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十二五”规划期发展思路的研究——以青岛市为个案
2010-04-10郭先登
■郭先登
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普遍开始进行制定 “十二五”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期各个城市从容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影响,变危机为机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到2009年末,大多数城市全面完成 “十一五”规划期预定主要指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环渤海经济圈显现 “增长极”的形象。面向 “十二五”规划期,城市经济发展将会遇到新的复杂因素影响,将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为此本文以青岛市为个案,提出城市经济发展主体思路如下。
突出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布局战略的实施,在全域范围内实现组团布局发展
青岛按照山东省 “一体两翼”的战略部署,确定实现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建立 “一主三辅多组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框架。面向“十二五”规划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青岛向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跨越,在全域范围内通过 “组团”展开,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起海湾型经济结构,在更大的空间中分配产业、人口,实行 “梯次转移”,通过立体交通体系把工业及众多产业向周边疏解、分散。中心城区则集中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信息等高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力,使青岛真正发挥半岛城市群 “龙头”的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新的主体功能区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行政区域层面、以市县为基本单位上规划运作。在全国层面,以主体功能区概念去引导产业布局;在单个城市层面,以功能区概念来引导产业布局和发展。实践证明,产业发展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不应该再人为制定一些产业条框,从近几个 “五年规划”看,产业规划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因此,编制产业规划,要从注重数量规划转为注重操作性,从产业导向转为空间导向。这样按照功能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在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属区市需要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符合实际的区市经济发展战略主导思路。
突出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实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加快调整和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需要把加快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力争到期末服务业比值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中超过50%。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在突出现代服务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突出品牌经济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以高端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突出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突出高层次招商引资,转变对外经贸方式,提高外经外贸发展的结构水平。
(一)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经济需要实现七个方面的大突破
山东省九次和青岛市十次党代会都明确提出,青岛必须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的决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载体选择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这一选择客观地决定了城市必须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显然,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的一个主要操作方向是,完全释放城市客观存在的静态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的动态优势,适时把握住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力争到期末服务业比值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中超过50%。按照这一规划,需要实现七个方面的大突破:
一是实施布局定点的突破。
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布局定点突破方式,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狭义上的拥湾发展,使胶州湾这一青岛的母亲湾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现出她 “母亲湾”的 “博大胸怀”;广义上的拥湾发展,使青岛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滨城市,同时充分使用非耕地和荒地,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耕地与基本农田。
显然,按照广义的 “拥湾发展”的概念指导布局调整的实践,决定了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跳出长期以来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局限性,促使青岛的海岸线、海岛、海湾与陆地的连接都得到充分的经济空间开发,现代服务业的定点在这一发展中实现了“拥湾”的布局突破。如2001年青岛市制定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山东区域及青岛为目标客户群的鳌山湾拥湾发展板块整体规划实施后,经过7年的时间,建设了以休闲度假商务为主体的天泰-圣罗尼克温泉、芭东小镇、海信-温泉、依泉美庐等大项目。从未来发展看,鳌山湾拥湾板块的营销对象必须面向全国和全球,这就客观要求新的开发项目必须实现旅游+度假+创意产业的高端定位,实现区域整体规划和开发一体化,形成更大的品牌吸引力。
二是实施大型综合体建设的突破。
青岛与北京、上海等若干城市进行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时,绝大多数人共同认为,青岛明显存在的一个软肋是没有一个在国内外能够形成重大影响力的 “大型城市综合体”。现代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大手笔之一是建设有重大影响力的 “大型城市综合体”。随着城市集聚度的提高,土地资源的紧张,建设优秀的、功能合理的,将商业、办公、居住、饭店、宾馆、展览、会议、娱乐等城市功能至少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用途、高效率、功能复杂而统一的建筑群落,即大型城市综合体,会成为城市形象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树立起来的方向性、地标性的强大影响力会成为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像青岛这样的城市如何成功的建设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考验着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三是实施多元主体经营的突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主要应当依靠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现代服务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本市场为建设各类服务企业和项目筹集资金、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富有效率的运作体系。尽管近年来青岛开始形成多元主体经营的局面,但是同若干城市比较起来,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很不充分,必须突破。目前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实施突破:鼓励现代服务性企业积极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做优做强;积极推进证券产品创新,扩大投资者对现代服务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选择能力。
四是实施地域合作的突破。
