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语义类型及语义指向

2010-04-10张志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动用诸侯指向

张志华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语义类型及语义指向

张志华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自陈承泽提出“致动用”以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使动用法”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动词和宾语关系的语法概念,为了较清楚地说明这种关系,根据动词的使用条件,将其分为“使发生”、“使产生”、“使变化”、“使成为”四种类型,从语义的角度对“使动用法”进行探讨。

使动用法;语义类型;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

绪论

汉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就曾将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分成五大类、二十个小类[1](p521)。由于动宾关系的复杂性,使得自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提出“致动用”以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存着争议。

为了能较准确地说明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从语义的角度,将其分为“使发生”、“使产生”、“使变化”、“使成为”四种情况进行探讨。在分析动词时,主要采用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中的观点,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语法标准来进行讨论,即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的。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具有“[+自主],[动作]”的语义特征。而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变化和属性,质言之,是表示变化或属性的,因为无心的动作行为也可以看作变化或属性。”“变化是动态的,属性是静态的,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都不受施事者或主体的左右。”[2](p20),具有“[—自主],[变化]/[属性]”的语义特征。

一、语义类型

从语义的角度,我们可将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使完成”、“使产生”、“使变化”、使成为”。

(一)使发生。

“使发生”指的是主语使宾语“发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王力先生认为,这时的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3](p344)。可以用“主语+使+宾语+V”的格式来表示,这时的动词既可以是自主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

1.使主动发生。当用作使动的动词是自主动词时,多表使主动发生,即主语使宾语主动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这时的宾语不是谓语动词实际意义上的受事,而是动词的施事,杨伯峻、何乐士称之为“施事宾语”[4](p532),即“使动施事宾语”。

1)使宾语主动地独立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如:

(1)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2)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3)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佩之金玦。(《国语·晋语》)

例(1)自主动词“立(站立)”用作使动,即“使公子车骑立”,即主语使宾语主动地、独立地发出“立”的动作,宾语不是“立”实际意义上的受事,而是施事。例(2)“尝”、“食”,是主语使宾语“人”“狗”自主地独立地“尝”、“食”。例(3)同理。

2)使宾语与主语一起发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这时的主语既是起事(关系双方中的起方),又是与事(与施事一起参与动作的参与者)。在翻译时,在宾语后一般可加上“与之”。如:

(4)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5)(南蒯)将适费,饮乡人酒(《左传·昭公十二年》)

例(4)中“饮”是由宾语“赵盾”自主发出的,但宾语是与主语“晋侯”一起发出这一动作的,即“晋侯使赵盾与之(一起)饮酒”。“赵盾”是施事,“晋侯”既是起事,又是与事;下面同理。

3)使主动对主语发生。即主语使宾语针对自己来实施谓语行为动作。翻译时一般可加上“来”。

(6)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7)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例(6)即“阳货欲使孔子来见(自己)”,宾语“孔子”是见”的施事,主语“阳货”是起事,也是向事(动作朝向的对象)。例(7)指的是宾语“诸侯”朝拜主语“武丁”,即武丁“使诸侯来朝拜(自己)”。

这种宾语有时可以承前省略,在翻译时应补上省去的宾语。如:

(8)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之)。(《战国策·赵策》)

(9)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使被动发生。当动词是非自主动词时,多表主语使宾语被地发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

1)主语使宾语被动地实施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这时的宾语,杨伯峻、何乐士先生称之为“被动施事宾语”[5](p532)。

(10)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隐公元年》)

(11)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例(10)“使姜氏被惊”,“惊”的动作虽是由宾语“姜氏”实施的,但却是被动地、不自主地实施这一动作的。例(11)当立”表“设置太子”时,是非自主动词,宾语“之(共叔段)”没有能力自己“立(做太子)”,而只能是“被立”。

2)使宾语被动地遭受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当宾语处于弱势或处于被支配地位时,施事往往既不是宾语,也不是主语,而是另有其人,宾语是被动地遭受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我们可以仿照“被动施事宾语”的提法,称之为“被动受事宾语”。在翻译时一般要加上“被”字。如:

(12)然则荆轲沈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12)即“荆轲使七族被(人)沈”、“要离使妻子被(人)燔”,动词“沈(沉)”、“燔”所表示的动作,既不是主语“荆轲”、要离”实施的,也不是宾语“七族”、“妻子”实施的,而是主语使句外人实施的,宾语被动地受到“沈”、“燔”。如果“藏”、传”联系的是[+动物]义名词时,就是自主动词,如联系的是[—动物]义的名词,就是非自主动词,例(13)动词“藏”、“传”联系的“之(书)”是[—动物]的名词,因而是非自主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之(书)”“被(人)藏”、“被(人)传”。

