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与网络安全管理
2010-04-10郑亚楠
郑亚楠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哈尔滨 150080)
论网络文化与网络安全管理
郑亚楠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管理越发重要,它已经超越了一个行业的范畴,上升为对国家执政能力的考量;上升为政治安全及社会风尚引领的问题。针对无所禁忌、恶搞、魔幻、暴力等文化迷失的现象,应以网络文化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法律强制,网站、网民自律,青年知识分子担当更多社会责任来解决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文化;法律;自律;社会责任
从媒介变迁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传播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20世纪开始兴起的电子媒介,无论是广播 (1920年出现于美国)、电视(1936年出现于英国)还是今天的网络,都在媒介这一领域里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尤其是 20世纪末崛起的互联网,开辟了当今媒介传播的新纪元。且不说它对纸质媒介的冲击 (美国的纸质媒介在 2005年将网络的冲击叫做报纸迎来黑铁时代),就是同属于电子媒介的电视,也在网络的冲击下,受众群在近一两年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从而引发“时移电视”、网络电视的骤兴。
这说明,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和盛行,都会在我们的文化中留下印记。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又促使文化的质变。当被称为“地球神经”的互联网在地球上覆盖得越来越严密时,网络的运作逻辑、网络化的思维方式也在人群中应运而生。由此产生了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网络文化和网络安全管理的关系。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毫无疑问,形成网络文化的大背景是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互联网自身从硬件到软件的成熟。对于网络用户来说,硬件的成熟意味着上网速度越来越快、下载文件和玩游戏等越来越方便,软件的成熟则意味着网络信息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1992年付诸实施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使网络变得如此简单。因此,提出它的欧洲高能粒子物理协会 (CERN)的伯恩斯·李被称为“万维网之父”。它的出现打破了网络的技术壁垒,使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在互联网流行的时代,网络文化还是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其定义达 260种之多就足见一斑。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文化现象可以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不同范围和意义的把握。广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有的学者直接称之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义理解的文化是指人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讲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狭义理解的文化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者可以叫做“观念形态的文化”。
我们说,网络文化是依赖互联网技术形成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它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同样体现着现代社会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
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介,网络文化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网络生活方式是从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一系列细小的变化逐渐积累起来的。从网上新闻、E-m ail、聊天到电子购物,依赖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一种网络生活方式逐渐形成。要进入互联网,人们首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必须掌握一种崭新的信息处理方式。这是一个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过程。掌握网络语言的语法规则是顺利地在网络世界遨游的基础。加入网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在网络上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一个新的主体的诞生。网络主体是由语言构成的虚拟主体。无论你是不是过一种虚拟的生活,无论你怎么利用网络,只要你接触它,你就会逐渐按照网络的逻辑行事,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时,一个网络场就形成了,网络文化也就随之形成了。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信息量爆炸。网络对任何人都不是封闭的,网络将全球连成一个“地球村”,网民不分阶级贵贱,网络传播的内容无所不包,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各取所需,资源共享。
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媒介的大规模发展和信息的日益扩张。互联网的出现增强了这种扩张的力度。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能够承载和传播如此多的信息。
