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岗实习:中职生从“新手”向“技能行家”的转变过程*

2010-04-11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行家新手显性

张 容

(浙江省江山中等专业学校,浙江 江山 324100)

一、前 言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也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如何实现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关键是人才培养。如今技能型人才缺乏,已成为阻碍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对中国的“技工荒”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作为《关于技工短缺的调研报告》的主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对中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深感忧虑。他说,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据调查,“十五”期间,全国技师与高级技师为360万人,仅占技术工人的4 %,而企业的需求是14 %,相差10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P40)。

目前全国有800万中职生,按理论计算全国每年就有近270万左右的毕业生。如果这些学生培养好了,假以时日这些学生就会从“新手”向“技能行家”转变,那么何愁技能型人才缺乏?何愁中国不能成为制造强国?

二、中职生顶岗实习后专业技能发展的现状

顶岗实习的含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中职教育采用“2+1”的教育模式,即中职生在校学习2年,第3年由学校统一安排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目前,中职在专业技能培养实践中存在误区,只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忽视为毕业生就业后专业技能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没有将生产岗位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适用性规格要求真正纳入专业课程实施方案,导致人才培养和使用在技术规格上形成“错位”[2](P31)。中职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后,即走上社会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习。在这以后有许多学校就不再管这些学生了,部分学校虽然与这些学生有联系,但也仅仅是派个老师在学生实习的企业巡视而已,或帮助企业做一下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在企业安心工作。很少有学校顾及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方面的再提高,同时也很少有人研究实习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机制。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如学生悟性高,则会很快在企业出类拔萃,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平平而过,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不适而离开。由于上述原因,中职生就业后专业技能持续发展状况较差。因此,对中职生毕业后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行研究,让中职生保持专业技能的良性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职生顶岗实习从“新手”向“技能行家”转换发展的过程

技能行家是指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技术工人。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领域,如高级钳工、中式烹调师等[3](P20)。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知识进行分类研究,其中波兰尼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并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或称明晰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它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编码储存的。隐性知识(或称模糊知识)是指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准确表达,因此不易被他人获知,也不易被编码[4](P180-181)。如果说知识是一座冰山,那么,显性知识就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隐性知识就是藏于水底的“冰山之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应该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

如何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尽快地掌握知识技能?也就是如何让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人对技能知识重构的内在形成规律,给予指导。以便学生在专业技能发展过程中使得自身知识不断转换和创新。德国学者迪尔克斯在《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一书中认为,这种转换有4种模式:一是社会化(从模糊知识到模糊知识),二是外在化(从模糊知识到明晰知识),三是组合化(从明晰知识到明晰知识),四是内在化(从明晰知识到模糊知识)[5](P390-391)。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社会化

社会化是彼此分享模糊知识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模糊知识是在特殊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难以公式化或清晰化,所以获得模糊知识的关键就是通过共同活动来体现相同的经验。企业为顶岗学生指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让学生跟班学习与锻炼,这种“师徒”学习方式就是知识转换社会化的典型例子。学生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师傅的工作,通过实践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师徒学习,通过与师傅长期合作的技能操作,耳濡目染获得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不经意的无意识过程获得的,心理学已经证明策略知识学习的内隐性。尤其是技能向高水平发展,这种模糊知识的获得和不断丰富尤其显得重要。

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需要学习模糊知识,而模糊知识靠书本学习和课堂讲授是难以学到的。获取模糊知识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观察,需要学习者用心去体会。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固然很重要,但真正到岗位上以后,与师傅的交流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每个师傅身上都有他的绝活,这些绝活不是书本上现成的,而是通过实践摸索积淀下来的。象中央台十套节目《状元360》,宣传和展示的就是各行各业的一个个技术能手。这些技术能手如果和教师一样进课堂讲课,他不一定能把他的本领描述出来。根据现象学的观点,技能型人才技能形成的独特经验对研究技能形成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技能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缄默知识、内隐知识,很难上升到意识层面,却又对技能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象师傅带徒弟那样地带学生,通过师徒间潜移默化的传授和交流,就很有可能让学生学到他们的本领。

因此,在企业里有很多拥有绝活的技术能手,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很难用书面语言来表述,但却可以让你感受得到这种技术的存在,这就是隐性知识。这是学生在岗位上向师傅学习的经验知识。郭秀艳综合国外关于内隐认知对技能形成的作用指出,内隐认知不仅在促进技能的长期保持方面,而且在促进较难、较复杂任务的操作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只有学习了这些知识,才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快速成长,否则学生专业技能或许只能停留在起步阶段。例如瑞典宜家家居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180多家连锁店。宜家不是把人放在一间屋子里整齐地坐好听老师讲课,而是把培训设在员工之间,尤其是在新老员工之间,进行每时每刻、随时随地的经验分享与言传身教。再如丰田公司,进行的轮换岗位培训。对于一线岗位工人,日本丰田公司注意培养和训练多功能作业员,采用轮调工作的方式来训练工人,从而提高工人的全面操作能力。通过这种工人轮调的方式,可以创造条件让一些资深的技术工人和生产骨干把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工人,以避免技术专长后继乏人[6](P60)。

