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自由化改革对赞比亚纺织业的影响

2010-04-12

关键词:纺织厂赞比亚自由化

严 磊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贸易自由化改革对赞比亚纺织业的影响

严 磊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独立初期,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赞比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纺织业生产体系。然而,贸易自由化改革以来,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使赞比亚的纺织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总之,当前赞比亚纺织产业的困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贸易自由化改革政策本身的不足是造成赞比亚纺织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条件下,赞比亚政府应当继续巩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成果,并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加强同周边国家及中国等国家的友好合作,以推动纺织产业的恢复与发展。

贸易自由化;赞比亚;纺织产业

贸易自由化改革,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了深化非洲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增长而提出的一项贸易政策改革方案,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降低进出口关税,废除不合理的配额制度等。该政策出台以后,赞比亚、加纳、马拉维、毛里求斯等一些非洲国家都先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要求,对其贸易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1]

赞比亚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始于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随着民主化改革的成功,赞比亚加大了贸易自由化的改革。到 1994年左右,赞比亚已经成为南部非洲经济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但遗憾的是,自由化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成为带动当地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力,反而对制造业、农业等部门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本文即是以纺织业的发展为例,分析贸易自由化改革对赞比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一 独立初期赞比亚纺织业的发展与问题

为了迅速摆脱单一经济结构的不利影响,改变对铜矿生产的过度依赖,赞比亚政府在独立初期制定了多元化的发展政策,希望通过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以促进制造业等部门的发展,取代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统治地位,推动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完全独立。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赞比亚的制造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到 20世纪 80年代,赞比亚的纺织业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企业总数 140余家,员工总数超过 25 000名。其中大型企业有两家,一家是位于卢萨卡市附近的卡富埃纺织厂 (Kafue Textiles of Zambia),另一家是同中国合作建设的穆隆古希纺织厂 (Mulungushi Textile)。这两家纺织厂技术设备先进,占据了当时国内市场 80%以上的份额,代表着当时赞比亚纺织产业最高的生产技术。此外,赞比亚政府还依靠国有化、合资办厂等方法建成如斯沃普纺纱厂 (Swarp SpinningMills)和萨克扎纺织厂 (Sakiza Spinning Limited)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后,赞比亚纺织产业却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首先,纺织业起步晚、基础差,对外资、技术甚至原材料的依赖性强。以卡富埃纺织厂为例,它始建于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期间,设计产能最初为每年 1 200万米棉布。为了保证工厂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建厂之初国家进口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大批的尼龙、涤纶等中间材料以及棉花等原材料。虽然赞比亚本国也生产这类原材料,但是由于道路、交通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原因,本国生产的棉花难以保证纺织厂持续的需求,所以纺织厂宁可舍弃国产原料,也要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其次,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差。独立初期,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中的高关税和进口限制等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幼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竞争以及国内外市场信息,使得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削弱。加之这些企业大都属于国营或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贪污腐败、官僚作风,以及管理松弛、效率低下等现象,因而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开始,赞比亚国民经济陷入全面危机,外汇资源严重匮乏。由于没有足够资金从国外购买急需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和零部件等,纺织业的发展遇到了严重阻碍。为使工业企业通过市场融资,赞比亚政府放开了包括纺织品在内的制造业产品价格控制,使得工业品的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大幅提升。但是持续已久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削弱了普通市民的购买能力,而纺织品价格的过快提升,使得一件普通的消费品也变成了大大超出民众购买力的奢侈品,这就迫使人们减少对纺织品的消费,从而阻碍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 贸易自由化改革以来受到的冲击

自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赞比亚政府开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导下,推行贸易自由化改革,以推动出口产业的增长,提高国家的市场化水平,改变国民经济高度封闭的发展状态。持续的自由化、私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赞比亚的投资环境,对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外产品大量的涌入,对赞比亚本地的制造业,特别是对纺织业的冲击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纺织品进出口总量的变化。纺织品出口一直是赞比亚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自由化改革以来,赞比亚纺织品的出口总量实现了平稳增长,从1996年的 4 200万美元到 2003年的 4 910万美元。在非传统出口项目中的比重也从 1993年的 16.7%增加到 1998年的 28.2%,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但是,在纺织品出口缓慢增长的同时,进口的纺织品却迅猛增长,从 1996年的 3 120万美元增加到 2003年的 5 770万美元,增幅超过 85%,并在 2003年产生了将近 860万美元的贸易逆差。

