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的情感生存挑战
——读阎真的《因为女人》
2010-04-11禹建湘
禹建湘
(中南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消费时代的情感生存挑战
——读阎真的《因为女人》
禹建湘
(中南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阎真的长篇《因为女人》描绘了柳依依从一个纯真的女大学生衍化为的怨妇的人生轨迹,描绘了女性的情感生存在自由化欲望的时代语境中所遭遇的严峻挑战。小说展示了女人被性对象化现象,揭示了女性反抗的无效结局,预示了女性悲观的未来。小说以细腻而冷静的笔调塑造了女性严峻的当下生活图景,体现了阎真对女性的悲悯情怀。
《因为女人》;情感生存;时代挑战
阎真继《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后,历时六年精心磨砺出了《因为女人》,其“目的是表现在一种欲望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情感生存遭遇了严峻的挑战”[1]。在这部长篇小说中,阎真把一个为男人守候、爱情至上的女大学生柳依依,打造成了一个历经情感磨练的旷世怨妇。小说直面时代的生存现实,体现了一个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悲悯情怀。
一、小说展示了女人被性对象化
小说开篇写道:“女性的气质和心理首先是一个生理性事实,然后才是一个文明的存在。”[2](P1)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们在一次次被男人撕裂后,完全印证了西蒙·波娃对女性的所有解说:“自原始时代至今日,性交一直被视为女人对男人的一种‘效劳’。”[3](P111)
柳依依在大学时代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是研究生夏伟凯,她从夏伟凯那里“像得到了一个承诺,这承诺不空泛,是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2](P71)当柳依依把第一次献给夏伟凯时,说:“女人不比男人,她奉献的是一瞬间,寄托的是一辈子,我们一辈子就这样了,你别中途把楼梯给抽了,害我摔一跤。”[2](P121)但是,夏伟凯没有因为柳依依把羞涩而纯洁的初次献给了他而有丝毫的感动,他面对柳依依因失去第一次而迷茫与隐痛时,不屑地说:“本来就那么大点事,你自己把它想得那么严重。”[2](P120)柳依依希望和夏伟凯厮守终身,但是对于夏伟凯来说,这只是他对女人的又一次征服而已。两个人迥异的想法,表明了男女从身体接触的那一刹那,就注定了女人的失败。
柳依依和夏伟凯的最终结局是,夏伟凯彻底摧毁了柳依依对爱情的信仰和信念。夏伟凯在征服了柳依依之后,继续去征服下一个女性。当柳依依发现夏伟凯的真正面目时,她才发现“女人的脖子上,结的都是一个傻瓜”。[2](P167)对于柳依依来说,她是一个失败者,她没有用身体为自己的情感找到归宿。阎真冷静而细致地展现了女性成为性对象的全过程。阎真直率地告诉女性:“母系时代的解体是女性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也许,欲望化的社会的出现是女性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吧!”[2](P553)阎真借助笔下的女性形象,宣告女性难以逃离男人樊篱的悲剧性命运。
在《因为女人》中,有一个“处女情结”始终贯穿其中,男人对女人的第一次耿耿于怀,女人对第一次却感到困惑与疑虑。阎真以“处女情结”呈现了男女迥异的文化心理定势,展示了男人对于女人彻底的性对象化。在婚姻中,男人和女人从来都不是平等的,男人一方面恣意地游走于各个女人当中,另一方面,却对女人有着强烈的贞洁癖。在小说中,玩弄爱情的夏伟凯对柳依依说:“在我这里你永远是干净的,跟了别人,他要追问你干净不干净,麻烦。”[2](P142)一个对爱情玩世不恭的男人竟然要女人树立“干净”的观念,这就是男人的性权利。郭治明博士希望柳依依是纯洁的,他对柳依依说:“我认真去爱一个人,我才会计较她,说明她是一个真正的淑女。不然我认这个真干什么?你应该感到幸福才对。”[2](P204)但是,男人们只要求女人“纯洁”,这是男人给女人设置的一道屏障。“柳依依为女人感到委屈,在第一个男人那里,要用身体来证明爱情,在第二个男人这里,又要用纯洁来证明爱情,女人做人,有这么难吗?自己呢,本来是向往纯洁的,可现在,还要为不纯洁做顽强的辩护,像一个法官坐在被告席上。”[2](P206)女人要用身体的纯洁来证明爱情,然而,这种证明对于女人来说,只能有一次,当她失去第一个男人后,女人用什么来证明她的爱呢?
