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江苏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的指导
2010-04-11张凤翱
张凤翱
(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陈云对江苏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的指导
张凤翱
(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大跃进”严重破坏了江苏的经济,尤其是农业。在江苏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过程中,陈云给予了许多指导,提出了许多克服困难、减轻危机的措施,为江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云;江苏;大跃进;纠正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的一次严重失误。江苏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和全国一样,使江苏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江苏纠正“大跃进”左的错误过程中,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陈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予了许多指导,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意见,有些意见、建议是对江苏提的,有些是对其他省、市提的,但对江苏的工作也有指导意义。
一、江苏的“大跃进”带来大灾难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形以平原辽阔、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湖荡众多为特征。江苏省因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历来是中国最为富饶的省份之一。这里是鱼米之乡,历史上很少闹饥荒。人们称江苏省为“富饶的宝地”。
然而,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江苏也和全国一样,工业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农业以“人民公社化”为中心,结果,大炼钢铁没有炼出多少合格的钢铁,“人民公社化”也没有促进农副业的增产。在“生活集体化”的口号下,全省各地大办公社食堂,“全省一度办起30万个食堂,吃食堂的占农村总人口的97%”。由于大量劳动力被征调到水利工地和大炼钢铁,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高估产、高征购,从1959年秋冬开始,各地农村就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浮肿病、大量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死亡现象……以宝应县为例,从1959年冬到1960年4月,该县先后死亡35391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2%”[1](P454)。泗洪、高淳、宜兴、丰县等县,也不同程度地发生类似情况。“据统计,1961年与1957年比,全省粮食产量下降15%,集体分配口粮减少1/3,普遍出现人瘦、牛瘦、田瘦的‘三瘦’现象。”[2](P170)时任江苏省长的惠浴宇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左’的路线给国计民生造成的损失如此惨重,使人一时想起来就胆战心惊、夜不能寐。尤其是灾区人民的凄惨,付出的牺牲,竟比战争年代还要多,这完全是无谓的牺牲啊!”[3](P213)面对严重困难,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逐步清醒过来,决心认真调查研究,调整政策。
二、陈云对江苏纠“左”的指导
由于江苏是陈云的家乡(注:陈云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该县1958年划归上海市),大革命时期他曾经在江苏省委工作过,建国以后多次来江苏调查研究和休息、疗养,陈云对江苏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对江苏在“大跃进”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尤为关注,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陈云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纠“左”意见。
1.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自从农业合作化以后,全国许多地方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就开始探索“三包”(包工、包成本、包产量)试验,在安徽、广东、浙江等地还出现了生产责任制并出现“包产到户”。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在自留地问题上党内高层曾经出现过多次不同意见,各地相继取消农民的自留地,不准农户私人养猪和家禽。
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主要体现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其经营形式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水平,而“人民公社化”把一切统到公社,导致“三个不适应”:“一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二是与群众的觉悟水平不相适应,三是与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不相适应。”[1](P451)针对这些不适应,陈云支持和鼓励基层探索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