目前全国主要城市几乎都在进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如同省的济南市也在进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无论是从青岛的过去,还是从未来发展看,青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都需要实现跨区域的合作。青岛作为一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开放性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必须在空间上实施地域合作的突破。目前实施地域合作主要有两大突破:一是通过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合作,要加强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功能,强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反哺。二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规律是,集团性、连锁性、跨国性、跨区域性,这就决定了单个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实施地域合作,地域合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五是突出大港口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发展港口物流;现代港口物流水平主要通过口岸现代物流体系和园区现代物流体系表现出来。一是建立现代口岸物流体系就要通过制定物流发展规划,依托各类口岸发展物流;口岸所在地的相关港口、运输、货代、仓储等企业积极介入物流服务;海关积极配合物流服务发展,改进通关服务手段和方式,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化通关等。二是打造园区现代物流体系。物流园区是近年来现代物流发展的产物,它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共享相关基础实施和配套服务实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在中国发展现代物流经济要高度重视园区物流业,尤其是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要在打造口岸现代物流体系的同时,打造园区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以港口物流为主导、综合配套的自由贸易港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所谓自由贸易区就是可以进行自由贸易的区域。广义上说,自由贸易区是设区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手段而开辟的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特别经济区域,这一定义涵盖了自由贸易区、自由港、自由区、对外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自由工业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各样的经济区域。
港口要发展成国际枢纽港,需要一系列类似保税区的政策来保证国际货流、特别是国内支线港向枢纽港的转口及第三国进来的转口业务。新一轮以争创保税港为龙头的开放潮的出现,青岛要抓住这一机遇,转型为自由港。青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将会促使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港口群在国内及东北亚的竞争中,发挥各种已有优质开放资源在地理上的高度集中的独特优势,抢得对外开放新的制高点。
六是突出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会展业,以集群模式,促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要基本建立起文化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和会展产业集群。
突出文化产业需要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中,培育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长期以来,主导我国文化市场的是国有文化单位,因此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就是通过把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有效、有序地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出一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为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创造微观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合格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规划期,青岛要重点培育一批如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报业集团等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他们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以及对同类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尽快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主力军”和 “国家队”,使其做大做强,成为中国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之一。
突出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集群发展,特别要大力发展国际会议产业,国际会议产业是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共同派生出来的一种朝阳产业。发展国际会议产业,可以充分地展示城市的经济文化形象。青岛发展国际会议产业,要从大文化、大会展的视角,认真借鉴韩国发展国际会议产业的经验,把发展国际会议产业放到重要位置。
大力发展多类型新型产业,如园林产业中的花卉行业越来越在城市经济中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十二五”规划期要使新型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七是实施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的突破。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共识,人才的竞争是最大的竞争;未来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丧失了竞争的主动性,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必须实施人才战略。比较起青岛市的制造业,比较起同若干城市的优劣势对比,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渴望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
应该说,近年来青岛越来越重视人才。但是目前拥有的人才同要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结构很不相适应。青岛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比较起来,既没有北京所形成的静态性政治优势,也缺乏像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的静态经济优势,但是青岛可以充分利用最适宜与人居住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到青岛来居住的同时实现创业的愿望,坦诚的讲青岛近几年来,在引进人才上创造了很多的经验,他们实现了在青岛创业的愿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青岛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上,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上仍然还有很多大文章要做,着眼与未来,我们必须实现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实施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的突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已有人才的作用,留住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组合。