同样,宋旭升希望柳依依是纯洁的,当他和柳依依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宋旭升发现了柳依依不是处女,心里非常难过,并且说柳依依是“松的”,他说:“我信任你这么久,真是个大冤头。”“我不是小气,也不是不信任你,某种颜色的帽子我真的不想戴。”[2](P449-450)在男人的心目中,只要女人的第一次不是献给他,这个女人就是“不干净”。女人的“不干净”是男人的造成的,而最终的后果却要女人来承担。正如柳依依说的:“不是你们,难道我们跟自己?太不公平了!”阎真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典型的男权文化心理,反映了女人身心遭受压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阎真一种男性自省的态度。
女人是什么?西蒙·波娃说:“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都没有。”[3](P5)小说中甚至这样表明:女人的这种命运不是文化因素造成的,而是女人的生理因素所决定的。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首先是由于她的生理性,其次才是文化和文明的结果,只有通过女人的生理性才能更好理解女人生存的真实状态。这种宣告,让我们认识到在当今的时代女性的性对象化仍是一个无解的悲剧。
二、小说揭示了女性抵抗的无效
林丹娅在研究女性文学时,悲观地发现:“女性夏娃是为了给男性亚当做伴侣才被赋予生命,因此,女人的最高价值就是嫁人,被人爱,男人为事业而生,女人为婚姻爱情而生;女人只是男人人生境遇中的一小部分,而男人就是女人人生境遇中的全部,女人是男人生命的点缀,男人却是女人生命的目的。”[4](P329)《因为女人》中的柳依依,就是这样一个准备为男人奉献自己一切的女人。柳依依原来是一个爱情至上的纯真女孩,她对生活没有更多的奢侈向往,她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个被人疼爱的女人。但阎真无情地击碎了她这个最基本的梦想,当柳依依把自己命运寄托在爱情的成败上时,现实仍给了她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因为女人》的女主人公们都在作不同的反抗,但最终的结局无一例外地被边缘化,这种没有一点“亮色”的残酷,让人感受到了女人反抗的无效性。阎真认为这就是生活的本来模样,他说:“有人说我写得太灰色太残酷了,我的回答是,柳依依的命运不是一个灰色和残酷的极端,她只是我所理解的平均数。”[1](P47-51)确实,正是基于对生活的真实洞察,阎真才写出如此令人绝望的女性境遇。读者看《因为女人》感觉写得很残酷,但这正表现了作者直面生活的勇气。作者曾经说,更极端的事情他没有写。的确,在很多时候,现实比小说更令人失望。
凯特·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一书中对两性关系的制度进行考察之后,认为在当前,我们的社会还是和历史上的任何文明社会一样,处于男权制的社会之中,她说:“一句话,这个社会所有通向权力的途径,全都掌握在男人手里。”[5](P39)《因为女人》揭示了女性的存在和价值只有在男人那里才能实现的现实性,女人无法摆脱男人的“凝视”,无法逃脱“被看”命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反讽性议论:“说到底女人是要男人来品味、来珍惜的,没有这些她的价值就被埋没了。”“青春是有价的,也是有期限的,那么在哪里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呢,就是在男人那里。”小说中的柳依依、苗小惠、阿雨曾尝试反抗被“凝视”,想摆脱“被看”,但所有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柳依依曾经只想找个好男人嫁了和生个孩子,但是,残酷的现实把她的期待、自信和骄傲无情摧毁了。
当爱情的信念被摧毁后,柳依依一度试图要反抗这个令她失望的生活,她试图堕落,解构曾经以为神圣的爱情,解构自以为“高大”的男人,然而,柳依依的种种努力,最后却归于挫败。柳依依对郭治明博士的拒绝,对贾先生的拒绝,和阿裴的一夜情,以及后来对阿裴的拒绝,正反映了她既想反抗又迷茫的不知所措。在转了一圈后,依然无法找到可以寄托情感的人。她一次次反复地拒绝和接纳,体现了女性对男人的抗拒的困顿与犹疑。
男人规定着女人的生活和情感,决定着女人的命运,这是女人的心理机制和男权的文化机制共谋形成的。最终,柳依依无奈地死守着有外遇的丈夫,放荡不羁的苗小慧也与花心的丈夫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正如拉狄克叹息道:“对母亲们来说,平等的理想是虚幻的”。[6](P53)阎真笔下的女性们,就这样生活在一种幻想反抗却又有心无力的尴尬之中,无法逃脱男人的束缚和禁锢成为女人的一种宿命。
三、小说预设了女性悲观的未来
张洁在《方舟》题记中曾发出令人心痛的感叹:“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因为女人》特意以女大学生的人生轨迹作为言说对象,就在于说明,精英的女性都无法摆脱不幸的命运,更遑论普通的女人们了。当今,中国女性在社会、政治、法律层面上可能实现了男女平等,但在文化、思想、观念层面上却依然处于附属地位,很难对抗和改变所有造成女性无自主性、附属性地位的权力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诚如朱丽叶·米切尔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惊人的性压抑和严厉的清教徒主义色彩,并且“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以及对帝国主义的封锁而产生的恐惧,不能期望妇女在普遍意义上得到解放。”[7](P32)
