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逻辑与当代中国企业管理转型

2010-04-11汪青松

华东经济管理 201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管理科学思想

汪青松

(安徽行政学院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管理论坛

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演进逻辑与当代中国企业管理转型

汪青松

(安徽行政学院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西方经验型企业管理思想历经千年演变,其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也有百年的发展。美国的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开创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科学型管理的新时代。西方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跃迁的逻辑是从组织客体管理到人本主体管理、从企业内部微观管理到企业外部宏观管理。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实施科学型企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后危机时代要求企业在科学发展中进一步实现科学管理转型。

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经验型;科学型;中国;创新

企业管理思想发源于西方,历经早期企业管理思想、近代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西方企业管理思想流派众多、复杂纷繁,可从经验型与科学型把握其轨迹及特征。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实施科学型企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要以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为指导,在科学管理转型中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

一、西方经验型企业管理思想的千年演变

管理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但原始部落简单的生产关系构成的只是原始的自发管理的雏形,企业管理是在企业出现后才出现的。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企业活动已有 1000年历史,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也经历了千年演变。

从 10世纪企业起源到 19世纪末,是西方国家早期企业管理思想时期。10世纪后中世纪欧洲的贸易同城市一起繁荣,第一个股份制在公元 10世纪建立。郎咸平教授 2005年1月 24日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谈到,神权时代的欧洲神父们集中了 57%的地产但不能结婚生子,不得不把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引入“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和生产。郭咸纲教授则指出,10世纪意大利出现的城市手工业者行会,后在 10世纪至 12世纪期间出现于法国、英国和德国。行会规定了一套等级制和 “行东——帮工——学徒”的人事等级,是现代技术等级制度的源头;行会对产品质量做了具体的规定,如严格禁止偷换原料、伪造产品等,是质量管理的最早尝试;行会限制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利用本行会所在城市的市场,是最早的行业垄断组织。行会具有现代管理的雏形[1]。随着公司式企业的产生,西方国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在公元 10世纪后也已出现。英国学者认为,人类在 10世纪之后就产生了市场经济和财务管理工作,商人们为了降低成本,精心选择商品运输路线,改进财务结算方式,具有现代公司财务特征。

随着 11世纪初商品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西欧产生重商主义及其企业管理思想,出现商业行会和厂商组织这两种管理形式。商业行会作为贸易管理机构,存在于欧洲不受封建庄园约束的城镇、海港和贸易路线的沿途各地,是自我管理的共同体;厂商组织是最早的 “前店后厂”,为了筹措资金,采取合伙和联合经营。威尼斯在公元 14世纪开设一家造船厂,政府对工厂下达明确的生产任务,工厂内部管理出现标准化概念,工厂专门成立了人事管理制度,实行成本会计控制,其管理已具有相当水平[2]。

18世纪到 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学开始形成,但企业管理思想仍然是经验型的。经验型企业管理具有四个特点:①在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上,认为工人总是偷懒的,必须实行强制性的管理;②在企业管理方法上,实行家长制独断专行式管理;③在企业管理依据上,靠管理人员感觉和经验管理;④在工人和管理人员培养上,靠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授经验[3]。

学术界大都认为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大先驱。这里存在一个疑问,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故乡为什么未产生科学管理大师?其实,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史是沿着应用管理学、理论管理学、实验管理学三条线索发展的,英国虽在企业理论管理学上不占优势,但企业应用管理学思想十分丰富。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把劳动分工、专业化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联系起来研究,为企业管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研究视角。在亚当·斯密分工思想的指导下,企业主在企业中实行专业化分工。早期工厂制度的管理特点就是组织严密,企业主派监工通过罚款、解雇甚至鞭打强制工人像机器一样劳作。18世纪英国著名实业家阿克赖特把棉织业持续生产的各个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在工厂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而在不断发展的工人罢工和破坏机器面前,企业主又不得不开始反思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人的问题。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在其经营的大纺织厂进行管理试验,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日,发放抚恤金,开办幼儿园,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先河[4]。斯密研究劳动分工找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欧文探索对工人和工厂主双方都有利的制度,客观上对西方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但这还尚未达到科学型企业管理理论的高度。