(1)通过调查,主张增加自留地的比重和母猪私养。1961年1月,为了克服“大跃进”造成的灾难,毛泽东提出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云于6月底至7月初来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作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研究。为了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7月14日,陈云前往浙江的萧山县,调查那里双季稻高产的原因;7月16日到江苏无锡县同县负责人座谈,调查那里双季稻高产的原因;7月17日,在苏州同苏州专区和吴县、吴江、常熟、昆山四县负责人座谈双季稻、自留地、粮食征购等问题;7月18日,同苏州专区一些大队党支部书记座谈农作物安排、自留地、养猪等问题;7月26日,在南京向中共江苏省委负责人介绍此次调查研究的相关问题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和《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调查报告。
1961年8月8日,陈云致信党的总书记邓小平,报送三个调查报告。“邓小平批示将这三个调查报告印发即将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4](P93)
陈云认为:我国集体生产的耕地仍占全部耕地的90%以上,增加一点自留地的比重,决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当前农民口粮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最关心的不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而是吃饭还是吃粥,多分一点自留地,可以使农民多得一点口粮,对巩固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好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多给社员划点自留地比给社员增加口粮好,而且农民在自留地每天用4个半小时种出来的东西,质量比在集体地里用7个小时种出来的还好。自留地的比例一定要占到耕地面积的6%,其中大田占4%,房前屋后占2%。[4](P85,88)在调查中,陈云肯定江苏在自留地问题上是“开明绅士”,没有全部收干净。现在是如何更大开明的问题。[5](P342)陈云在同江苏省委负责同志谈农村问题时强调:“苏州这地方,丰产区解决口粮的办法是自留地,目前这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5](P365)他认为,扩大自留地可以解决五个问题:增加口粮;增加饲料;解决农民吃菜问题;解决零用钱问题;长了竹子,可以防台风,解决农具、生活用具等问题。1961年7月27日,陈云在天津向河北省委负责同志介绍青浦调查时再次指出:“自留地有利于解决群众口粮、日用零钱和养家禽家畜等问题。没有自留地这个基础,讲民主是空的,民主得有物质基础来保证。”[4](P91)
陈云在青浦开的十个座谈会,有两个是谈养猪问题的。通过调查,陈云得出母猪由农户私养的好处有:一、喂食喂得好;二、垫圈垫得好;三、母猪怀孕后注意保胎,不使它受惊;四、注意接生;五、保护奶猪;六、夏天注意防暑,冬天注意保温。陈云特别提醒江苏省委同志:“苏州,母猪还没有下放。”[5](P365)陈云在介绍了允许农民私养鸡鸭后的情况时说:“问问合作社,农民卖什么最多?他们算了一下帐,卖猪的三千二百元,卖鸡鸭的一千二百元,卖蛋,包括交售与集市上卖,一万二千元。”“没有这一点经济基础,群众要求干部民主是办不到的。”[5](P359)
在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基础上,党中央下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又称《农业六十条》),调整农村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零星种植和家庭副业迅速发展起来。“涟水县南集公社冯陈大队原来只有24亩‘十边’地被利用起来,贯彻‘六十条’后,所有沟边、渠边、路边等‘十边’地全部被利用起来,共计达72.8亩,真正达到了见缝插针,寸土不闲。”[6](P258)
陈云还是党内高层较早鼓励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以实现劳动力出口的负责同志。早在1959年6月30日为苏州刺绣研究所题词就指出:“苏绣出口这一件事,所费原料不多,等于是劳动力出口,这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民生。”[7](P265)
(2)主张开放自由市场。由于“大跃进”期间取缔了农村集市贸易,把城乡个体工商业者都改造光了,并把集体性质的手工业和商业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加之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忽视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使市场供应越发紧张。1960年底,党中央提出要大抓群众生活,大抓市场,提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1960年12月31日,陈云写信给邓小平提出:“家禽蛋品在国内让它们上自由市场,对刺激生产、增加禽蛋大有好处。”[5](O308)1961年9月7日,陈云乘火车由上海返回北京。“路过南京时,同前来送行的江苏省公安厅负责人谈有关市场和投机贩卖问题,指出:‘活而不乱,管而不死’这在当前还办不到。要经济活,就可能有点乱。如果用政治手段管,一管就死。只有用经济手段管,才能管而不死。”[4](P95)“市场搞得越死,东西越少。过去五角钱一只鸡蛋买不到,现在二角钱一只倒很多,就是这个道理。”[5](P343)
陈云是一贯主张开放自由市场的。早在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会议发言中,陈云就提出过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7](P13)陈云的主张得到大会肯定。
自由市场普遍开放,生产队和社员在完成国家的统购、派购任务后,能够公开出售自己剩余的农副产品,互相交换生产、生活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支持包产到户。由于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生产关系的剧烈而频繁变动,严重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探求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1959年春,江苏许多地方开始“整社”,试图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有的地方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大包干”。“中共泗阳县委农工部长总结包产到户七大优点,召开电话会议,在全县宣传推广。涟水县高沟公社把耕牛全部分散到户饲养。”[6](P223)遗憾的是几个月后,庐山会议就将上述政策当作“右倾”批判。
1959年底,安徽省又开始掀起包产到户的热潮,受到一些人的指责。1960年10月28日~11月1日,陈云到安徽考察工作时对安徽省委同志提出:“粮食包产指标要定得留有余地,使群众有产可超,干得有味道,不能机械地以上年的实际产量作为指标。”针对安徽当时出现的争论,陈云认为“安徽搞包产到户,应当允许人家试验”[4](P47-71)。