另外,网络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发展了个人的社会性存在。马克思曾把在现代大工业和商业中所实现的世界性交往看做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这一进步的意义就在于人的社会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当个人摆脱了地理区域和民族生活的局限时,个人就成了“世界历史的个人”。网络大大拓展了我们社会交往的范围。每一种重要的发明都将成为全人类的财富。网络这样一个遍及全球的交往手段,保证了每一种重要的文明成果的保存与传播。
2.强大的虚拟现实能力。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如果说,在网络诞生之初,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主动渗入网络,逐渐形成一种网络运行规则、网络逻辑的话,那么,随着网络的日渐成熟,网民要服从网络的规则、逻辑乃至网络生活方式,也就是要把自己网络化。
尽可能再现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营造一个网络虚拟社会,是所有网络设计者有意无意、或多或少追求的目标。这种再现不仅仅是像以往大众传媒一样对客观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 (媒介环境的环境化),更近一步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一种仿真。比如:网恋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恋爱,电子商务的原型是生活中的商业行为等。各种生活中的情感、行为、犯罪在网络中也有对应物。网络重新结构了一种虚拟现实,从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实空间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塞博空间只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的现实中一切体验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信息体验。虚拟现实带来的是个人主体虚拟化的生存,这种生存是主体被互联网逐渐网络化的过程。
3.多元化。由于上网的民众涉及各个层面,因此,他们在网上的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也使互联网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从而使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使个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发挥;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价值体系的分化。如网络恶搞、BT文化、网络同居等,几乎每一种新型网络文化的出现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讨论和争议,而焦点就集中在网络文化究竟是个性的体现还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络将继续充当文化多元化的催化剂。
4.草根性。随着W eb2.0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被前所未有地发掘出来。M SN、QQ、BBS、贴吧、博客、网络社区都成为民众交流、互动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挥创意,使网络文化表现出鲜明的草根性。
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享受个性化服务,而且网络文化尊重富于个性的创造。“博客”一词来源于英语,是航海日记的意思。借用到互联网上旨在要充分地表达“个人撰写、公众阅读”的网络特性,表达人的自主性与共享性。这种非常自我的设定对于普通人来说具有自己作主、自我欣赏、精神解放、自由释放的意味。一方面,大量的普通人注册博客 (据了解,新浪博客的注册人数已超过 200万),大有一种大众文化被压抑之后的爆发性补偿式狂欢。另外,还有一大批并不普通的“普通人”,这些人以“偶像效应”使点击率频频提高,使诸多普通人在内心产生了期待,期待有朝一日点击率能够急速上升,一夜成名。这样,原本属于自我的“航海日记”变成了人人都想翻看的诱饵。博客作为一次草根文化的崛起,是平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一次颠覆,它隐含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平民将有效地获得自身的话语权,面对这个世界进行平等的对话。
二、网络安全管理所要面对的问题
经过 15年的发展,中国 4亿网民在一系列社会事件中表现出强烈的聚合力量,使得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显得愈发重要,它已经超越了一个行业的范畴,上升为对国家执政能力的考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对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侧重于对网络安全管理的社会理念和效果的分析。
面对不断增长且数量巨大的网民,从管理上来说,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对外宣传办公室、网络宣传办公室、公安部门的网监系统等。综合起来,网络安全管理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
(一 )政治安全
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传统信息传播程序和规则受到空前挑战。而意识形态工作对象,也因网络变得难以识别和掌握。“现在任何一个支点上的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国家的监控,随时以低廉的费用向全世界自由发布信息和传播思想,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信息。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这些革命性变化,正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党和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面临考验。”
(二 )社会风尚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2.1%的网民认为网络热炒的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28.1%的人觉得“大部分真实”,42.4%的人认为只有“小部分真实”,9.1%的人干脆说“几乎没有一件是真实的”,另有 17.6%的人认为“说不清”。