美国早期企业管理思想是在 19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大陆,使人们认识到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工会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去研究劳资关系这一新的管理课题;1862年美国出现有限责任联合股份公司,企业、公司产品多样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专制型管理被专业型管理所代替。可当时美国企业管理仍是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企业劳动生产率落后,许多企业的产量都远低于额定生产能力。19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杂志》编辑亨利·普尔 (Henry Pool)在分析美国铁路系统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许多误点和事故的原因后,提出通过明确的组织机构系统来进行管理,即设置一套组织分工系统、汇报通讯系统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便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铁路运行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事故发生。他还提出在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使组织协调,充满团结精神,克服旧领导方式中墨守成规与单调刻板的毛病等,为科学企业管理思想的提出作了准备,但这也还不是科学型企业管理理论。

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从 10世纪至 19世纪的千年发展中,管理内容逐渐充实,管理方法逐步更新,但企业管理方式总体上处于一种“草莽经营”的作坊式管理状态中,家族化、随意化、非规则化、粗放化、无标准化、个人化、非程序化、感情化和专制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旋律。虽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企业由手工工厂过渡到采用机器生产,用自然力机械力代替人力,生产集中在一个场所,分工协作复杂,企业管理需要管理职能划分,但其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原始粗放型状态,没有重大突破[5]。

二、西方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的百年发展

20世纪初开始,西方企业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阶段,其企业管理思想也步入科学型阶段。其中,20世纪初至 20年代,是古典管理思想阶段;20世纪 30至 40年代,是行为管理思想阶段;20世纪 40年代至 60年代,是管理理论丛林阶段;20世纪 60至 80年代,是战略管理思想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是知识管理思想阶段。企业科学管理是标准化、同质化、程序化、理性化的管理。20世纪至 21世纪初,西方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已历经百年的发展。

美国的泰勒 (F.w.Taylor)科学管理思想开创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科学型管理的新时代。他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区别使用了传统管理与科学管理两个概念,指出:传统管理是经验型企业管理,即单凭经验管理,劳动效率不高,人际关系紧张;而科学型企业管理则要改造工具设备,改变工人对工作和雇主的态度[6]。泰勒既在企业做过学徒,具有从机械工到车间管理员、技师和工长、总工程师的企业经历,又曾通过哈佛入学考试、获新泽西州斯蒂文斯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位,开展过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与咨询,所以能在企业作大量科学实验,对机器设备、工人劳动、体能技巧进行测试,取得大量实验数据。他从工时研究、科学用人、责权对等、协调关系等方面阐述了科学管理要素,以科学管理法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法。经验管理法是每个工人用什么方法操作、使用什么工具等都由管理者根据自己或师傅的经验来决定;而科学管理法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及工具,拟定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比较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现场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实现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环境、工作激励标准化。一是工作时间标准化。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工作定额;二是工作方法标准化。改进工艺流程,消除不合理动作,对工人进行挑选和培训,使其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发挥劳动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工作环境标准化。对工人的操作方法、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搭配、机器安排和作业环境布置进行分析,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使工人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工具、机器和材料;四是工作激励标准化。人事管理实行计件工资报酬制度,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或标准,工资按完成定额的程度浮动,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既克服消极怠工的现象,更激励工人尽最大的努力工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对传统的经验型企业管理思想的继承和超越。英国著名管理史家林德尔·厄威克认为,泰勒所做的工作把整个 19世纪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为一整套思想,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泰勒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思想上的一种整合式创新,是对经验型企业管理思想的颠覆式革命,其深远意义在于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

20世纪 30年代,西方国家社会矛盾加剧,泰勒科学管理的实质被工人识破而开始失效。为解决经济危机,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引进企业管理,提出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了行为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主要代表包括:马斯洛 (A.H.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 (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 (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 (D.M.McGregor)的“X理论一 Y理论”、波特一劳勒模式。与古典管理理论注重对工人行为的控制、不注重人的情感协调不同,行为管理思想侧重研究人的行为,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以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生产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工业生产和科技迅速发展,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大中小企业协作化、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管理理论如雨后春笋,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派包括:以哈罗德·孔茨 (H.Koontz)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巴纳德 (C.Barnard)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 (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德鲁克 (P.F。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以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以伯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理论的丛林化等于迷雾化,企业管理的信息爆炸让现实中每一个人都会本能地拒绝接受任何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各种学派和流派,虽然也都属于管理的一部分,但也都不能代表管理。管理要创新,信息化是出路[7]。信息化把管理者从管理中解放出来。现代企业管理无论是决策还是经营管理、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长中短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所以企业趋于高级语言越来越发达,而操作语言却越来越简单[8]。

