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迷失与价值认同
——当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新动向研究

2010-04-11苑淑娇袁玉芳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主义

苑淑娇,袁玉芳

(1.保定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1)

身份迷失与价值认同
——当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新动向研究

苑淑娇1,袁玉芳2

(1.保定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1)

二战后,尽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次发生经济危机,社会主义运动却陷入了低潮。究其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意识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的“身份迷失”和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迷惑是导致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原因;身份迷失;价值认同

一、前言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前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表现就是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1]

经济危机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萧条、失业工人剧增,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工人运动的高潮。从19世纪后半期到二战前,欧美发达国家工人运动的历史验证了社会主义运动与经济危机存在着高度的内在相关性。

自二战结束到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共有6次,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却普遍陷入了低潮。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的组织规模一直不大,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过党员人数下降的情况;其次,在这些国家,包括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在内的具有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在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上都主张通过竞选以获得执政权,而不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再次,在竞选中,单独的社会民主党、共产党从来没有获得胜利,在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时,这些工人阶级政党在议会中也往往处于少数党的地位。事实上,目前西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与所在国政治生活中心的距离日益拉大,政治力量单薄。

经济危机频发、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什么却没有出现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对此现象,国内外学界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一些学者把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原因归结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们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系统与完善等,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发展态势[2];一些学者突出强调苏东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沉重打击[3];还有些学者把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归结为无产阶级政党面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变化认识不够,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转变不够所致[4];也有些学者认为,无产阶级的队伍的缩小,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动力”不足,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原因就在于此。

一些国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分析。1992年,福山撰写并出版了《历史之终结和最后一人》一书。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更是历史自身的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并即将成为“全人类的制度”。马尔库塞从另一种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该社会的存在,特意制造出了“物质需求”这一额外压抑,使人成为消费商品的工具,成为物的奴隶;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理、意识、思维也被操纵了。这个社会成功地压抑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该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丧失了批判性、超越性的能力,成了单向度的人。

上述观点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基于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从这些国家的新变化出发进行分析的。但它们只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殊的“社会存在”,却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变化。工人阶级的“身份迷失”造成了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认同,这才是造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低落的根本原因。

二、“身份迷失”、价值认同及原因探析

把自己的阶级身份定位为“中产阶级”,说明了无产阶级身份的迷失。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的比重大大下降,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工人”、“金领工人”大大增加,以至于一些工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二是职业。从经济角度来看,一般把年收入超过4.8万美元但低于10万美元的家庭归入中产阶级。根据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2003年的一项调查,属于富人行列的美国人只有1%,8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但以经济收入为标准来区分是否属于中产阶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如年收入10万美元的家庭和年收入4.8万美元的家庭尽管都属于“中产阶级”,但他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职业区分中产阶级,也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总统、首相不仅政治地位高,而且其薪金远远高于其他内阁成员和一般办事员的工资;同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跨国公司的总裁与小企业的经理显然有天壤之别。

由此看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划分的科学标准只能是按照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和出卖劳动力,否则就会走入歧途。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或者无产者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1]按照这一经典划分,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人员,尽管工作比较稳定、收入比较高,但是由于他们都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毫无疑问他们是属于雇佣工人阶级;不占有公司股份或者有少量股份的一般企业管理人员也属于工人阶级。只有那些占有公司较多股份的职业经理人才属于资产阶级。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除了那些真正比较富裕的阶层外,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倾向于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其中奥妙并不在于“中产阶级”是富裕、文化、稳定的象征,把自己归为“中产阶级”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于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属于或者将要属于“中产阶级”。由于工人阶级身份的“迷失”,才使得工人阶级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转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因此,工人阶级的“身份迷失”和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才是造成这些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的根本原因。

造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身份迷失”与价值认同的原因很多。除了新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以及工人阶级的生产状况、生存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社会的巨大流动性。马克思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竞争贯穿于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和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生活。通过竞争,企业实现了优胜劣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竞争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竞争、个人奋斗、成功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西方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应当承认,西方国家里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上层阶级的,但是这种机会似乎是人人都可以把握的,机会也似乎是“均等”的。正是因为竞争造成的社会流动和人员流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正如莱特·米尔斯所指出的:“对任何群体而言,需求和满足上的差异还没有和持久到足以彻底影响美国人生活基调的地步。至少对数目可观的人来说,升迁的可能性一直是真实的,而低收入和职业阶层的政治要求也因为经济流动和社会流动被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些事实促成了人们对社会分层的接受,人们从不把社会分层看成是永久的和令人沮丧的制度安排,而是某种自然和公平的选择。”[5]

