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0-04-10王斌
王 斌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0 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行业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发展势头良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岗位的需要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高职会计专业如何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1 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1 专业建设的目标
1997 年8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 届大会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5B 类, 并明确指出该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完成5B 类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1]。 因此,在界定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时, 应当充分考虑以下4 个特点。
(1)高等级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与和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明显不同,它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因此,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应以实用、够用为度,而在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上,则注重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技术、技能,为实际会计工作服务。
(2)职业性和行业性。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它是面向具体职业或者行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或为从事相关职业打好扎实基础。
(3)一线性。 即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中提供从事第一线工作的会计专门人才。
(4)应用性。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要求具有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的会计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发挥实际的推动作用。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并不断强化实践性教学,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依托行业或企业,面向社会,按需办学,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建立有效的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遵循以下3 个原则。
⑴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总原则。 应能体现强化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使每个学生都具备若干会计岗位所需要的本领。 它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切入点和出发点,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具体体现。
⑵科学性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有效体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特点,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状况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达到构建模式的目的[2]。
⑶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 当前,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和实际执行的困难,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由于社会和会计行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模式如何构建,只能在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并从实际出发,不断修订完善,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2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是一种会计知识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教育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充分体现1 个目标(即培养一线人才)、2 方合作(校企合作)、3 项职业技能、3 种专业人才的“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 1 个培养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3]。 据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就是培养具有熟练掌握会计手工和电算化的双重操作技能,能适应社会需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部门从事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4]。
2.2 校企2 方合作
高职会计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较多的专业之一,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标准认识不清,从而导致了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的严重脱节。 为了摆脱这一尴尬局面,就必须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
事实上,职业教育就是岗位教育,而对会计专业岗位人员的需求,企业最有发言权。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岗位环境,在遵循“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培养技能、促进就业”的原则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教育实现有效延伸,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实现双方合作,还可使学生达到符合企业相应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为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会计工作一线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3 项职业技能培养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专业基础技能、会计专项技能、会计专业综合技能3 项职业技能。 只有全方位开展实训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培养市场所需要的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会计人才[5]。
为了突出会计专业的3 项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应当和企业专家组成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 按照“职业岗位群一综合能力模块一能力要素一课程体系”模式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提高。
2.3.1 会计专业基础技能
会计专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以下2 种。
⑴会计手工处理基础技能。 它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依据,重点突出凭证填制、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技能。
⑵会计电算化处理基础技能。 它以计算机应用基础、 基础会计以及实训软件等课程为基础, 突出Word、Excel 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及基础会计实训软件操作等基本技能。
2.3.2 会计专项技能
会计专项技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2 种。
⑴会计手工处理专项技能。它基于出纳实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基础、国家税收、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实现企业核算内容、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经营决策、业绩考核、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等技能。
⑵会计电算化处理专项技能。 它基于会计电算化、EXCEL 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审计电算化及成本会计实训软件、审计基础实训软件等课程,突出会计系统程序设计、电算化基本操作、成本会计实训软件操作、审计基础实训软件操作等技能。
2.3.3 专业综合技能。
通过专业综合技能训练, 强化学生核心专业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 使之学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 不仅能够掌握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 同时还能够掌握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 从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达到会计人员上岗的基本素质。
⑴会计手工处理综合技能。 它基于会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课,实现会计书写、珠算、伪钞识别、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的综合技能实训,模拟财务部门的出纳、制单会计、登账会计、报表编制、成本核算会计等岗位综合技能。
⑵会计电算化处理综合技能。 它依据会计综合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内容, 达到熟练使用金蝶、 用友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综合查询、数据分析等的技能。
2.4 3 种人才培养方式的构建
2.4.1 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协议的形式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学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企业无偿或有偿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学校提供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分段施教。 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企业委派技能较强的兼职教师到学校讲授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由校企双方编制培养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应当包括: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具体内容、学生掌握会计技能程度要求、岗位轮换的要求,工学结合的地点、时间、进度安排、指导教师人选、学生成绩考核等。同时,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监督学生工作,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企业提供工作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 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进行各项会计技能操作,为每位学生指定专门的师傅, 负责学生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评价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 这种方式既为企业培养了高质量、 高素质的员工,也为学校培养了“双师型”教师,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6]。
2.4.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会计学习和生产实践, 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可以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产学结合、互为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有效地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6]。
2.4.3 “4+1+1”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4+1+1”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双方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3 年的教学中,两年半时间在校内,后半年时间在企业,形成4学期理论教学+1 学期岗位培训+1 学期顶岗实训的模式。 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前4 学期以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为标准, 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重点培养成本计算、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及分析、财务软件应用4 项核心技能。 第五学期,结合会计专业资格证书、 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和鉴定,保证学生相关证书的获得率。最后半年(第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体验性学习理论的提出, 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有选择、有方向地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1] 翟晓玲. 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 财会月刊,2009.(1):18-19.
[2] 刘玉廷. 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 会计研究,2008.(12):3-14.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2009-11-20]. http:www.one.edu.cn/edoas/website18/14/info3314.htm.
[4] 王俊, 薛建荣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6 (3):109-110.
[5] 程坚.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 会计之友,2009.(1):80.
[6] 甘娅丽. 财会实践教学的使命与策略[J]. 会计之友,2009.(1):72-73.
[7] 闫红玉. 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探索[J]. 财会月刊,2008.(1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