其次,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原本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开工不足,使本土纺织业面临全面萎缩。以穆隆古希纺织厂为例,其设计生产能力是23 500百吨纺线,但实际上,由于国际缫丝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以及国内消费不足的影响,其产能利用率在 1996年时仅为 82.5%,到 2001年时下降到 62%左右。而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则反映了市场生存环境的恶化。以针织企业为例,在 20世纪 80年代时,赞比亚的针织产业处于发展的全盛期,总计有 60多家规模不等的针织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卡富埃纺织厂、恩多拉编织厂 (Ndola KnittingMills)等。但是随着自由化改革后市场竞争的加剧,到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大概只剩下 50多家企业。到 2004年底,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只剩下不到 10家,主要生产和销售一些学生制服、矿工防护服、职业套装等具有地区优势且有特定用途的产品。

此外,本土纺织企业大规模倒闭,造成就业岗位大量消失,给赞比亚各地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纺织企业的就业人数从20世纪 80年代的 25 000人左右,下降到 2002年的1万人左右(另一说认为,当前赞比亚真正从事纺织生产的员工只有 2 500人左右[4])。赞比亚当时最大的纺织企业卡富埃纺织厂于 2004年宣布倒闭,造成近 700人失业。[5]恩多拉原本是赞比亚纺织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极盛时有将近 30家纺织厂,是名副其实的“纺织业之都”。然而自 1991年以来,随着本地纺织产业的日益萎缩,恩多拉的纺织企业出现了大范围的停产与关闭,据悉,当前恩多拉地区仍在营业的纺织厂也只有五六家左右。[6]另一些企业虽然没有关闭,但也缩小了生产规模,或者放弃本地市场,转向出口生产,由此导致大批工人丧失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大幅下滑。

三 贸易自由化后纺织业萎缩的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贸易自由化改革以后,赞比亚的纺织业出现了如此严重的萎缩呢?

首先,贸易自由化改革后,西方二手服装①现在二手服装已经成为赞比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当地称为萨鲁拉 (Salaula)。该词源自奔巴语,其本意是从一堆杂物中寻找东西,后演变成赞比亚人对二手服装的统称。的大量涌入是造成赞比亚纺织业萎缩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对于赞比亚而言,西方的二手服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 20世纪 20年代殖民统治时期,赞比亚就出现过繁荣的二手服装交易。独立初期,随着本地纺织产业的蓬勃发展,二手服装一度退出赞比亚市场。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改革以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二手服装又重新来到赞比亚。特别是民主化改革以后,政府进一步放宽了对进口商品的限制和管理,二手服装开始大量涌入,并对当地的纺织产业造成致命的打击。[8]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赞比亚的二手服装贸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化流通线路,并在本地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二手服装产业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在 1990年,赞比亚总共进口了 118万美元的二手衣服。到 1994年时,这一数字增长为 688万美元,其中半数以上来自美国。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上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对赞比亚纺织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廉价生活用品在全球市场上热销,不可避免地对一些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过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产业带来一定挑战。正如恩多拉凯斯纺织厂的一位负责人所说:“中国的廉价制造品已经成为赞比亚所有的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纺织品市场而言,中国产品造成的市场冲击更为显而易见。“我们公司每米布的成本至少是 1美元,而从中国进口的布料,包含关税在内,每米只要 0.68美元。”[6]因此从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当地的商店倾向于选择中国产品,这严重地压缩了本地纺织品的市场份额,使得纺织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再次,结构调整以来,赞比亚国民经济的持续衰退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下降是造成本地纺织业生产、销售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自 20世纪 80年代结构调整改革实施以来,赞比亚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衰退。在此期间,赞比亚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片混乱,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常年保持在 20%以上,甚至还达到 200%,人民生活水平严重倒退,大多数老百姓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更别说扩大消费,拉动纺织产业的增长。

此外,客观地讲,赞比亚纺织产业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成本过高,很难抵御西方廉价服装的冲击。原材料供给方面,赞比亚本地的棉花产量低、价格高,不足以满足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赞比亚的棉花种植面积为 5万多公顷,但由于是小农户种植,产量很低,每公顷产量约为 700-1 000公斤。再加上自 1995年赞比亚最大的棉花生产企业棉绒公司 (Lint Company)被私有化以后,棉花供给市场常年被几大供应商把持,不仅价格奇高,还无法保证供应,因此一些公司不得不选择从国外进口棉花,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第二,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尽管独立后的赞比亚纺织产业确实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长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影响,赞比亚的服装业既无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无力追逐国际时装界的时尚风潮,难以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其结果,一方面降低了本地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外贸纺织品的畅销提供了条件。

