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科学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0-04-11刘高岑

关键词:后现代哲学维度

刘高岑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后现代科学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刘高岑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生态文明是以维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生产技术占主导地位,并以优良生态环境的维持、保护和改善作为文化之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的文明形态。后现代科学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一,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实践之社会历史属性的揭示,将促使科学研究打破既定格局,从而使朝向生态文明的科学实践定位成为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选择;其二,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实践之文化属性的揭示,将使科学活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其三,后现代科学观强调科学学科的灵活性和整体性,这将有利于适合生态文明需要的新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其四,后现代科学对科学之社会应用维度和社会技术维度的揭示,将有力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在社会应用维度和技术操作维度的展开。

生态文明建设;后现代科学观;作用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就其最普遍的含义来说,文明(civilization)是指“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所谓“玛雅文明”、“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等,即是在这种抽象含义上使用。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根据“文化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具体区分为如下几个不同的阶段: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我们正在致力建设的生态文明。文明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和“技术”。特定文化与特定技术的有机统一便构成特定的文明。如果说渔猎文明是渔猎生产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建立起来的文明、农业文明是农业生产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建立起来的文明、工业文明是工业生产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建立起来的文明,那么,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以维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生产技术占主导地位,并以优良生态环境的维持、保护和改善作为文化之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而建立起来的文明。不过,生态文明的建设还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其一,与此前的文明进步既根本性地改变生产技术也根本性地改变劳动对象和社会产品不同,朝向生态文明的进步,虽然也要改变社会产品,但其核心则是改变生产技术和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其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的建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此前各种文明中的相应社会文化是后发于生产技术而成长壮大起来,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文化则发挥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与科学的关系辨析

表面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似乎直接与技术相关,而与科学没有直接关系,其实不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一,与传统上科学与技术并不直接相关不同,在当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科学与技术是直接相关的,科学直接引领、制约着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是一体的。对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最重要意义的那些研究领域,甚至可以说,对科学及其实践意义的正确理解、对具体科学研究活动之对象、目的、方式、方法和研究纲领的建构,都直接影响和引导着相应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生物科学对生物技术的引导、信息科学对信息技术的引导、环境科学对环保技术的引导、生态科学对生态恢复技术的引导,等等。其二,特定的文化是特定文明形态的核心要件,要建设新形态的生态文明,就必须同时建设适合于生态文明的新文化,来引导和支撑这种新的文明形态,而新形态的科学文化则是适合于生态文明的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科学文化在当代人类文化中的轴心地位,甚至可以说,构建新形态的科学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样的科学观、什么样的科学文化才能引领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呢?这就是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科学观。

三、后现代科学观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科学哲学研究科学中显现出来的哲学性和基础性问题,是对科学的属性、特征、方法和研究模式等问题的哲学解答。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两种形态:现代科学哲学和后现代科学哲学。所谓现代科学哲学是指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标准的”科学哲学,这种形态的科学哲学把科学研究活动看作与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无关的独立运行的系统,把科学看做一种客观地反映自然界的镜子。因而,它是从科学的内部开展对科学的哲学研究,关注于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理论与经验的关系、科学命题的意义和证实的方法、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等等,是对既有科学理论体系的抽象分析和逻辑重构。

所谓后现代科学哲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现代科学哲学的反叛。其根本特征在于,把科学纳入到其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中来研究科学的属性、特征、方法、模式等哲学问题。库恩于1962年发表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后现代科学哲学的重要历史地标。后现代科学哲学有力地表明,科学并不是自然的镜子,并不是与社会、文化、心理无关的客观真理,而是与科学研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状态、与科学家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科学活动的对象、目的、方法、途径、模式、成果,等等,均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特定的心理旨趣中形成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揭示了科学之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伦理的、实用的、心理的、解释的和政治的维度。它深刻地表明,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模式、方法、科学研究的意义和成就等,是由特定的人类社会历史阶段塑造的。适应于特定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需要既是科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的具体研究领域和学科构成的基础。换言之,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模式、科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和学科构成等,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需要而不断重构的。

显然,后现代科学哲学所确立的这种新型科学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实践之社会历史属性的揭示,将促使科学家们打破既定的科学架构,从当代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来开展科学研究,并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心态重塑科学活动的领域、对象、目的和方法,打破既定科学格局、创立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学科,从而使朝向生态文明的科学实践定位成为一种自然而又必然的选择,使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生物科学、系统科学等适合于生态文明的新学科更加凸现出来。

其次,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实践之文化属性的揭示,将使科学活动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如前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设相应的生态文化,而导向正确的科学文化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明确了科学的文化属性,并有意识地发挥其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会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再次,后现代科学观强调科学学科的灵活性和整体性,这将有利于适合生态文明需要的新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决不是既有的科学学科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门既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或整合既有学科的各种成就去进行研究,需要我们根据新的研究对象和问题领域创立新的学科门类,甚至需要我们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去才可能给出解决方案。比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等等。后现代科学哲学所倡导的科学观显然对我们正确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对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最后,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之社会实用维度和社会技术维度的揭示,将会有力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在社会应用维度和技术操作维度的展开。既然科学本质上并不是与社会现实无关的象牙塔中的事务,而是与特定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当然就要与社会现实和技术实现相联系来开展。这样的一种科学观必然促使科学实践从关注当代人类社会的状况和问题、关注其社会的和技术的影响来开展。而朝向社会和技术的科学实践必将有力推动和加快生态型社会文化和生态型社会技术的建设步伐。

X171.4

A

1007-8444(2010)05-0584-02

2010-05-10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科学哲学视域的科学创新研究”(102400450087)。

刘高岑(1964-),男,河南洛阳人,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后现代哲学维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菱的哲学
90后现代病症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