而最让网民反感的网络炒作方式是:“用丑闻来吸引眼球”,74.6%的人选择“恶搞”,62.1%的人选择“找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以博其名”,59%的人选择“枪稿:抬举、谩骂、托儿无处不在”,55.8%的人选择“双簧:几个人一唱一和或故意对抗”,52.2%的人选择“叛逆: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做出夸张的事”,48.4%的人选择“马甲:一人分饰两角,自问自答”。
以上调查充分显示了网民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同时也说明网络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治理网络低俗之风是网络安全管理的应有议题。
三、网络文化的迷失
本来对于发展时间只有十几年的网络传播来说,我们愿意以一种宽容的心境来对待它。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中,在还没有完成现代化就不得不开始后现代进程的国度,没有比互联网的发展更能证明我们是正在进入全球化的。然而,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迷失”的问题。
互联网经过飞速发展,已经演变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网络社区、网络救助等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呈现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网络信息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式及民众价值观念。从长远来看,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确实值得关注和辨析。现在,网络文化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迷失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底线的挑战上。
(一)网络社区百无禁忌
虚拟网络社区也称为 CLUB,包含的功能主要有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内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找工作等。“互动”是网络社区区别于传统网站的最大特点。目前,较知名的网络社区有奇虎、天涯、猫扑、百合、千橡等,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开办网络社区以吸聚人气。据艾瑞市场咨询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 36.8%的网民每天都上网络社区,每周登陆网络社区 4~6次的网民占 25.5%,每周登录网络社区 2~3次网民占 23.8%。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势在必然。网络社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社会发展起到良性互动。但是由于网络社区过于强调自发性、原生态,缺乏必要的外部管理和信息编辑,有关网络社区内容是否健康、对青少年影响如何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网络文化草根化和多元化衍生而来的是网络文化的庸俗化。如赤裸露骨的色情挑逗、格调低下的不洁网名;污秽粗俗的网络语言;封建迷信的算命占卜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网络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网络管理的相对宽松,网站竞争激烈,导致网络庸俗化正呈蔓延趋势。一些网站甚至借助庸俗化的内容博取点击率,换取所谓的“眼球经济”。
网络语言对主流媒体构成挑战和冲击。在BBS和各类网站中,粗俗的网络语言随处可见。由于网民在网上的活动、言论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大众化的网络文化中不乏被传统文化摒弃或游走在传统文化边缘的“灰色文化”,从而对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传统文化的权威性构成了直接挑战。在信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甚至一些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得以借助网络大肆传播。例如将红色经典制作成恶搞的网络电影,玄幻妖魔化的网络游戏大行其道,通过改编诗歌来发泄对当前社会的不满情绪,故意发布各类可能引起民众心理恐慌的虚假信息等。这些信息营造的网络文化正日益脱离传统文化的框架和束缚。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文化相对传统文化的“离心力”,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现实中的娱乐始终包含着禁忌,但网上娱乐可以说是百无禁忌的,人们可以毫无担忧地“为所欲为”。虽然都只是虚拟的作为。可是,尽管虚拟,却在这虚拟之中迷失了人类娱乐的精神价值方向。
(二)网络恶搞层出不穷
恶搞学名为戏仿,从某种角度来说,恶搞是一种多元的创新。起初,恶搞只是小部分网民的自发娱乐行为,通过异化人物形象,重新剪辑视频或图片造成喜剧效果,以有别于传统媒体颠覆性的语言和情节吸引网民的注意。
队伍的自发性和创作者本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同质化、简单地为恶搞而恶搞的现象很严重。“网络恶搞”风潮的兴起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赞成者认为,“网络恶搞”体现了制作者的创意,无伤大雅,已经成为青年人喜欢的一种娱乐和交流方式。反对者认为,一些“网络恶搞”作品格调低下,突破社会道德底线,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文学空幻玄虚
W eb2.0时代使网络文学网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目前,较知名的文学网站有“红袖添香”、“幻剑书盟”、“起点中文”等。其中,“起点中文”将奇幻文学当成产品运作,站内小说储存量约 5万余部。“幻剑书盟”网站着眼于仙侠小说,站内长篇文章储量约 3万余部。“红袖添香”网站的作品则更侧重文学性,目前站内长篇小说储量约 2万多部,短篇作品 100万篇。这些文学网站被盛大、TOM等以数千万高价收购后,发展前景进一步看好。但是,这些网站上刊登的作品,以玄幻小说最为青少年追捧。《异人傲世录》、《诛仙》、《逍遥·圣战传说》等小说火爆一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四)网络暴力的斩尽杀绝
网络暴力包括网络侮辱、性骚扰和网络跟踪等,我国“网络暴力”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网民依靠网络的力量,群起“通缉”所谓的“道德败坏者”。在网络上曾引起广泛关注的“虐猫事件”以及“铜须事件”,就是以网民“通缉捉拿”“凶手”,被通缉者“身败名裂”而告终。可见,“网络暴力”凸显网络道德法庭的无穷威力和舆论压力的严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现实的行为提供有效监督,这是传统文化所不具备的。但在网络暴力中,被“通缉”者往往个人隐私被披露,遭到广大网民的声讨,甚至最终身败名裂,“网络追杀”的暴力倾向和侵犯他人权益的道德底线也引起各界关注。