(二)突出品牌经济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青岛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是新中国最老的工业基地之一。在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关键机遇期时,青岛以建立先进制造业为主要目标,全力推进重化工业发展,建立有特色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由生产力发展阶段性和不可逾越性所决定了的。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制定的标准,增速1%~3%为低速增长;4%~6%为中速增长;7%~9%为高速增长;10%以上为超高速增长。我们经过测算在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第二产业所占比值将下降到47%左右,其中工业为45%左右;工业增速仍然会保持在10%以上,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是工业增速按照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必定会低于现代服务业的增速,应该说这样的调整是符合城市现阶段生产力的总体配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 “低于”,恰恰会给工业带来更大范围、更加深入、更高水平的结构调整的机遇,把握住这个机遇,就会高效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发展态势是,全面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以建设高端产业为主体,建立先进制造业生产体系,从 “中国制造”彻底转变到 “中国创造”上来;要从依靠低成本的竞争彻底转变到依靠独特价值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上来;真正把精力、财力花在调结构上,花在转型升级上。实现上述两个转变需要突出品牌经济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青岛建设品牌之都的实践证明,单一品牌而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必将由“名城基地”通过集群式集合起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所替代。同时对企业环境进行投资,更新企业战略,建立和加强相关制度,特别是利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改造城市的传统产业。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利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改造城市的传统产业主要指的是,改造城市具有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
青岛在确立城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态势中,需要认真落实高度关注国家已经出台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业、船舶及石化、轻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九大行业振兴规划纲要。国家九大行业振兴规划纲要的核心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重点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化,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信息化发展之路;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集群强大竞争力。青岛要把握住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大趋势,把就地转型和异地转移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不断以最快的速度促使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项目同国家政策实现无缝衔接。
(三)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十二五”规划期要在 “十一五”规划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类型,是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有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籽种农业等。尤其是循环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本特征。
青岛市已经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规划期要认真借鉴北京蟹岛和秦皇岛集发生态园的经验,主要是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这两个生态园显著特点是:建立从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完整生态链,都拥有种植、旅游业、微生物还原、加工业四大产业系统,各产业网络系统之间的实物链是物质链、价值链以及能量流和信息流传递的有效载体;使生态园内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能量逐级利用、能力实现零排放;在经营上采取前店后园,后园农业种植养殖业为前店提供绿色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前店观光休闲业为后园农业生产增值,加工业将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后进行增值和满足客户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局面。城市只有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态,才能走出适合青岛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建立起高效率的城市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四)充分利用青岛客观存在的经济与地理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突出高层次招商引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外经外贸发展的结构水平;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彰显城市开放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发展对外贸易,要从根本上抛弃“赔着血本去创汇”的无序竞争的理念,要以企业用最节约的单位成本,最节约的资源,通过建立起集约增长模式为根本,去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期,世界外经贸产业必将进入一个大调整时期,2009年9月末信息显示,若干城市为抓住化危机变弯道超车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平台、用平台,走出去、请进来,新一轮招商引资风潮再起。青岛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进行三大调整:
调整进出口结构比例,加大进口资源性产品,提高其在进出口结构比例中的比重。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必定会随着不同国家经济格局调整的力度而发生重要的改变,这就会带来进出口结构比例发生重大变化的机遇,今天深刻的认识到这个变化,抓紧时间,制定完善的运作方案,会极大地提高改革开放的工作水平。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其附加值。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必定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这样就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调整贸易方式结构,通过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等,加大服务外包业务值的比重。由于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发展服务外包被认为是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式。
突出高新区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城市;突出循环生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节约型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等是青岛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 “十二五”规划期青岛市要在 “三个城市”的建设上起到率先的作用。
(一)突出高新区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
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上,依靠创新、特别是依靠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把创意产业确立为城市创新的战略性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从城市特色出发,确立城市创新主导模式。重造青岛高新区和强化拓展高新区的孵化器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中国的 “曼哈顿”。
企业是最具有创新冲动的经济社会细胞,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自主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成功的概率就越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在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历史中,无数创新型企业发挥了主导和骨干作用。