20世纪 60年代末,“战略”概念被引入管理学界。安索夫 (Ansoff)的《公司战略》(1965年)开创战略管理思想阶段,迈克尔.波特 (M.E.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年)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把战略管理理论推向高峰。波特的 5种竞争力、3种基本战略、价值链分析等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知识经济使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彼得·圣吉 (P.M.Senge)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善于学习、系统思考。在这样的组织中,成员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能积极主动快速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成员间讲究协作,强调团队力量,每个成员都会活出生命的意义”[9]。与此相关的理论还有虚拟企业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标志着进入知识管理思想阶段。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在于通过管理创新应对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当前西方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进一步呈现人性化、信息化、全球化趋势。

三、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跃迁的内在逻辑

西方早期企业管理思想历经千年,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也已过百年。研究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跃迁,必须把握其内在逻辑。

1911年,泰勒科学型企业管理模式正式形成,其企业管理模式要求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控制化、科层化、等级化、理性化。需要思考的是泰勒科学型企业管理模式为什么会产生在 20世纪初?问题答案只能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中来寻找。

19世纪 70年代至 20世纪初,以电力广泛应用为特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跨入电气时代,促使工业企业进一步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分工协作更为严密,要求生产实行标准化、专业化、定额化。此时企业管理更为复杂,经验型管理已不能胜任,迫切要求管理的科学化,泰勒制科学管理应运而生。亨利·福特 (Henry Ford)创建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191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这是在泰勒制科学管理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细微的地步,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强有力的指挥、控制、监督和奖惩保证了生产流水线有序高效运行。

泰勒制科学管理在 20世纪初各国企业普遍推行,使企业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第一阶段即企业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阶段。西方企业主要实行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生产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20世纪以来西方近现代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的百年发展是革命性的,由于企业活动不只是生产经营,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等人的因素直接关系企业效率与效益,所以,企业科学管理在 20世纪 30-40年代进入第二阶段即行为管理阶段。

有学者把企业科学管理界定在 20世纪初到 50年代,而将二次大战后即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称之为现代化管理或最新管理阶段[3]。这种分期值得讨论。实际上,对企业科学管理可以有两种理解,作为狭义的科学管理,特指泰勒、法约尔、韦伯等的西方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而作为广义的科学管理,则是与传统企业管理相对应的标准化、同质化、程序化、理性化的管理。泰勒强调说:“所实施的从单凭经验的管理方法到现代科学管理的变革,不仅仅研究工作的合理速度,从而对工厂的工具、设备等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工厂的全体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和雇主的态度上也完全改变了。”[6]20世纪 6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及生物工程的应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西方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各种管理思想进入异彩纷呈的发展阶段,促进企业管理进入系统科学管理的第三、四阶段即企业战略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这是企业科学管理在规范管理、行为管理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

纵观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跃迁的内在逻辑,20世纪前 50年西方近代企业管理思想是从组织客体管理到人本主体管理两个方面探索科学型企业管理的路径,其规范管理、行为管理的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率与和谐;而 20世纪后 50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对企业决策、企业系统的研究则是从企业内部微观管理到企业外部宏观管理两个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与愿景使命的建构,其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取向是科学型企业管理的流程再造与文化创新。科学型管理是西方企业管理近现代百年发展的基调和主线。撇开西方千百年来企业管理思想演变的国情背景和制度因素,其企业科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范式值得中国企业借鉴与学习。

四、当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创新与科学管理的转型

当代中国的企业管理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起步,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 30年我国企业管理是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式企业管理。1978—2010年改革开放后 30多年,我国企业管理以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为指导,经历整顿恢复秩序、全面质量管理、变革经营机制、自主创新管理等时期,新世纪新阶段的企业管理要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科学管理的转型。

