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0-04-11胡晓杰
胡晓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三余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3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既是学生求知探究的动力,又是活化思维的催化剂。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探究未知,促使认识不断深化,同时教师也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更好地掌握教学过程。
一、趣例激疑,营造和谐氛围
新奇有趣和情景,逼真的情节、故事、场景,不仅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之中,而且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艺术整合对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冲击,使学生投入其中并与问题情境融合在一起,诱发学生急切的解决心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让学生由于心生疑窦而造成悬念,产生认知的内驱力,使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波澜迭起,改变那种死气沉沉、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的局面。例如结合“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可创设几个问题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兴味:①夏天的自来水厂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②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③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这类设疑学生有贴切的生活体验,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现象的科学道理后,增强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适时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设问的目的,教师应该很清楚,切忌盲目无准备地乱提问。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要计划好对哪些知识点进行提问,采取什么方式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出问题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怎样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问题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一堂课怎样开头,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开课设疑,设置“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处于“激发”状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结合“盐类的水解”教学,首先回顾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 pH>7,紧接着设问:“那么,NaCl、NaAc、NH4Cl这些盐溶液的pH在什么范围呢?”可能大多数学生说等于7,也有的学生说大于7,还有的学生说小于7,也有的学生认为各种情况都有可能,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得到了集中,思维也就顿时“活化”了起来。
课堂中恰当设疑,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并能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
课尾“暂别”时设下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欲望,培养学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例如学完“原电池”后讲“电解池”之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原电池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请大家想一想,电能可不可以转换为化学能呢?”这样,促使学生课后自己思考,预习课本,同时产生一种对新课的向往感。
三、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锻炼学生思维
课堂设疑,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某一个化学知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主线提问,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逐步深入,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若脱离教学难点和重点乱提问,反而分散学生对教学主要目标的注意,干扰学生定向思维。其次,要针对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的疑点和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问,加以巩固,理解掌握。问题设在学生的疑处,在学生有异议处激疑,唤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例如结合“原子结构”教学,创设这样一组问题:①既然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原子核质量又远大于电子,电子为什么没被吸进原子核内?②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本质是否相同?③原子核外的各个电子是一起在核外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④某一具体元素如镁的核外电子排布从第一层到第三层,为什么是2,8,2而不是2,7,3或2,10?由于这组问题正是学生的疑点问题,更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或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提问。对优生宜提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激励进取;对差生宜提基本层上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可以安排灵活提问,以唤醒他们注意听讲。
四、灵活发问,发散学生思维
灵活发问,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例如为激起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兴趣,在讲课时可这样提问:用飞机向空中撒些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就可以人工降雨解除旱情,干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在厂房、仓库和实验室的墙壁上,都挂着红色外壳的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会喷出二氧化碳把火熄灭,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呢?农民到地窖里取地瓜时,都要先点上一盏灯用绳子放到窖底,若油灯灭了则不能下窖取地瓜,这是什么道理?以上提问新颖灵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嚼得太烂喂给学生,更不要把现成答案塞给学生,而要善于抓住契机,灵活发难,步步启发,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琢磨,有所创造,然后自己解决问题。
五、激励性课堂提问,深化学生思维
激励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引发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争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还能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如空气这一课题的提出:某粮库每天都要测库内的空气质量。现给你水槽、烧杯、集气瓶、玻璃片、酒精灯等仪器,如何取仓库内的空气样品?由于学生刚学习空气,则激起学生探究实验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学习“常见的酸”课题时,教师可提问:①营养麦片中含有少量铁粉,人吃后能达到吸收补铁的目的吗?②胃酸过多的病人吃少量小苏打能暂时缓解吗?原因是什么?③某挂车厂,用稀盐酸浸泡生锈铁板,目的是什么?这样根据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难易适度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励学生。太简单提问学生无兴趣,不能启迪思维;太难,学生失去信心,高不可攀,产生自卑感。所以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能尝到成功的喜悦。问题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保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回答后多鼓励,对回答错误的要分析错误原因,指明方向。
六、引发性提问,升华学生思维
在鉴别题的训练中,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混合物可能含有NaCl,这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鉴别NaCl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呢?这样学生就会根据NaCl的化学性质和题中所给出的条件去思考,判断NaCl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如可行,鉴定方法是什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给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抛砖引玉,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主动质疑,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思维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要以实验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思维范围狭小,认知加工的层次较低的弱点,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思维真正能自由的发散和聚合,打破传统的观念,消除思维定式,逐步实现创新学习。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中,不能单一地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来一些物质,如鸡蛋壳、石头、水泥、碱面、草木灰、白醋等,再提供稀硫酸和稀盐酸。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探究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是什么?你怎么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试验它们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吗?为什么?那么能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你能写出化学方程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