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讲,贸易自由化改革政策本身的不足是造成赞比亚纺织业困境的根本原因。

首先,同私有化一样,贸易自由化是结构调整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用来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然而贸易自由化本身却存在许多缺陷,一直饱受争议。[9]贸易自由化政策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为参照系”而提出的,并要求非洲国家“按照西方经济发展模式为样本”进行改革。[10]这忽略了以赞比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的基本国情和要求,因此不利于经济改革的推行。

其次,贸易自由化与本地产业振兴规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结构调整改革政策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方面要求赞比亚推行全面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包括实行货币贬值、改革关税、减少进出口限制等措施;另一方面要求赞比亚政府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加快经济私有化改革,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全面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复兴。实际上,由于赞比亚民族产业的发展起点较低,以及西方国家单方面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得这两项政策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进口商品的大量涌入,使本地产品受到排挤。而纺织企业受原材料、进口设备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市场竞争力下降,致使纺织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再次,贸易自由化改革的要求过高,改革的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赞比亚民族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例如在关税设定方面,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初,赞比亚政府就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要求将关税设定在 25%以下。[11]而按照 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赞比亚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关税水平可以维持在 35%到 60%之间,以利于本地产业的发展。换言之,在 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前,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赞比亚已经按照贸易自由化改革的要求,单方面将关税调节到低于发达国家要求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做法,不仅严重损害了赞比亚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对赞比亚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四 如何促进赞比亚本地纺织产业的发展

贸易自由化改革以前,赞比亚推行的是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品设定了高额的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脆弱的民族经济。这种高关税、高贸易壁垒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赞比亚民族经济的成长,但在另一方面则限制了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贸易自由化改革以后,赞比亚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下,大幅度地削减了关税,减少了贸易壁垒。从一定程度来看,赞比亚贸易自由化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当前条件下,赞比亚政府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推动本地纺织产业走出困境呢?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赞比亚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

第一,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给予纺织业发展必要的扶植。自由化改革以来,由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冲击,本地的制造业企业相继倒闭,这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损失。虽然坚持自由化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对自由化所带来的弊病无计可施。政府可以效仿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给予棉花种植等纺织品相关产业必要的财政补贴,以增加自身原材料供给能力,降低企业成本,增强本地纺织企业的竞争力。[12]

第二,鉴于二手服装泛滥已成为赞比亚纺织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一些专家、学者建言政府应当采取妥善措施,切实处理二手服装的问题。二手服装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赞比亚政府不但没有对其设置进口限制,反而与新衣服一样只征 25%的关税,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鼓励政策。赞比亚政府必须改变这一做法,要同肯尼亚、乌干达等国一样,对二手服装征收惩罚性关税,或者限制进口数量,以保护本国纺织企业的根本利益。

第三,对纺织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关税系统不仅能够成为国家产业安全的防火墙,也能为企业出口的增长做出积极贡献。首先,赞比亚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提高进口纺织成品的关税率。当前政府对服装等成品征收的关税太低,只有 25%左右,根本不足以保护本地脆弱的民族经济发展。而对原料、设备以及机器的零部件所征的关税过高,从而增加了本地纺织企业的成本,阻碍了其生产竞争力的提高。其次,赞比亚应当效仿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做法,建立纺织品的出口退税制度,以帮助本地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四,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同南部非洲国家间的区域性合作,并增加对发达国家和周边地区的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赞比亚的纺织品出口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贸易互惠体系影响,赞比亚向周边国家出口纺织品的份额逐渐增大,而在欧盟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有关统计表明,当前南部非洲共同体国家已经成为赞比亚纺织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占赞比亚每年纺织品出口总额的 48%。赞比亚的纺织企业应当牢牢抓住国际市场转变的这一形势,利用美国“机会与增长法案”,以及南部非洲国家市场开放的大好时局,深入推进改革,增强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五,加强同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赞比亚同中国在纺织业方面的合作比较久远,基础良好。例如在援助建设穆隆古纺织厂项目中,中方前后共向赞方提供了 1 100多万英镑的无息贷款和150万美元的维护资金,并派出了大批技术专家给予系统指导。在中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穆隆古希纺织厂初期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赞比亚第二大纺织企业。然而随着 20世纪 80年代以后赞比亚整体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到1994年中方专家撤出时,工厂已经处于停产状态。

