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党的利益”研究 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
2010-04-10张伟东
张伟东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广东肇庆 526020)
重视“党的利益”研究 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
张伟东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广东肇庆 526020)
党的利益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和宣传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了党建研究的一个盲点。承认、正视党内和社会一样存在着利益问题,并认真地去研究它,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使我们的党更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党的利益;党内既得利益集团;从严治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它追求利益最大化,每个人和组织在市场上进行活动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在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有国家的利益,人民有人民的利益,个人有个人的利益,利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伴随着中国各项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而且越来越难以回避。那就是在 13亿人口的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利益?如果有,它有什么样的利益?如何来实现党的利益,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这些问题都急需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作一个回答。
一、“党的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政党,,而无产阶级政党是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任何私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也由于我们的媒体基本上也是把“党和国家的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等词连在一起使用,结果致使“党的利益”问题往往被忽视、被边缘化。实际上,“党的利益”无论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还是作为一个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对于现实存在的人来说,“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1],“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需要的满足本质上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取欲求的对象,而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事生产,在生产中人们又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这样人的需要就有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而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的人们的需要就是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4]也就是说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需要,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得以实现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组织是社会中的组织,任何个人和组织毫无例外都有自己的需要,也就有了自己的利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存在都是为了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治组织,它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有自己的需要,而党的需要只能在社会中体现和实现。这样党的需要就必然要获得社会的内容和特性,从而党的需要也就转化成了利益。
由此可以推知,党的利益就是以党为主体的利益,是党基于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群体,还是自觉组成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组织,都有着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取向,说到底,都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之上。政党既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存在,也必定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和一般的社会利益团体不同,政党是为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而存在、为一定的价值目标而奋斗的政治组织。政党通过它的各种活动来实现某种社会政治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公众的认可,这就体现出了党的利益。
从事实上来分析,社会上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并为它所代表的那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无论政党的定义有多少种,都无一例外地承认政党是由特定阶级的优秀分子组成的,以夺取、掌握、巩固政权为根本目的政治组织。夺取和巩固政权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全部目的,是政党游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这就是政党的本质需要。这样的需要也就是政党的利益所在。没有一个政党不是为了染指国家政权而存在,没有一个政党不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活动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而夺取和执掌国家政权的,政权始终是党的活动中心,党的需要就是从运作国家政权中得以实现和满足的。我们党在迄今 89年的发展历程中,客观上一直在围绕着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权而奋斗,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在二十八年的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利益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三座大山,夺取国家政权,从而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这就是党当时存在的全部理由和需要;新中国建立后,党的利益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从而保持党长期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管我们是不是承认,事实上中国共产党 89年的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利益的历史。当然,党追求利益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不是为了党本身。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党是有自身利益的,党的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党的利益”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来把握“党的利益”的主要内容。
从以时间断面的纵向层次来看,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利益。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利益就是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抵抗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从而夺取国家政权以便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并由此获得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利益就是通过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用伟大的建设成就来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得到最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从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从横向层面来看就较为复杂一些。以党的利益主体来划分,可分为全党的共同利益、党的各级组织的利益、党员干部的利益、普通党员的利益。
全党的共同利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就世界范围而言,执政党的根本利益就是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始终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手中,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存在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全党的利益就在于不断增强执政的合法性,保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长期稳定执政。