四、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安全管理的基石
尽管对于不同身份的人来说,德行有高有低,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更何况网民的隐匿性、自由乎?要在这些无法搞清身份的人群中建立一个共有的道德底线是很困难的。但是,网络本身没有罪过,究竟是通过网络来建设文明社会,还是通过网络文明走一条异化的道路,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一切形形色色的网络现象,实际上都是在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网络的开放性形成了一面真实的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当下生活的真相。鉴于此,我们要做到:
(一)法律的强制性
对互联网的监管是东西方社会都在面对的问题。采取措施的关注点集中在互联网他律研究和网络界自律研究,即政府主导型模式和政府指导行业自律型模式。目前来看,国外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政府指导行业自律型模式上,在基本法律框架之下,尊重网络行业的分级制度、自律规范等。而国内则更多地放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上,强调政府在网络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政府立法以及网络过滤技术进行网络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2009年网络技术中对网络舆情有重大影响的,首推Tw itter、饭否等微博形式,它使信息传递速度更快,同时强化了网民中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作用。虽然 Tw itter网站迅速被屏蔽,但网民使用各种代理上 Tw itter的热情不减,足以表明网民关注社会时事的热情用简单的防堵是不可行的,它不但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也加大了政府与网络民意之间的对立。
(二)网民、网站的自律
针对信息污染,互联网媒体与网民要将自律作为第一要义,确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价值尺度,在法规与主管部门的约束下,担当道义责任。网络肯定会带来“全民乱讲”的机会,网络是一个你没法不给它自由的东西,因为它就是这样存在的。但自由从来不是随便,不是不负责任的借口。网络文化同样是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同样体现着现代社会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自由与尊严、平等与公正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在网络文化中同样适用。现在,“文明办网”倡议的提出,以及博客之间公约的订立,就证明了这一点。
怎样才能培养自律的精神、自律的效果?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要让公众了解媒介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了解网络虚拟性造成的异化问题,这对我国尤其重要。在西方传统的媒介研究中,早就有拟态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中,传播学实证学派也早就对大众媒介的危害问题做过扎实的研究。而我们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时间不长,在对大众媒介的接受还没有充分辨析的准备时,就随世界潮流搭上网络传播这班车,很多时候是懵懵懂懂的。
我们要对网络的虚拟本性有充分的了解。确实,网络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发展了人的社会性存在。但它也有着异化的一面。前面我们提到的网络作为大众娱乐世界的百无禁忌,就是其异化特征的一个方面。人的社会本质的真实实现,始终是人的感性力量的结果。文明的真实基础永远不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人的真实的感性生命力量的张扬。
(三)青年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
我们常常把道德品质看成一个外在的,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事情,其实道德品质有时候是一种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一种幸福。
真、善、美是一个综合素养。要培养一个人对真的认知能力、对善的坚持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而这些也都是网络时代所需要的。目前,我国的 4亿多网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年人。而有一个让人们对网络青年群体很惊奇的现象是,以道兰字幕组、“读品”、科学松鼠会为代表的网络群体,作为一群自发聚集起来的年轻人,依托网络免费传播着有关我国鲜见的资讯和信息,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内传播着信息和文化,乐于将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与更多人分享。曾有网友评论: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如果没有这些人,中国青年脑中的知识将起码丧失一半。无论这个评论是否有夸大的嫌疑,不可否认的是,这群精力充沛的青年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填平知识的鸿沟。他们如此热衷文化传播,不求物质利益,保持纯粹的爱好和精神追求,完全出于一种文化自觉,这极为可贵。
如果说网络安全管理是一手硬的管理,那么网络文化建设就是一手软的管理。只有软硬兼用,网络生态才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G01
A
1007-4937(2010)05-0153-05
2010-06-22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省互联网安全与管理问题研究”(06B021)
郑亚楠 (1965-),女,黑龙江伊春人,院长,教授,从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
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