极大满足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自我满足,寻找到心理初学。因此,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往往是一旦触网就极易成瘾。

正确认知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正确引导青少年认清网络世界的本质,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摆脱网络成瘾。

[1]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刘 蕾.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8(11).

[3] 张明慧.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及干预[J].教学与管理,2010(2).

[4] 陈迎明,喻跃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成因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2).

B 844.2

A

1672-6219(2010)增刊-0022-02

2010-11-30

赵 芳(1971-),女,辽宁海城人,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青少年心理发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心理感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