党的各级组织的利益。党的组织是分层次的,相应的组织的利益也是分层次的。党的中央组织的利益、党的地方组织的利益、党的基层组织的利益在范围和空间上是有区别的,是有自己不同而具体的利益要求的;当然他们也有共同点,特别是党的各级地方组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要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好党的领导和执政职能,保证成为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成为党有效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利益。党对全国的领导和各项执政职能要靠党的各级干部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靠各级干部来贯彻。毛泽东主席早在1938年 10月就深刻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5]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形成了一个群体,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个的个体,只要是人、是群体就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要求,他们的利益就以群体利益或个体利益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党的干部群体的利益主要是指党的所有干部都要按照党的总体要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实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理念。因为只有这样,党的干部群体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证。党的干部的个体利益主要是指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人和社会人,他们同样具有作为生物人和社会人所必要的一切需要。尊重和维护党员干部的个体利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员的利益。党员是组成党的最基本细胞,没有一个个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不断加入就没有今天的世界第一大党。每一个党员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他们不是也无法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与周围的社会发生联系。他们有生物人和社会人所具有的一切需要,而党员的需要在社会中就形成为利益。7 000多万党员既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也有个体的利益需求。就共同的利益而言,集中体现在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八项权利上,个体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党员的物质利益上。
以党的利益客体来划分,可分为党的经济利益、党的政治利益、党的文化利益、党的社会利益等。
党的经济利益。现阶段主要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即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需要,发展路径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到一切“以人为本”,实践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只有这样,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才会不断增强。
党的政治利益。现阶段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执政权,实现长期执政和稳定执政。发展路径就是通过大力推进党内民主最终实现人民民主,人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真正当家做主,全面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因为执掌政权是政党的根本需要,也是政党的根本政治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也同样不能例外。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为了巩固和实现自己的长期执政和稳定执政,就必须获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政治领域,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党的文化利益。主要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既要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用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同时又鼓励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党的社会利益。主要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路径就是通过大力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各种切身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把民生问题提高到现阶段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来,真正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终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健康富裕,社会安定和谐的目标。
三、党内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可能性及其严重危害
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维护好党的利益归结起来就是要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坐大,巩固和继续保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个民主党派参政的长期执政地位。
1.党内有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可能性
所谓“既得利益集团”,它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者已经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相当数量的一批人,它们具有明显的群体特点,有依靠公共权力而获得的、不同于普通公民利益的特殊利益,并且有意无意地共同维护这种特殊利益。不可否认,在一个政党成为执政党,尤其是成为唯一的执政党之后,党的合法利益扩张为既得利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党内出现既得利益集团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内一些干部是容易产生所谓既得利益的思想倾向的,希望全党同志都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自觉地同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进行斗争。”[6]
2.党内事实上也正面临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现实危险
一是社会变革时期各种制度、机制不健全为既得利益者向既得利益集团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现在还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之中,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要求,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又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行政行为、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受到严格规范和有效约束,因此,新旧体制和机制之间的碰撞、冲突、摩擦不可避免地在制度和管理形式上形成真空和漏洞,这就使一些掌权者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钻改革的空子,以牟取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
二是党政干部任职的长期化和职业化为党内既得利益集团提供了可能条件。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党政干部基本上实行的都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形成了基本上没有通过选举甚至没有选举形式就产生以及组织内高度封闭和自我循环的状况,这些情况使党政官员在组织序列上具有职业化、官僚化的特征;党政干部长期化、职业化的现象还使党政干部的任用出现了潜规则:一般先是任党政职务,退下来到人大或政协任职,如果党政职务难以安排,则安排到效益好、收入高的国有垄断企业任职。久而久之,就很有可能形成一个由一批有权的党政官员构成的权力特殊和利益特殊的有别于其他社会利益集团的党内既得利益集团。
三是一定程度的治党不严、惩戒措施软弱无力加快了既得利益者向既得利益集团转化的步伐。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查处的不查处,搞“好人主义”,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听之任之。此外,党内确实也存在着对腐败惩办措施软弱无力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官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就很低,查处后被判刑的概率更低,很多官员即便是被查处、被判了刑,也还能利用各种关系网打通重重关节逃脱或减轻法律制裁,这些不良倾向造成腐败的收益远远高于其被查处的风险和应该付出的成本。以上倾向无疑助长了既得利益者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他们向既得利益集团的转化。
党内的既得利益集团一旦形成,对党的利益就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