1978—1986年是我国企业整顿恢复秩序时期。1982年 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要求通过全面整顿把企业整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生产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五五”、“六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从整顿领导班子入手,以加强基础管理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工作。1986—1991年是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时期,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布《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对 “七五”计划期间我国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做出明确的规定。1986年 7月,为巩固和发展企业整顿的成果,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增加经济效益,作为考核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企业升级活动;“七五”期间,我国企业倡导和推广 “全面质量管理”。1991—2000年是我国企业变革经营机制时期,企业的管理提升和机制、体制变革交替进行。前五年以机制体制变革为主线,围绕市场化运行所需要的基本规范进行企业管理变革;后五年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主线,企业管理围绕如何按照国际标准打造现代企业探索创新之路。2000—2009年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管理时期,一批先进企业从中国文明传承中寻找管理灵感,在资源、市场、战略、组织、流程、科技等领域管理创新,提出与世界同步的一些重要的企业管理话题,如绿色管理、诚信管理、精益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敏捷管理、供应链管理、反倾销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投资者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探索企业国际化与中国式管理,有的上升为现代管理的创新成果[10]。

新中国 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多年企业管理的发展参照了国外的企业管理经验。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没有离开人类企业管理的文明大道,而是在中国的大地上设计和实施了企业管理从组织客体到人本主体、从内部治理到外部开拓的演进。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从企业秩序整顿和人本型企业管理切入,以多元制企业管理与市场化企业管理为重点展开,提出了“三个面向”式、一主多元式、市场经济式企业管理观[11],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把邓小平中国特色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置于国外企业管理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来考察,有助于领悟其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慧聪国际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先生指出,一个伟大的经济成长一定是被一个伟大的模式所支持、推动,欧美如此,日本如此,中国也一定如此。除非你否认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否则你就必须承认中国这 30年的管理模式是成功的。中国的经济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它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模式在支持着它。时至今日,有谁能否认中国创造了伟大的经济奇迹?哪门经济学能证明,一群不懂管理、不懂战略、不懂风险控制的企业家能够创造中国今天的经济辉煌[12]?郭凡生先生讲得很精彩,伟大的经济奇迹不可能没有伟大的企业制度支持,不可能没有伟大企业模式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 9%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的确是企业的贡献,但是否仅理解为家族企业模式的推动?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背后是一主多元式、市场经济式企业管理的贡献,其更深层次的背景源于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指导。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特色科学型企业管理思想,连包括家族企业在内的一主多元式、市场经济式企业管理都不存在,哪会有当代中国企业贡献和经济奇迹!

2009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考验着中国的企业,2010年后危机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转型创新。广义的科学管理是当代中国企业深化管理改革转型的目标。科学管理转型的内容丰富,包括技术操作从感性型与经验型转为理性型与规范型,管理模式从权力型与人治型转为法理型与制度型,关注重心从单纯注重物器与资金转为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和对人的关怀。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历史使命就是要推进科学管理转型,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3,83.

[2]曾旗,何继续.管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6.

[3]孙睿.现代企业管理学 [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69-71.

[4]周三多.管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5]李华刚.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模式——泰勒主义一百年的中国版本 [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351.

[6]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8,77.

[7]邱旭瑜.撩去百年管理理论的迷雾[EB/OL].(2009-04-06)[2010-07-25]全球品牌网.

[8]邱旭瑜.管理已进入编程时代 [EB/OL].(2006-05-25)[2010-07-25]中国管理传播网.

[9]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10]杜莹芬.现代企业管理最新理论和案例精选 (2008)[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16.

[11]汪青松.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的战略性特征 [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90-94.

[12]郭凡生.中国模式——家族企业成长纲要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17.

On W est Business Adm in istration ThoughtLogic andM odern Chinese Business Adm in istration Transformation

WANG Qing-song
(AnhuiAdm inistration Institute,Anhui Econom icM anagem ent Institute,Hefei230059,China)

West experience typ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ought gets through one thousand years of evolution,whose science typ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history also has a century years.American Taylor 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 thought has started the new era from experience type administration to the science typ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West science typ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ought transition logic developed from organization object administration to people-orientedmanagement,from insidemicrocosmic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to outsidemacro-control administration.DengXiaoping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cience typ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ought.He ponted out that putting science typ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 is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the 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and that queen crisis times requires enterprise to realize further transformation i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est;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ought;experience type;science type;China;innovation

F120

A

1007—5097(2010)11—0091—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0.11.021

2010—08—10

汪青松 (1956—),男,安徽怀宁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政治学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全国教学名师,安庆师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余志虎 ]

猜你喜欢

科学管理科学思想
科学管理幼兔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科学管理创奇迹 流翔高钙显神威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科学大爆炸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