当秦一星要柳依依做他的情人时,她痛苦地挣扎着,不知道是拒绝还是接受。最终她接受了秦一星,做了他的情人。因为她太寂寞了,需要男人,需要释放自己的情感。秦一星虽然无法给予她婚姻,给予她情感的最终归宿,但是,他却给了她除了婚姻以外的一切。但是,做了秦一星四年多的情人后,当她青春不再时,就只能再次陷入到情感的迷茫中。她和宋旭升的结婚,不是因为爱,而是找一个感情的出口。但是,婚姻能否给予她最终的情感归宿呢?现实情况是,发达起来的宋旭升也“金屋藏娇”了,另一个女孩在继续演绎着柳依依曾经演绎过的人生,而柳依依被“彻底边缘化了”。被丈夫冷落了的柳依依,为了宣泄郁闷的情感,她想到了去外面寻找男人。她去了“相约九点”酒吧,可没有男人肯为她掏钱买单开房了;柳依依去跳舞,却已不再有年轻时的心灵感应;她不甘心,又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人,不再做淑女状,直接讨论感情和身体问题,然而她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想象的那种感觉来。“当欲望的无限性成为可能,爱情就成为不可能。她感到四面都是高高的墙,往哪个方向走都没有路。要找到一条路,需要有破壁而出的勇气,她没有这个勇气。她觉得自己在时间之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顾茫然。”[2](P552)这就是诸多女性在时代语境中所面临的严峻的情感生存挑战。
叔本华曾武断地说:“女人从本性上来说意味着服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位处于完全独立的非自然位置上的女人都要直接依附于某个男人,使自己接受他的统治和支配。”[8](P491)女人对男人有着一种依附的心理,爱情是女人的全部,这种深层的心理机制决定了女人无法离开男人。而正是因为女人的依赖,成就了男人的中心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说过:“拿妇女当作共同淫乐的牺牲品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9](P76)《因为女人》中的女主人公们那种被男性操纵的无望生活,也许是当今我们社会某些方面出现退化的一个有力印证。正如有人说:“小说《因为女人》中的柳依依,令她心痛的已经不是男人了,最后反而是她的女儿,性别自卑感,这遗传性的恐惧,是小说最为深邃的一笔。”[10]这说明,阎真已深刻洞悉到了中国当代女性生存状态在进一步滑落的事实。
有人说,只有“阅人无数”的人才能如此精细地写出女性生活。但在现实中,阎真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他对于女性命运的绝望叙述,是他对于女性生存赋予深刻理解与同情的心灵表达,是对当前男权文化深刻反思。海伦·费希尔在《第一性》的结尾中写道:“妇女在大踏步前进。她们抛掉了第二性的地位。”[11](P333)时下,当一些学者欢呼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的到来,而另一些学者对女性主义“泛滥”却心生反感之际,阎真的《因为女人》告诉了我们女性在这个欲望化时代的真实处境。阎真笔下绝望的女性们,已宣告这么一个事实:中国女性离真正的“解放”还很遥远。阎真用他的冷酷之笔,寄托他对女性的悲悯,我们希望这种悲悯能唤起人们对女性命运的再次审视。
[1] 余中华,阎 真.“我表现的是我所理解的生活的平均数”——阎真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8,(4):47-51.
[2] 阎 真.因为女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 [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 姗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5]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 [美]艾莉森·贾格.性别差异与男女平等[A].王 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编[C].北京:三联书店,1998.
[7] 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北京:三联书店,1997.
[8][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范 进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张 念.因为女人,所以……[J].南方文坛,2008,(3):24-26.
[11][美]海伦·费希尔.第一性(王家湘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The Challenges of Emotional Survival in the Consumption Era——On Yan Zhen’sBecause of Woman
YU Jian-x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China)
Yan Zhen’sBecause of Womandescribes Liu Yiyi’s living path to change into a middle-aged woman neglected by her husband from an innocent college girl.The novel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s being sexual objectification,revealing the outcome of females’invalid resistance and preinstalling females’desperate future.The novel molds females’stern life prospect by the exquisite and calm writing style,which reflects Yan Zhen’s compassion on females at present.
Because of Woman;emotional survival;challenge of era
I206.7
A
1000-2529(2010)03-0115-03
(责任编校:谭容培)
2010-01-05
禹建湘(1970-),男,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