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语篇连贯中的转喻机制

2010-04-1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连贯性连贯省略

曾 倩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转喻不仅仅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在语篇层面上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是一种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深层或隐性衔接手段。本文将主要论述转喻如何实现和促进语篇连贯。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

连贯性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连贯研究一直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连贯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它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语言的结构以及自然语言在语篇层次上如何实现语言的多重功能。连贯研究的历史不长,但对它感兴趣的学者却越来越多。国内外众多学者如Halliday&Hasan,Widdowson,N.E.Enkvist,胡壮麟,张德禄,廖美珍等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虽然他们的观点各异,但一般都把衔接和连贯结合起来处理,努力寻找新的衔接解释手段。最早的研究者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 (1976)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1)指称,(2)替代,(3)省略,(4)连接,(5)词汇衔接。1985年,在《语言 语境 语篇》一书中又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国内学者胡壮麟在1994年出版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1)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4)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张德禄(2000,2004)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先后提出了(1)跨类衔接机制概念,(2)外指衔接概念,(3)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4)多元意义衔接概念。

上述种种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语篇衔接和连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同语言学家对衔接与连贯关系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衔接不能够完全保证连贯;也有人认为衔接与连贯没关系,不能通过形式特征来判断。然而,语篇毕竟是由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到目前为止,从形式特征来研究语篇连贯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语篇的衔接机制,各种衔接手段对促进语篇连贯性的生成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一个连贯的语篇必定要借助不同的衔接手段来实现,而其中某些深层的衔接手段不过暂未被语言学家发现罢了。通过对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转喻是一种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的深层或隐性衔接手段,同隐喻一样,转喻不仅仅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在语篇层面上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在探讨转喻如何促进语篇连贯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转喻的概念。

二、转喻与语篇连贯

(一)转喻的概念。对转喻的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自亚里斯多德以来,转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装饰,是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替代。较早的认知转喻定义是由Lakoff&Johnson(1980)提出的。他们认为,转喻指一种实体对另一种相关实体的指称。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是我们交谈、思维与行动的一般日常方式,它使我们能够通过相关联的他事物来对该事物进行概念化。换言之,概念转喻不但为语言提供结构,而且也为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动提供结构。Lakoff(1987)进一步指出,转喻选取事物易理解(well-understood)或易感知(easy-to-perceive)的方面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

基于以上认识,同隐喻一样,转喻既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语篇连贯中的转喻机制。

(二)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其一,间接衔接作用。在语篇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照应是其中一种。Halliday and Hason认为,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主要有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 (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较照应 (comparative reference)和分句形照应(clausal reference)等。另外还有外照应,内照应;直接照应,间接照应等等。如:

(1)Tim is a professor of politics.He lectures at Durham.

(2)Janet is a lecturer in Arabic.She speaks very good Arabic.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分别用代词 “he”和“she”来指代前文中的Tim和Janet,从而把前后两个分句联系在一起。但当我们面对下列句子时,照应似乎不复存在了。

(3)Table 4 is getting impatient.He has been waiting for a long time.

(4)John bled so much that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在上面的例句中,虽然(3)、(4)两个句子不像(1)、(2)在语言形式之间具有明显的衔接关系,但它们在转喻的作用下可以构建衔接和连贯性。在例(3)中,当读者读到第一句时,table 4与is getting impatient之间在字面上形成语义冲突,使读者在大脑中寻找前后相适应的意义,根据语境在相邻性原则的基础上,激活与之相关联的the person who is sitting at table 4这一图式,这样才能与he构成前后连贯的照应关系。在此,作为参照点的table 4被背景化,而作为理想的喻标的 the person who is sitting at table被前景化。由此可见,table 4和he之间的衔接关系的建立须以转喻机制为基础。关系的建立须以转喻推理为基础。在例(4)中,it与bleed的衔接关系需要依赖于这样的推理,即bleed(V)→blood(N)→it(PRON),而用it直接指代bleed(V)是一种转喻用法,因为在it与bleed的关系中,bleed属于以动作指代其结果blood(N)。

其二,省略衔接作用。Widdowson(1979:96)认为,语义上连贯的语篇可以没有形式上的衔接纽带。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例如:

(5)A: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B.E.A.pilot are on strike.