其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克服了初期存在的种种缺陷,缓解了社会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在消除选举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普选制得到较好的施行。通过选举,选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政治意愿;人们通过投票,显示了选民的尊严与价值,增强了选民的国家责任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事实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被广泛地理解为获得经济、保护经济和经济实践的手段。“不论在政治宣传时怎么说,政治斗争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政治原则,不如说为了经济和地区利益。这种政治秩序造就了委任机器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政党,造就了工会而不是‘工人运动’。政党间的竞争成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财产间的竞争,而不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竞争。而工会则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政党的一部分,它站在占统治地位的政党的一边,而不是站在它们的对立面上。”[5]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有效地缓和了各阶层的矛盾。

再次,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体在宣扬价值观念、塑造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用巨大,这深刻地影响着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如果我们相信,‘人们的阶级冲突意识即为之战斗的意识形态’单单是由‘物质矛盾’决定的话,那就忽视了大众传统媒介的积极作用。”[5]“美国的大众传媒系统不是自主的:它反映社会,但是有选择的;它通过概括某些特点来强化它们,经由选择和强化,创造了一个世界;只要人们无法直接触及,他们就必须生活在这个世界中。”[5]“成功者的形象及其个性化的心理是大众文化最生动的部分,也是最远离政治的一部分。”对个人成功的轻松认同也产生了积极的一面。冈纳·迈戴尔注意到:“这使得极为缺乏那种自发的、自律的和有组织的人们运动。”[5]“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通常既不是集体斗争,也不是关注自我的幻想,而是他人的个人成功。在对这些成功者轻松的认同上,他减轻了经济不平等的压力,否则这种压力就可能通过以财产和权力更加平等的社会理想为目标的政治行动来宣泄。”[5]

最后,无产阶级“身份迷失”和对资本主义价值的认同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强烈对比的基础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达、民主法制比较健全。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民主法制等方面仍不健全,这无疑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现实不仅增强了发达国家工人阶级自身的优越性,也增强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

三、人类解放——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无产阶级“身份迷失”和对资本主义价值认同造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但这种低潮是暂时的,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二战后多次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说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干预政策,这些经济危机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相比,其烈度都不是很大。但是,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以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尽管可以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起到控制失业率急剧攀升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加剧了通货膨胀,也酝酿着更大的经济危机。这一切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并没有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这一基本矛盾得到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暂时缓和也不说明这两大对立阶级矛盾的根本消除。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也说明它决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是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彼得·戈特沙尔克(Peter Gottschalk)和蒂莫尼·斯米丁(Timothy M.Smeeding)指出,1980年到1995年间,英国的不平等程度年均增长2%以上,是西方国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瑞典、丹麦、荷兰和澳大利亚年均增长1%,美国、瑞士、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年均增长0.5%到1%。在美国,从1980年代初以来,最富裕的10%的家庭一直占有约67%的净财富总值,集中程度很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1995年,最富的1%的居民户拥有全国近40%的财富,而80%的居民户只拥有全国财富的16%,还不到最富的1%所占财富比例的一半[6]。

再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繁荣是建立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贫困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利用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依靠它们主导的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国际生产关系,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红利”;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饱受贫穷落后之苦。据统计,世界上12%的人拥有86%的世界财富,12名巨富的财产甚至超过了49个最不发达国家(共6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之和[7]。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已从昔日的一个四分五裂、动荡的国家变成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中国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人权得到极大尊重与保障;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占世界近1/4人口实现了从饥饿贫困到基本实现小康的跨越,把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并且若干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化国家……这些成就超过了自然条件比中国优越的巴西,超过了国情和中国相似的印度,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8]

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人的解放是其理论归宿。我们坚信,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民将会越来越多地选择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必将实现。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青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27—32.

[3]聂运麟.低潮、成因、特征与前景——论21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56—59.

[4]向文华.世纪资本主义三次大转变对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2):25—29.

[5]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王荣军.现今美国贫富分化状况及原因分析[J].美国研究,2001,(4):44—48.

[7]李宝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EB/OL].http://www.people.com.cn.人民日报网,2001-03-20.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www.xinhuanet.com.新华网,2007-10-15.

D1

A

1007-905X(2010)02-0041-03

2010-01-20

1.苑淑娇(1969— ),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师范教育政治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工作;2.袁玉芳(1976—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责任编辑 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