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策略研究
2010-04-11房宏
房 宏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3)
“动态生成”是华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然而,我们发现不少课堂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课堂上缺乏生气和灵气。部分教师缺乏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意识和策略,缺乏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进程中学生动态生成的细节变化 (包括兴趣、认知、能力、情感等)重视不够,过于注重按教学预设进行,将教学过程的设计成为课堂的规定性教学任务,课堂成了“教案剧”,一旦遇到打破教学设计的“突发事件”,不是进行否定就是努力地拉回到原来的思路上来,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都是长期的课堂教学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结果,使得教学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师生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违背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笔者带领课题组的老师,立足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入手,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展开了历时三年的研究,很有收获。
一、探索了促进化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有效策略
我们认为用 “动态生成”观指导化学课堂教学,关键的问题是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并且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功夫。“动态”不优化,无论是新的教学状态,还是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都无法“生成”。怎样促进教学“动态”优化,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生成”?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1.精心预设教学情景,引发动态生成
课前需要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备课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可以采用知识板块设计、框架设计,在预设时解读教材,精心构建,重组教材,引领学生走进化学的殿堂,让备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时还要充满悬念,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才能给课堂的动态生成留有空间,既要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形成“弹性化”方案,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氛围。教师课前预设的越全面,越开放,教师驾驭课堂就越灵活,课堂动态生成维度就越多,效果越好。
2.弹性控制教学环节,捕捉动态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各种信息的改变来随时调节教学,及时抓住那些有价值的、可靠的、正确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勤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悉心聆听学生的陈述,不轻易、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契机,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面对临时生成的信息时,我们教师应该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一起去充分体验和享受这种教学自由,从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控制。
3.积极营造课堂气氛,创设动态生成
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应积极创造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开放的课堂。课堂上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维,取长补短;课堂提问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加热爱学习,以更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将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巧设悬念、变异思维路径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学会合作交流,可以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自然地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推动动态生成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充满了变化的学科,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本身的优势——实验,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积极创设课堂教学的思维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有效地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我们可以多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实验设计更具有启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尽可能多设计些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实验,创造有利于动态生成观形成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同时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创造性,提升动态生成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了各种课型中有利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流程
研究发现,我们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多一些“生成性教学设计”、“生成性资源开发运用”,多一些“生成性策略”,才可能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可余,学生与老师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录像、影视等媒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形象的实例,启发学生的思维等。我们研究了新授课、复习课及试卷讲评课等各种课型中有利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流程,并向周边学校推广,反响很好。
1.新授课教学流程
设置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分析引入(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大胆猜测(激活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探究(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讨论 (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交流能力)→形成共识→得出结论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应用提高(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2.复习课教学流程
五分钟训练(发现问题,产生疑惑)→知识梳理(为解决疑惑迫切想知道,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了主体性)→巩固提高(理清知识后跃跃欲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生成新的知识,同时也巩固已有的知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再升华)。
3.试卷讲评课教学流程
自行订正(满足学生的需要,给予自我纠错的机会)→交流讨论 (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集体讲评(对共性问题集体讲解,引导积极思维,此时学生听讲更专心)→拓展延伸(不局限于就题论题,而是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总结提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老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育机智得到了加强,能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动态生成,如: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做中学(hands-on)、菜单式作业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这种教学的认可程度逐渐增强,普遍认为可接受性强,参与面广,可以畅所欲言,课堂轻松活泼,动手能力增强,越来越喜欢化学了。现在的课堂中实验时,他们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相互帮助,善于观察,体现出良好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表现出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交流讨论时,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敢于质疑问难,表现出很强的表达能力;总结归纳时,普遍都有独立的思想,能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飞跃式提高。
当然,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一节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动态生成得多,再加上要进行化学实验,所以很难掌控时间,教学进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高考制度的制约,部分学生还不适应这种教法,而习惯了以前的教师讲、自己听,觉得以前课堂上不要动脑筋,只要记记笔记就可以了,现在要自己动脑,还要主动发言,很难适应,因此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然而,物极必反,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常常会被个别无意义的生成问题及一些错误资源分散精力,导致目标迷失,文本失落,课堂失控,“生成”最终沦为“无成”。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动态生成,但生成不能乱生成、滥生成,这会远离教学目标,造成教学的极大浪费。如何把握好动态生成的原则,驾驭生成,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这将是我们以后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