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氧化碳教学中比较实验的设计
2010-04-11丁军
丁军
(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
在二氧化碳教学中比较实验的设计
丁军
(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在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中描述微粒之间有空隙时,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两支相同大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拉开,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然后用食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用力慢慢推入。
现象:吸入空气的注射器能推动,而吸入水的注射器则不能推动。
结论: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这是一个比较实验,在同一页上,教材还专门对“比较”作了说明: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在化学研究中,常常要根据实验结果的异同寻求科学的结论。可见,比较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相当重要,其实在教材中就有许多比较实验的例子。
例如课本在《燃烧的条件》的交流与讨论中设计了如下比较实验:
1.对酒精与水两种液体而言,哪种能被点燃?
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
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
这显然是比较实验,由此得出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在第五章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设计了一组比较实验:
将5枚干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稀硫酸、食盐水、蒸馏水、沸水以及干燥的空气中,后两者中的铁钉不生锈。这也是一组比较对比实验,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而且,铁在食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比在蒸馏水中快。
除此以外,课本中还有多处设计了对比或比较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做比较实验,效果一般都比较好,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新课,把集气瓶倒过来,瓶口朝下,玻璃片放在瓶口处。
问学生,能不能掉下来?
学生说,能。
我把手慢慢松开,果然,玻璃片掉下来了。
将瓶子倒一点水进去,盖上玻璃片,倒过来。
问学生,能不能掉下来?
这时学生有分歧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试一试,玻璃片还是掉下来了。
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盖上玻璃片,再加三分之一的水,振荡,倒过来。问一问,能不能掉下来?这时学生们都不吭声了有人在思考,有人不敢说,大家都瞪着眼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掉下来。当我把手慢慢拿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我问:为什么玻璃片没有掉下来?没人回答。这时我说,瓶子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今天我们来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
在这里,如果直接告诉同学们,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单独做一个实验,效果不一定理想。现在用这个实验导入新课,既引入了新课,又为下面讲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打下了基础。
在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这时应加两个对比试验,一是将稀盐酸滴入紫色石蕊,二是将蒸馏水滴入紫色石蕊。将三个试管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因为这里的红色不是太明显,只有比较,现象才更清楚。
教材在讲述二氧化碳与灭火时,设计了一个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这个实验也可做一个对比实验。我先找一个同学上来,把蜡烛点着,让他把水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观察有何现象。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是下面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可是,当我说我可以像倒水一样把二氧化碳倾倒到烧杯里时,很多同学都不相信,他们对此持怀疑态度。这时我说,如果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证明我倾倒成功。在我倾倒时,大家都屏住呼吸,一点声音都没有,眼睛都盯着蜡烛,随着我的倾倒,下面的蜡烛果然先熄灭,慢慢的上面的也熄灭了,实验完全成功。当然课堂效果也非常好。
在教学中,实验非常多,只要是能做比较实验或对比实验,我一定去做。我感觉比较实验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能由旧知识带出新知识,使新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用好实验、做好实验,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化学老师面前的课题。我本人喜欢化学,尤其喜欢化学实验,我认为这样的比较实验,能给学生们带来美的享受。沪教版化学教材为了凸显实验的教育功能,活动与探究内容的设计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较大改变,不再区分哪些是学生实验,哪些是教师演示实验,以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自主设计实验的舞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比较实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64-01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