(1)流失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能赢得人民群众充分信任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然而,党内既得利益者将公共权力私有化,用权力为个人、小集团捞取好处,这是对党的宗旨的公然背叛,必然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引发对执政党的信任危机,降低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说到底就是一个民心的问题,执政党一旦丧失民心,它就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垮台、解体。江泽民指出:“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7]这个论断促人警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0世纪 80年代以来,前苏联、东欧和拉美一些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解体,一个根本的、共同的原因,就是这些党已经严重脱离群众、失掉了民心。这种严重脱离人民的后果,就是使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鸿沟越来越深,最终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2)丧失党的先进性及战斗力。党内既得利益者所拥有的既得利益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性,必然要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象和内容。因此,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这种特殊利益,往往反对和阻挠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使改革走调变味,甚至完全背离改革的真正初衷。他们总是置社会利益于自身利益之后,同党的与时俱进、勇立时代潮头的先进性品格背道而驰;党内既得利益集团因为具有特殊地位和巨大能量,还会使党的领导高层在要不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问题上顾虑重重。这些显然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失望,如果不能有效应对,群众就会放弃对党的支持和理解。如果党内形成势力很大及完整的既得利益集团,那就意味着党员干部大批地由积极进取转向自私保守,这势必使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大打折扣,其结果必然是走向衰败和灭亡。
(3)可能引起党的分裂。我们党历来强调党的团结,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而如果形成了党内既得利益集团,它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同党的要求和目标相背离的,那就必然导致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等发生分化,严重削弱共产党特有的组织优势,使这种一致性大打折扣,最终有可能引发执政党的分裂。既得利益集团导致执政党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既得利益集团形成后,它对党的不忠诚行为就会由隐蔽发展到公开,就会公然站在党内健康力量的对立面,党组织的统一性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使党对自身的治理能力受到削弱,引发党组织的涣散,失去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无产阶级政党一旦失去组织优势和统一性,其政治能量会极大地减弱,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将受到严重损害,潜伏下衰亡的危机,不战自乱。
四、从严治党,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防止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和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是党员就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在党内生活中弘扬正气,反对歪风;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应加大打击力度,对任何违纪违法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
一是加强教育,为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如果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形成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那他就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为党工作,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要大力加强党的根本宗旨教育,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从思想上削减“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主观条件。从涉及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重视既得利益集团对党执政地位的严重危害,形成全党共诛之、同讨之的氛围。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公共性和人民性,即我们的一切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离开了人民的认同、支持、拥护,我们将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将丧失已有的执政地位。在新时期对党员干部特别要加强掌权为民、执政为民以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免疫力,削减他们以公共权力谋取自身和小集团利益的动机和观念。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通过继续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从经济和政治环境上减少和铲除既得利益集团滋生的客观条件和土壤。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在制度和管理上形成真空和漏洞,使“既得利益集团”滋生蔓延具有客观条件。因此,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制度改革的力度,控制和减少其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应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政企不分、政府职能错位的问题,消除转轨时期行政权力寻租的条件。大力推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严格具体、可操作、易检查的财政管理制度,解决资金管理特别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从资金源头上刹住腐败之风。结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推进党政机关福利待遇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工资化,解决不同部门公务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制度,防止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不断制定、调整和充实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保证公共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及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整体合力,确保公共权力正确行使。建立和完善防止权力向既得利益转化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避免使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变成特权利益的挡箭牌。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等。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釜底抽薪之策遏制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和蔓延。
三是理顺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有效限制公共权力向既得利益转化。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化已经使党员干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群体,使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具备了主体来源。而且权力过分集中、覆盖范围过宽、干部自由裁量权过大、监督制约机制滞后等问题的存在,都为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和个人化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防止滥用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执行等环节强化对权力的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以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譬如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要尽快完善企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将决策者和办事者明确分开,分化可能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已有群体;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任命和升迁实行双推双考制、公示制、试用期制、任期制等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防止和限制党内掌权者进行公权私用和构筑利益共同体是非常有效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44.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7.
[5]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07.
[7]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2.
[责任编辑:那青阳]
D26
A
1008-8520(2010)04-0059-05
2010-04-15
张伟东 (1975-),男,江西泰和人,讲师,硕士。
·经济探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