对于有的地区推行的“三包一奖”政策,陈云认为:“三包一奖”,关键在于指标落实,这样才有超产可能。指标高了,超产没有希望,他就不在乎了,劳动就不积极。如果指标是切合实际的,他就会兢兢业业,认真起来[5](P351)。
江苏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包产到户”作为一项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极端困难的粮食问题的措施,有以下四个优点:能克服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方法简单易行,有利于经营管理;各自核算,有利于避免矛盾,加强团结;责任明确,有利于领导。由于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江苏许多地方再次自发推行“包产到户”。
(4)切实落实对农民的退赔。以“一平二调”为标志的“共产风”严重破坏了农村生产,侵犯了农民利益。“共产风”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浮夸风伴随而来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澄清了要把个人现有的消费财产拿来重分的误解。中共八届七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清理”并结算过去“一平二调”的旧帐。但是,由于经济偿还能力的限制,归还旧帐远不到位。群众的不满情绪依然强烈。
1961年5月25日,陈云出席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在华东、东北小组会上发言提出:“要下决心彻底退赔。是二百亿元就是二百亿元,是一百四十亿元就是一百四十亿元,是多少就是多少……我们现在这样做,群众会说:共产党到底还是共产党。这是恢复政治威信的问题,不要以钱计算,它在政治上的地位应该比钢铁还硬。”[5](P328)为了保证退赔的及时兑现,江苏省委专门下拨现金和物资给各地区,全部用于退赔平调社员个人财物的价款。例如:“宿迁县清理出20吨钢材,准备制造10万件小农具向下退赔,并拿出1500辆平车退赔;县委还从外地购买了500头牛赔给耕牛少的社队。”[6](P255)通过清算、退赔,人民群众的气顺了,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恢复,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支援江苏恢复农业生产
1960年春,在农业和粮食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困难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为了考察灾情、寻求对策,从9月12日开始,陈云先后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研究。陈云在河南考察时说:“冀、鲁、豫、苏北、皖北,这个区域在中国是带有典型性的。历史上农民造反多发生在这个地区,如陈胜、吴广。要取得革命胜利,也需要夺取这个地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如此。”[5](P276)1960年11月,在江苏考察期间,陈云听取了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刘顺元、陈光等关于农业问题的汇报后认为,江苏的困难虽然比山东、安徽小些,但是粮食也很紧张。陈云专门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支援江苏恢复农业生产的三条切实可靠的措施:
(1)建议中央增拨20万立方米木材供江苏修理农具、农船、手推车等。由于“大跃进”期间农具损坏严重,而江苏又缺乏木材,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急需木材。陈云认为调拨这些木材是解决江苏来年粮食增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2)增拨拖拉机一千台。苏北地区有三百多万亩洼地,收成很低。有了这些拖拉机,可以解决苏北地区人少地多、苦无畜力之难,只要有拖拉机进去,当年就可以增产。
(3)需要小型发电机24 000千瓦。以解决镇江到南京一线丘陵地区灌溉之难。增加这些发电机,可以改善20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可确保增收二三亿斤粮食。
周恩来看完陈云的这封来信后批示:“即送富春、先念、震林、一波传阅,一、三两条请一波安排,第二条请震林安排。”[7](P1218)
(4)为了加快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陈云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化肥工业。通过研究美国农业发展的情况,陈云注意到美国就是靠大量增产化肥,提高粮食产量的。作为6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农业增产,从长期来看,主要还是要靠发展现代化学工业,为农业提供肥料。1961年4月16日至20日,陈云在南京连续5个半天,听取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负责人的工作汇报,陈云还就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问题、设备维修问题、如何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等问题同相关同志交流了看法。这是陈云继1961年4月4日至10日,在杭州召集中央化肥小组召开会议后又一次重大调研活动。
4月22日,陈云致信周恩来,扼要汇报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提出一系列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建议。4月23日,陈云致信邓小平,报送《建设大型氮肥厂杭州座谈会纪要》。后来形成了《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报告说,应该建立大规模的氮肥厂,集中力量每年建成年产20~25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相当100万吨化肥)。报告还对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具体操作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这个报告得到中央同意,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各地实施[7](P146)。从此,我国化肥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大量化肥源源不断地送往农村,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调整政策、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到“1963年江苏的粮、棉、猪的产量就基本上恢复到了1957年或1958年的水平”[2](P182)。
