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10-04-11王江涛
王江涛
(淮阴师范学院 政管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王江涛
(淮阴师范学院 政管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着物质化、相对化和虚无化的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周恩来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崇高性。
周恩来;大学生;理想信念;物质化;崇高性
一、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自觉性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对自己活动目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活动态度。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超越性,也就是超越现实的层面,体现的是理想的一面,具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大学生开始疏离理想,他们的理想信念逐渐显现出物质化的特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他们专注于能够获取什么样的利益,取得什么样的地位,失去了对崇高价值的追求,而将自我的价值依附在物欲的满足上,仅仅追求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对象,理想信念蜕变为物欲,其生活动力仅仅在于如何获得利益。还有的同学认为把学习搞好,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实现了理想。
理想信念教育要摆脱假大空的说教,需要借助榜样的引导力量。周恩来鲜活的人生经历,可以启发、激励大学生自觉培养理想信念。周恩来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从他不平凡的一生中表现出来的。周恩来13岁就表达“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小学时他在一篇小学作文中曾写道:“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1]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的消息,他大声地说:“黑奴总有一天要解放。”后来他东渡日本,远赴欧洲,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对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2]314,并最终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大学生要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在青年时代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超越单纯的物质化的追求。周恩来从小就仰望“星空”的精神,将会激励大学生自觉树立为民族、国家作贡献的高远理想。
二、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个人不再受某种单一的价值观的束缚,虽然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各种选择的机会,从而使得个人有了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机会,但是,部分大学生认为在这样的多元社会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自我创造,认为不同的价值信念之间无法比较,表现了很明显的相对主义的倾向。价值虚无主义是价值相对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价值相对主义还具有某种实质的价值信仰,价值虚无主义则消解一切终极价值,这以尼采为代表,“理想这一谎言统统是降在现实性头上的灾祸,人类本身为理想所蒙蔽,使自己的本能降至最低限度,并且变得虚伪——以致朝着同现实相反的价值顶礼膜拜,只因受了它的欺骗,人类才看不到繁盛、未来和对未来的崇高权力。”[3]一些大学生热衷于西方思潮,推崇尼采学说,宣扬虚无主义,有的大学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
周恩来一生都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地追求。“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4]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周恩来都一如既往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恩来还让人取来《国际歌》的唱片,低声吟唱着,并对邓颖超同志说:我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真正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种种多元价值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普遍性价值的社会,也不意味着各种多元价值无法比较。周恩来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持,正是在比较各种“主义”之后作出的选择。无论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在动乱不堪的“文革”期间,周恩来对共产主义信念始终都没有动摇过,这无疑会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坚定他们追求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崇高性
周恩来精神中的核心部分是“为人民服务”。周恩来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无私无畏地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不能脱离公众,“像草木禽兽那样靠自己生活”,因而为集体“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避免”。后来的很多事实表明,他真正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为朋友、集体办事,尽心尽力,深获老师同学好评。在他的同学录中有关他的评语是“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这种帮助他人的行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在革命年代,在新中国建设时期,这种为他人为集体的精神凝结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说过,他这一生只有八个大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还经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2]142这种精神是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所激发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所聚集的最崇高、最优秀的品质。他说:“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2]65为了人民,他抱着病体同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在十年动乱期间,周恩来对林彪反革命集团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4]周总理逝世之后,人们在向周恩来最后告别的时候,仍见到他的制服上那枚他一直佩戴的胸章,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为人民服务”是他毕生追求的人生价值。
理想信念的物质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只关注私欲的满足;理想信念的相对化、虚无化,导致部分大学生不了解真正的人生价值落脚点。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没有了解服务于社会、集体和国家才是理想信念的真正旨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理想的升华,体现了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周恩来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事迹,必将激励大学生去除理想追求中的功利化的色彩,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1] 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24.
[2]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
[4] 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3-01(1).
A849
A
1007-8444(2010)03-0296-02
2010-04-02
王江涛(1982-),男,江苏宿迁人,博士,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