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卡夫卡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

2010-04-10师彩霞吴凤翔

关键词:卡夫卡后现代主义解构

师彩霞,吴凤翔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论卡夫卡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

师彩霞,吴凤翔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解构是后现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卡夫卡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已经体现出了一种后现代解构的倾向。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为:对人主体性的解构,对传统确定性思维的解构,对传统语言观的解构。卡夫卡的创作具有后现代倾向。

卡夫卡;小说;解构性

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德对元叙事的怀疑导致了后现代对一切准则和权威“合法性”的消解,摧毁了所有神圣的事物,从而形成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即否定、颠覆一切既定模式秩序的倾向。杜威·佛克马说:“现代主义者力求给他在其中生存的世界提供一种确实、可靠,虽则绝对个人的看法;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者似乎放弃了寻求一种仅为个体信念和理智所确认的对世界的再现的企图。”[1](P447)卡夫卡是20世纪著名的德语作家,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已经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这样一种解构的倾向。

首先,体现出对人主体性的解构。在主客二元论的传统哲学范式中,人是主体、中心,有为万物立法的特权,人之外的其他都是客体,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征服作为自我对象的客体。这种主客对立提升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凸显了人的主体性。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主客对立必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而在整个自然界生物系统中,人其实是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人没有理由获得对自然的统治权,其他物种具有一种独立于人类的内在价值。福柯对西方近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主体性原则进行了猛烈批判,声称要彻底消灭自笛卡尔以来无所不在的“主体”,他直接以“人的死亡”的口号宣告了主体的消解。后现代理论大师德勒兹拒斥以人作为基本存在的观念,肯定大千世界各种存在都有生存价值与意义,倡导以活力论的多元视角对传统的人类主体论视域解辖域化。所以他很欣赏卡夫卡的文学,因为在卡夫卡创作的故事中把生命想象为甲虫、洞穴动物或机器。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一种非人类的视角想象生活。这其实体现了后现代对主体的一种新的理解:主体已不再具有中心地位,他的主观感受能力、能动性和创造力已大大减弱。在卡夫卡的小说《训人的动物》中已透露出了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中心地位的解构思想,体现了后现代对主体的一种新认识:“这就是那个拖着毛茸茸的尾巴的动物,一条长达好几米的尾巴,就像狐狸那样的。我很想把这尾巴抓到手里,可是办不到,这动物老是动个不停,尾巴老是甩来甩去。它像一只袋鼠,但它那几乎像人一样扁平的、椭圆型的小脸上无特点可言,只有它的牙齿颇有表达力,无论是遮掩着还是呲咧着。有时我有一种感觉:这个动物想要训练我,要不然它为什么总是在我下手去抓的时候把尾巴抽开,然后又静静地等着,直到我再度受到诱惑,它又一次跳走呢?”[2](P539)在小说中,“我”就是一个已经失去主体性的自我,在那个拖着毛茸茸尾巴的动物面前完全丧失了中心地位,不能支配它,不能控制它,反而有一种被它耍弄的感觉,认为自己是在被它训练,因为每一次它跳开后,都在原地静静地等着,等着“我”的下一次受到诱惑,然后,它又跳开。这样,“我”一次次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体现出“我”作为人有什么优越性,倒是这个长着长尾巴的动物显示出了某种主动性,在那儿将计就计,徒然消耗着“我”的体力。小说一反传统视觉,把能力赋予所谓的客体,使其具有生命力,成为主动者,成为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事物,从而变革了传统叙事方式对人们思维的限制,思维的重点不在人,而在动物身上,人只是一个配角,从而反衬出动物的能动性。题目“训人的动物”即明显体现了这一点。这正与后现代的生态思想相契合。其他如《切不开的面包》、《地洞》等小说也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思想。

其次,体现出对传统确定性思维的解构。长期以来,确定性思维一直占居人类认识的主导地位,在这种确定性思维的支配下,人们认为以往的一切知识都是肯定的,写就的历史都是真实的,人类一定会求索到宇宙的秘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后现代随着新的科学理论的出现与语言论的转向,人们认识到现实世界是不可捉摸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从而对传统的这些所谓宏大叙事都进行了颠覆否定。而卡夫卡也在自己的文字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真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它无法认识自己;谁要想认识它,就必须是谎言”[3](P11),“写下的和流传的世界历史往往通盘失误,人的预感能力虽然也经常引向误区,但总是在导引,并不弃人而去。比如流传在史书中的世界七大奇迹始终由一个谣传伴随着,即此外还有个第八奇迹。关于这第八个奇迹有着各种可能是互相矛盾的说法,人们把这种没把握归因于远古的朦胧”[3](P26),“一切是多么地靠不住”[2](P436)。而在《塞壬们的沉默》、《普罗米修斯》、《城徽》、《海神波塞冬》这几篇微型小说中,卡夫卡更对以往人们认为是确定无疑的知识——神话进行了重新书写。如在《普罗米修斯》中,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出现了4个可能性:“关于普罗米修斯有四个神话传说。第一个说:由于他把诸神出卖给了人,于是被牢牢地拴在高加索,诸神派老鹰去啄食他那源源不绝长出来的肝。第二个说:啄食的鸟嘴给他带来的疼痛使普罗米修斯越来越深地挤压入岩石,最终与岩石成了一体。第三个说:几千年后,他的背叛被遗忘了,诸神忘了,老鹰忘了,他自己也忘了。第四个说:人们对这变得没完没了的事厌倦了。诸神厌倦了,老鹰厌倦了,伤口厌倦地合拢了。剩下的只有那无法解释的岩石山脉。——传说试图解释这不可解释的。可是由于传说来自一个真实的基础,所以它本身也结束于不可解释之中。”[3](P57)经过对大家熟知的故事的改写,卡夫卡以自由的想象使故事具有了多种可能性,从而解构了神话中对于普罗米修斯解释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在卡夫卡看来,传说起源于人们寻找事实真相的企图。正因为人们企图对各种各样的事情作出解释,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因此,传说是对于历史的记载和言说,它被认为是事实真相的存在方式。可是,一旦对于同一对象的传说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着多种说法,那么其确定性就要受到怀疑。哪一种传说是真正可靠的呢?卡夫卡将传说拆解,从而颠覆了其作为事实记载的意义,传说是不可靠的,存在于言说中的事实真相也是不可靠的。那么,它可以这么解释,也可以那么解释,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切都会改变。卡夫卡在这里又一次表达了他对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是无法解释的。米勒指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在于由小说提供的多种可能的、不相一致的解释,同时也在于缺少说明一种选择优于其他选择的证据。读者不能合乎逻辑地拥有所有的解释,然而他又不能提供证据在多种选择中确定一个。