在这个例子中,并没有衔接的形式,但这个对话是连贯的。从B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敲出否定的答案。又如:

(6)A:That’s the telephone.

B:I’m in the bath.

A:O.K.

这几句话乍看起来叫人如坠云雾,但仔细琢磨,在脑海里再现其语言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这几句话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只不过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存在省略而已。句(5)中,B的回答“B.E.A.pilot are on strike”与其省略部分“I cannot go to Edinburgh.”构成了因果转喻关系,说话者以原因代结果。同样,例句(6)中,“I’m in the bath”之后省略的“I can’t answer the phone”也是一种以原因代结果的转喻用法,尽管结果被省略了,但读者能够借助于转喻推理迅速激活被省略的成分,建立衔接,营造连贯的语句。由此可见,语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省略形式与完整形式之间就是一种转喻关系,而这种转喻关系虽然不是一种显性衔接手段,但却是促进语篇连贯的重要隐性衔接手段之一,是语篇中的间接省略衔接。

其三,事件衔接作用。人类在表征事件的过程中,往往诉诸脚本(script)机制,否则语言材料将显得太匮乏。而对于受话者而言,脚本化过程中被省略的部分可以借助于语境知识而被迅速激活、取回。因此,脚本化事件表述本身也是一种省略类转喻形式。例如:

(7)John went into a restaurant.He asked the waitress for coq au vin.He paid the bill and left.(Ungerer&Schmid,2001:216)

该语篇在建构过程中考虑到了听话人所具有的有关餐馆用餐的内化脚本(internalized script)知识,所以听话人易于将缺少的部分补充上,如约翰在点菜前大概要看一下菜谱,在付款、离开之前要先用餐等。人们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一般储备着餐馆脚本的四个场面:进餐馆、点菜、用餐、离开餐馆。该语篇中将用餐这一场面或环节省掉了。该场面处于待激活的缺省(default)状态,随时可以由情景语境激活、提取。(Ungerer&Schmid,2001:214)正常情况下,四个场面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但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即使其中一、两个缺少,但在人们的心理中仍然是一个部分环节有待激活、补充的整体,这正如一个圆尽管其部分被擦掉了但仍然是个圆一样--其边界尽管是不完整的,但仍然被视作一个连贯的整体。这种推理性连贯机制得益于人所具有的完形心理。

其四,整体部分衔接作用。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中,事物的整体与其部分之间往往构成转喻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建立语篇衔接的一种手段。例如:

(8)A letter was awaiting Sherlock Holmes.The envelope was crumbled,the stamp was half off and the post mark indicated that it had been sent the day before.

[=the envelope of the letter;the stamp of the letter;the post mark of the letter]

在该例中,envelope、stamp和postmark与letter之间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定冠词的协同作用下,建立起前后紧密衔接的关系,从而获得了连贯的意义。

三、结论

本文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出发,以认知转喻理论为基础,初步探讨了转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作为认知思维的形式之一,转喻可以帮助构建语篇连贯,是语篇的隐性衔接手段之一。虽然转喻理论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专门从转喻的角度来研究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才刚刚起步,希望本文对今后在这个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Brown G,&Yule G.Discouse Analysis[M].London:Cambridge Press,1983.

[2]Halliday,M.A.K.&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3]Halliday,M.A.K.&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4]Lakoff,George&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Widdowson,H.G.1979.Explan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UP.

[6]胡壮麟.语篇的连贯与衔接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张德禄.论语篇连贯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8]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J].当代语言学,2004,(2).

[9]李勇忠.语篇构建中的转喻和隐喻 [J].外语学刊,2008,(2).

猜你喜欢

连贯性连贯省略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中间的省略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