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010-04-10何聚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执政党现代化

何聚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所作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准确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新党章。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 科学发展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启示

1.1 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和考验。 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政治势力对比更加悬殊的背景下,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今后的路该如何走?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告诫人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一是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二是解决好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执政资格,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探索

面对苏东剧变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冷静应对,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胆识和勇气,采取果断措施,顶住了国际和国内的压力,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目标、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核心、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政治课题,科学地勾绘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蓝图。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牢记邓小平同志“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的政治嘱托,把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破解的政治课题,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从2000 年2 月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系统的阐述,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又一根本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接过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接力棒,开始新的征程。 在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措施抓好党的建设和反腐败的同时,精心、深入思考如何用改革和创新精神,破解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重大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马克思主义和中共前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的有关论断,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在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必将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2.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前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99 年3 月10 日,胡锦涛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的论断。 他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尤其要强调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良好效益的、能给人民带来实惠的发展。”[2]这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命题。

2.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3 年7 月28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3]。 同年10 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4],推进改革和发展。2004 年2 月16~21 日,党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 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同志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举办这次研究班是中央为推动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温家宝总理在结业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胡锦涛同志2004 年3 月10 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他还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5]。2004 年11 月19 日,胡锦涛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 《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主旨演讲中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6]2007 年6月25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并且进一步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2007年10 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写入党的报告和新党章,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3 科学发展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

3.1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全面彰显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反对别人强行向我们输入什么,也从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认为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探索和解决中国自身问题的实践中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其着力点在于办好自己国家的事情,解决好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但是,目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实现自身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步伐,巩固和增强执政能力。 因此,对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来说,不管所领导的国家领土大小、人口多少、资源是否丰富等,都必须用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统筹谋划各种生产要素、 社会要素,在推进本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到各方面均衡、科学发展,避免孤立、片面、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体现了执政党对自身国情、本国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执政党成熟的标志。

3.2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巩固执政基础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个执政党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进而获得长期执政资格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3.3 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生命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 就必须总揽国家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就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的“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的有机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领导本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做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定能全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其他国家、民族的崛起和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3.4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是一个拥有近千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多民族农业大国,客观上存在着地域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虽然我国经过30 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3 名,但人均国民生产的绝对值仍然比较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巨大。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就是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并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根本目标。尽管世界上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国土面积有大小之别、人口有多少之分,但是在客观上同样存在着城乡与区域等差别,因而坚持5 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对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4 结语

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成立近90 年来,在领导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曲折,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品质在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处理和解决本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中国气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通过对苏东剧变教训的认真反思,及时吸取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自国家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实现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复兴和繁荣。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2] 胡锦涛. 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1999-03-10(1).

[3]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2-33.

[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03-10-22(1).

[5]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4-04-05(2).

[6]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

[7]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N]. 北京:人民日报,2007-06-26(1).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执政党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