再次,体现出对传统语言观的解构。后现代“语言观”的转向使人们认识到了语言的局限性,即语言并不能真实描述一切,人并不能掌控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能指永远到达不了所指。这样,语言表现出不确定性,从而使语言传达意义的功能受到质疑。可以说语言表征危机的出现,最终瓦解了语言的确切性和传达意义的可能性。而原先人们认为用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他们对世界确定无疑的看法。卡夫卡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怀疑语言可以描述一个“真”的世界,可以传达某种具体的思想,怀疑语言与现实有一对一的关系,觉得语言难以掌控。“其实言语是蹩脚的登山者和拙劣的矿工。它们既不能从山洞中,也不能从山的深处把宝藏取出来”[4](P3),“对写作这样的恐惧总是表现在,我还没有坐到桌边,就偶然杜撰出要写的文字开头的句子,这些句子马上便显得用不上了,干巴巴,在结尾之前就中断了,并用这些刺眼的不连贯的句子展现出一个令人沮丧的前景”[5](P154)。短篇小说《巨鼹》可以说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小说的题目叫《巨鼹》,可是,巨鼹从来都没有在文中正面出现过。它的存在,最初被明确断定,曾有人在村子附近见到过,还有许多人(包括外国人)为了看它而远道跑到那偏僻的乡村去,随后一位乡村教师写了仅有的一篇论述这件事情的文章。但由于学识有限,无法对那个现象作出彻底而又适当的描述。所以,没有得到权威人士的支持,乡村教师自己认为这篇文章是毫无价值的。关于巨鼹的故事,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让人怀疑。接着,一位青年商人也写了一篇文章,但他的文章并不是致力于证明乡村教师所在意的事实——巨鼹存在过,而是着力于说明乡村教师的正直品性,这样,巨鼹到底存在与否,还是不能确定。青年商人和乡村教师间的误会也加深了。而假设学术界关注到了这件事情,经过调查写出了一篇文章,出现在这样的文章中的巨鼹也会远离具体事实,同某种原理联系在一起,最后升华、消失。科学文字也不能确定无疑地证明巨鼹的存在。总之,在那些书写的关于巨鼹的出现、它的特征、它的意义的文字背后,巨鼹已不再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而存在了,这意味着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巨鼹,所认识的也只能是“文字”中的巨鼹。它始终存在于能指之中,未能引出所指,巨鼹的存在,无人知晓,留下的只是那些由文字构成的巨鼹的踪迹。《巨鼹》是一篇关于文字的故事,是乡村教师、青年商人、科学话语写就的三种文字的故事,故事中的“文字”似乎永远达不到它意欲达到的目的。又如小说《一道圣旨》,写一个使者接受了皇帝的旨意,要去向一位臣仆传达。使者出发了。但他的任务却是如此艰难,殿堂、台阶、庭院、人群,一重又一重,他总也通不过去。他无法将圣旨送交皇帝的臣仆,尽管他“是一个孔武有力、不知疲倦的人”。而臣仆对此却毫无所知,还在窗前等待。卡夫卡在这里表达了语言传达意义的不可能。

以上从3个方面论述了卡夫卡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至于由于解构意识的存在而导致卡夫卡创作中体现出的悖谬性特征和不确定性特征,笔者已在拙作《论〈变形记〉创作的不确定性特征》[6]和《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后现代性》[7]中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作另外的阐述了。卡夫卡对西方许多后现代作家的创作都有重要影响,这种解构意识也许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到了后现代,解构已成为一种主要的理念,被后现代学者明确地提了出来。由此卡夫卡在有意无意之中已走向了后现代。而也许正是由于像卡夫卡这样具有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作家的存在才孕育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从这里,可以看出卡夫卡对后现代的影响之深。而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的后现代因素,一方面可以深化和拓展卡夫卡研究,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不管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有多大的突破和超越,后现代主义确实是在继承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不能否认。卡夫卡的创作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1] 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6] 师彩霞.论《变形记》创作的不确定性特征[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7.

[7] 师彩霞,吴凤翔,沈琛.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后现代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14.

Abstract:Deconstru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dea in post-modernism.Kafka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n expressionist writer of Modernism,but his novels have reflected a postmodern tendency of deconstruction.The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onstruction:the deconstruc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of the traditional deterministic thinking,and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anguage.Kafka's writing has a postmodern tendency.

Key words:Kafka;novel;de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刘小平)

Characteristics of Deconstruction Reflected in K afka's Novels

SHI Cai-xia,WU Feng-xiang
(School of Chines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I 104

A

1672-9951(2010)05-0018-03

2010-03-12

河北北方学院科研项目(S200915)

师彩霞(1971-),女,河北康保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卡夫卡后现代主义解构
《卡夫卡传》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