(二)外在化

外在化是将模糊知识清晰地表达为明晰知识的过程。在知识转换的4种模式中,外在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为它从模糊知识中引出新的明晰的知识。当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起来,知识就具体化了,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基础。学生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学习、观察等慢慢地积累了隐性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隐性知识的积淀,并不断地得到强化,渐渐地使原来不太明朗的知识逐渐的明朗化,并形成了新的自己的知识。在交流过程中作为学生,要多学习、多请教,不断地与师傅交流。一方面在与师傅的交流中会学到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这种交流会撞击自己的模糊知识,产生新的灵感,形成新的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人交换苹果,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知识,一人就会有两种知识。知识与思想是在交流中升华与发展的,技能知识也不例外。外在化过程对个体技能获得起重要作用,单纯的练习对技能形成作用并不是很大,有目的地提高效果的练习方式和练习策略更为重要。在同样练习条件和意志努力下,重视和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和练习策略直接影响技能形成过程的速度和潜力开发的程度。象这种有效的练习方式和练习策略就需要师傅的指导。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起伏现象的原因,是学习者在模糊知识转化为明晰知识时遇到了障碍,这时需要有师傅的指导才能克服。

(三)组合化

组合化是将明晰知识的孤立成分组合成明晰的知识系统,它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部分的协调统一。学生将从师傅那里听到和观察到的知识与在学校里的所学知识,运用多种方式将一切对自己提高技能有帮助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进行筛选、添加、分类和重构,这既是知识转换的组合过程,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过程。这样,使原来比较凌乱、琐碎的知识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系统。在知识组合化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产生,学生也会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而将这些知识协调统一起来,并进一步明朗化。随着问题解决的越多,学生知识技能组合化的模块也就越多,这种模块越多,学生其技能知识组合化也就越好。智力与悟性、琢磨、师徒学习与合作学习实质上是知识的组合策略。通过领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如怎样判断是否理解所听到或看到的事;怎样将从一种情境中学到的规则或方法转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怎样从各种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出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其最终结果是提高技能知识形成的组合化过程。

(四)内在化

内在化是个人吸收显性知识并使其“个人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就某种意义而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在化的过程,以及学生将教师所提供的显性知识内在化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内在化,使得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添加、重构和提升。学生通过积累其知识,使其原有的知识量不断增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技能知识不断地内化,最终完成知识的重构。使个人的知识得到升华,产生新的知识,知识的内在化过程是成为技能行家的必然结果。但它同时又与创新联系在一起,因为创新者必须有娴熟而高超的技能,技能创新是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统一。技能的创新源于灵感,灵感是知识内化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是对现存知识或事物的顿悟,并在此基础上把现存的事实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例如,将原来的知识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改一改,常常会产生新的知识[7](P20)。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使用,新加工流程的设计;技术革新和改革工具、夹具、量具;实用新型的各种外形设计和包装;管理制度创新;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和新营销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各个方面。社会需求千变万化,产品不断更新,生产工艺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就需要培养技能行家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四、结 语

通过对“新手”向“技能行家”的知识技能转换发展的过程剖析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专业技能从“新手”向“技能行家”的发展方向,是一个从其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又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这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地转换,是中职生学习知识技能并不断内化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这种知识螺旋式上升,技能也才能不断提高。有研究者也提出从一般技能者变成行家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强调了反思对新手向行家过渡的作用[8](P62),并认为单纯的动作简单重复对技能的提高是没有作用的,师徒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助于新手缩短自己摸索的时间,少走弯路。中职生上岗前经学校培养,其专业技能已达中级工的水平,如果在生产岗位上能够得到更好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则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更快地向技能行家转变,为更好地实现这种转变,要求学校与企业一起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实现全程性、动态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职生的专业技能由“新手”向“技能行家”转变。

参考文献:

[1] 行 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政出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2] 戴林东.中职校应抓好专业技能持续发展教育[J].职教论坛,2005.(4).

[3] 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2).

[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迪尔克斯.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胡忠英.中外知名企业如此打造员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7] 董 奇.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范式之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8] 宋兴川.技能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猜你喜欢

行家新手显性
新手如何练马拉松?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侨胞之家”:以侨之名 行家之实
碰撞:知名作家与新手司机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新手速来围观 养猪到底行不行?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