三、领导机关听不到反面意见是很危险的
自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有相当一些干部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假大空”横行,张口就是“三面红旗、六亿人民、九个指头(成绩和错误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见风使舵、吹牛拍马。人们戏称这些干部是“三六九”干部、“风马牛”干部。有些地方,群众饿肚子,干部却多吃多占,大吃大喝,搞特殊化,出现了“大干部送上门,中干部走后门,小干部找窍门”的现象[1](P468),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陈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公开透明:“比如,纸烟来了多少,怎样分配,要公布出来。”[5](P361)陈云在向江苏省委负责人介绍青浦调查时也谈到了农民的意见,其中就有:干部瞎吹高指标,参加劳动少,生活特殊化;干部缺少自我批评等。陈云认为群众是讲道理的,“不要怕群众讲我们的坏处。”“要听坏话,才能知道我们的毛病所在。”[5](P364)对缺点错误要向群众摊开讲,要有自我批评,要改进干部作风。
陈云对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有看法的。在“大跃进”期间,他始终坚持两条:一是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例如1959年对钢铁指标的看法,1962年西楼会议对经济形势的看法等。二是不说脱离实际的话,不办脱离实际的事。“大跃进”时他的讲话中没有“赶英超美”一类不切实际的话,也没有赞扬农业放高产“卫星”的溢美之词。由于从1959年以后党内政治生活开始不正常,绝大多数同志出于热情,支持和拥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陈云的有些观点提出来了,得不到重视,甚至被批判,有的没能提出来,但他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1962年2月5日,陈云在参加“七千人大会”的陕西省干部会上,作了题为《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的讲话。陈云批评了当时党内生活中的危险现象:“缝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又由于领导人的不虚心,人家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陈云认为:领导机关听不到反面意见是很危险的。党内民主生活正常化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一个基本条件。陈云在讲话中着重谈了如何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正确的方法,即“交换、比较、反复”。这是陈云早年在延安学哲学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交换,就是多和别人交换意见。这样做,本来片面的看法,就可以逐渐全面起来,本来不太清楚的事物,就可以逐渐明白起来。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比较,就是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不但要和现行的比,和过去的比,还要和外国的比。在比较时,要“多注意听反面意见”,“即使是错误的意见也不要怕,有错误的意见,可能使正确的意见更加正确。”[5](P328)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最好过一个时候再看看,然后再作出决定。
正是因为陈云始终坚持“交换、比较、反复”,坚持调查研究,才使他在“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也才使得他对江苏乃至全国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的指导符合实际,推动了江苏和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 江渭清.江渭清回忆录——七十年征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 刘定汉.当代江苏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3] 惠浴宇.朋友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 朱佳木.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 陈 云.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 荀德麟.淮阴五十年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7] 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Chen Yun’s Guiding for Jiang Su to Correct the Left Mistakes during“The Great Leap Forward”
ZHANG Feng-gao
(School of Humanism and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94,China)
“The Great Leap Forward”damaged Jiang Su’s economics badly,especialy agriculture.During the process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Jiang Su,Chen Yun gave us much guiding.He raised many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and conquer the difficulties.Chen Yun made much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restoring and development in Jiang Su.
Chen Yun;Jiangsu;the Great Leap Forward;correct
D232
A
1000-2529(2010)03-0077-04
(责任编校:彭大成)
2009-12-05
张凤翱(1963-),男,江苏涟水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