1995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提议下,中赞双方决定在工厂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注入资本,以合资的方式重建穆隆古希纺织厂。由于得到了中赞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新一轮资金、技术的投入,该纺织厂重新开工后发展迅速,当年 6月其主要生产指标就已经达到或超过原公司的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为了拓展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穆纺公司先后投资新建了两个轧花厂和棉籽油加工厂,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 18家连锁店,形成了系统的营销网络,产品远销南非、美国、津巴布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3]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穆纺公司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在 2007年再次倒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抛开多年来穆隆古希纺织厂为赞比亚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提,该纺织厂建立的本身就是中赞两国“南南合作”的典范。在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同时,穆隆古希纺织厂的合作模式也为中赞两国加强双边交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贸易自由化改革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赞比亚的纺织产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当前赞比亚纺织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就深层次来讲,贸易自由化改革政策本身的不足是造成赞比亚纺织业困境的根本原因。然而,贸易自由化改革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这一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应更改的。在当前条件下,赞比亚应当继续深化推行贸易自由化,同时运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本地纺织产业的竞争力,这样不仅有助于赞比亚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也可以增强自身实力,为推动民族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Asia Africa Intelligence W ire[EB/OL].http://www.accessmylibrary.com/coms2/summary_0286-13523421_ IT M.

[6]Newton Sibanda.Zambian Textile industry collapsing[EB/ OL].http://www.zamnet.zm/newsys/news/viewnews. cgi?category=9&id=1178097846.

[7]Karen Tranberg Hansen,Salaula.TheWorld of Secondhand Clothing and Zambia[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8]Karen Tranberg Hansen.Second-Hand Clothing Encounters in Zambia:Global Discourses,Western Commodities,and Local Histories[J].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1999,69(3):343-365.

[9]Dabid E.Sahn,PaulA.Dorosh and Stephen D.Younger, Structural Adjustment Reconsidered:Economic Policy and Poverty in Africa[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47.

[10]舒运国.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结构调整评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89.

[11]Lishala C.Situmbeko and Jack Jones Zulu.Zambia:Condemned to Debt,How the I MF andWorld Bank Have Undermined Development[R].Report from World DevelopmentMovement,2004:10.

[12]Grayson Koyi.The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in Zambia [M]//Herbert lauch,Rudolf Traub Merz.The Future of the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in Sub-Saharan Africa. Bonn:Friedrich Ebert Stiftung,2006:257-274.

[13]黑非洲崛起中国纺织城 [EB/OL].http://lianghui.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f/458116.htm.

[1]萨 奇,陈 沫.紧缩型非洲经济结构调整方案及其滞涨效应[J].西亚非洲,1989(5):18-26.

[2]Arne Bigsten,Beatrice Kalinda Mkenda.I mpacts of Trade Liberalisation in Zambia[J].Country Economic Report, 2002(5):7.

[3]Diana Tussie and CarlosAggio.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M]//Santiago Fernandez de Cordoba.Coping with Trade Reforms:A Developing-Country Perspective on the WTO Industrial Tariff Negotiations.PalgraveMacmillan,2006:87-100.

[4]Venkatesh Seshamani.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s I mpact: Zambia Case Studies[EB/OL].http://www.cuts-citee. org/tdp/pdf/Case_Study-Trade_liberalization_and_its_impacts-Zambia.pdf.

[5]“Zambia’s biggest textile firm closes for lack of capital.”

The Impacts of Trade L iberalization on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Zambia

YAN Lei
(Hum anities and Comm unications College,Shanghai Nor m 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import-substitution policies,Zambia has basically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textile production system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independence.After trade liberalization reforms,the increased openness of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influx of foreign goods have greatly impacted on Zambia’s textile industry.Overall,the difficulties that Zambia’s textile industry is faced with ar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However,the irrationality of liberalization refor m itself is the root of the plight of Zambia’s textile industry.In response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the textile industry,the government of Zambia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refor m, consolidate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use its advantages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trade liberalization;Zambia;textile industry

book=51,ebook=287

K473.8

A

1000-5935(2010)03-0051-05

(责任编辑 石 涛)

2009-09-10

严 磊(1982-),男,山西运城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史和发展中国家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纺织厂赞比亚自由化
改革开放初期,南平纺织厂女工在纺纱。
赞比亚要驱逐美国大使
探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
W2018079 赞比亚:2018年上半年产铜超40万t
略谈金融自由化
纺织蒸发式节能净化空调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应用
纺织厂空压管网的节能优化
关于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的文献述评
哪儿女的多?
不可随意套用“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