(二)突出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城市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青岛市城市发展方式的战略性选择,这一选择迫使我们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严格建设土地规划管理,改进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可使用空间,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绿化用地;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和建设节约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水资源;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选择。
(三)突出循环生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现代世界有一个共识,现代化城市的等义词是生态文明城市。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也是由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形成的复合系统。现代城市学揭示,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环保与和谐是城市品牌最大的荣耀;城市化的理想模式是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建设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文明城市是国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潮流。历史与现实证明,生态环境对物质产品的分布、对社会经济生活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时代生态环境的不良状况,必将导致其政治文明的衰落乃至灭亡。自觉把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总是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展开,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必须自觉把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所谓 “循环经济”就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和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旗帜下,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线性经济是造成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而循环经济则是其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以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
突出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打造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开放主导区。实现半岛城市群经济区 “强化省内 ‘一体’内联”,“联紧山东南北两翼”,“融入环渤海”,“南下淮海”、拓展第二条亚欧新大陆桥发展空间
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的提出,进一步发挥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把半岛城市群打造成在全国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之一。目前在全国普遍开始重视城市群经济圈和经济带建设的情况下,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经济圈,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建成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之一的目标。
(一)青岛责无旁贷的承担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第一基地城市”的历史性责任
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笔者1999年1月30日在 《青岛日报》理论版撰文提出:“青岛市跨世纪城市经济发展要做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全面建设中国海洋产业城”;2001年3月3日在 《青岛日报》理论版又撰文提出: “21世纪被公认为海洋世纪的科学论断,在客观上决定了像青岛这样的海洋型大城市,必须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国字号的海洋产业城”, “成为21世纪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的主体之一”。
目前青岛拥有的海洋科技高层次专家占全国的50%左右,科技研发综合能力占全国的60%;近年来,海洋经济被列为城市重要特色经济,增长速度超过20%,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显然,青岛只有打造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第一基地城市”,才能实现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示范区的概念性目标。
(二)以青岛港为龙头,建设有特色的半岛临港经济板块,实现半岛港口群的一体化发展
要从港口经济是蓝色经济第一经济的视角,全面审视 “以港兴市”、“以港兴省”、 “以港兴区”。半岛城市群现拥有过亿吨港口三个,据测算,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对GDP的贡献是110万元,可以创造20个就业岗位。港口作为综合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节点,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发展资源、强有力的发展引擎。按照 “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要求,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港口为依托的半岛临港经济板块,正紧密结合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邻近日韩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线,开拓半岛临港经济板块更大的特色发展空间。
(三)以建设特色滨海文化产业带为中心,实现特色文化错位发展
在齐鲁文化的大摇篮中,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突出滨海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资源与产品特色,打造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突出青岛龙头地位,衔接半岛城市群建设、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综合开发,充分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和邻近日韩的区位优势,突出 “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文化服务功能,推进优势互补与和谐发展,实现文化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和高效组合。以沿海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整合开发山城相连、海天一色,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文化环境,成为符合现代人时尚需求,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知名滨海文化产业带。
(四)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为中心,实现特色产业错位发展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群为中心,以城市与企业发展创意产业为突破点,把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城市群产业升级的方向,打造区域创新极。实现三个错位发展,即部门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通过错位发展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形成高端产业聚集区,使之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形成一批主导优势产业链,实现链式发展,以整个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
(五)以建设综合型旅游景区为中心,实现半岛联山东的特色旅游错位发展
以发展休闲旅游、居住、商业、教育研发及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全域引人水生态旅游概念,显现滨海区位及环境优势,河、湾、海综合开发利用,打造 “水上半岛”,建设碧海蓝天、林海风韵的滨海宜居城市群。
(六)突出综合配套改革
抓住各种机遇,调动多种积极因素,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第一突破口,尽早推动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开放主导区成为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