(二)使产生。

当不及物动词、名词或数词活用作动词时,多是非自主动词。它们用作使动时,往往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出与谓语动词相关涉的新事物或结果。

1.如果动词的宾语是双宾语,那么,近宾语(N1)多是使事(动作的致使对象),远宾语(N2)多是成事(动作的结果)。可以用“(主语)+使+N1+V+出+N2”的格式来表示。如:

(14)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15)《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国语·晋语四》)

以上二例中,“生”为不及物动词,“贰”为数词,在这里都活用为及物动词,“民”“尔“原本没有“二心”,“二心”是主语使宾语“产生”的新的结果。

2.如果宾语是单宾语,那么,宾语为使事,谓语多由活用作动词后的名词充当,可以用“(主语)+使+宾语+生/长+出+原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格式来表示。如:

(1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7)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例(16)(17)中的“肉”原是名词,这里均活用作动词“长肉”,“白骨”上原本是没有“肉”的,“肉”是主语使宾语“白骨”产生的新的事物。

“使发生”与“使产生”的差别:Ⅰ、表“使发生”的动词既可以是自主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而表“使产生”的动词一般只是非自主动词。Ⅱ、从语义上说,“使发生”表示的发生在宾语身上的行为动作;而“使产生”表示的是由宾语产生出的结果。试比较:1、赵晔《吴越春秋》“(吴王)食蒸鱼,王尝半而与女,女怒曰:‘王食我残鱼,辱我,不忍生!’乃自杀。”2、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食我”表发生使我“食”的动作,而“肉骨”表使骨头上产生出长“肉”的结果。Ⅲ、在翻译时,“使发生”只能译为“主语+使+宾语+V”,而不能译为“主语+使+宾语+V+出”。

(三)使变化。

非自主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也属非自主动词[6](p19),用作使动时,多表示主语使宾语由此状态或性质变为彼状态或性质。这时,动词与宾语之间在语义上往往有被动的关系。虽然翻译时可以不加“被”,但应按“(主语)+使+宾语+(被)+V”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宾语多为事物名词。

1.使宾语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1)使宾语由积极状态变为消极状态。如:

(1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19)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何故也?(《韩非子·五蠹》)

例(18)形容词“弱”作使动,表“使秦弱”,“秦”“弱”自主变化的,而是诸侯迫使的,即主语使宾语由积极状态“强”变为消极状态“弱”。例(19)中非自主动词“亡”表示的是主语使宾语“郑”“被亡”,即使宾语由积极“存”变为消极状态“亡”。

2)使宾语由消极状态变为积极状态。如:

(20)摄缄縢,固扃鐍。(《庄子·胠箧》)

(21)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吕氏春秋·察传》)

例(20)形容词“固”用作使动,表主语使扃鐍“被固”,宾语由原有的消极状态“不固”变为积极状态“固”。例(21)中的“平”指主语“夔”使天下“被平”。“天下”本是“不平”的,是主语使之“被平”,因为“天下”是“平”还是“不平”,是由主语来决定的,而不是宾语自身所能决定的。

2.使宾语由一种性质变为另一种性质。这时的宾语为事物名词,表动作致使的对象,我们称之为致使宾语。如:

(2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战国策·赵策》)

(23)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韩非子·五蠹》)

例(22)即媪“使长安君之位尊”,主语使宾语“长安君之位”由原来的不尊或一般,变为“尊”,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自主的,而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被动出现的。例(23)即“使国富足”,“国”由不“富”变为“富”,不是能自主变化的,而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被动变化的。

(四)使成为。

当名词活用作使动时(名词活用作动词,属非自主动词),多表“使成为”,即主语使宾语由甲事物成为谓语动词所代表的乙事物。这种宾语我们可称之为成事宾语。可用“(主语)+使+宾语+成为+N”的格式来表示(N为活用作动词的词所表示的原名词事物)。

1.主语使宾语“成为”用作谓语动词的原名词所表示的人。如:

(24)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25)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荀子·王制》)

例(24)名词“吴王”活用作动词,表示“使我成为吴王”,主语使宾语“我”成为用作动词的原名词“吴王”所表示的人。例(25)“臣诸侯”、“友诸侯”即“使诸侯成为臣”、“使诸侯成为友”,主语“争夺民心的人”、“争夺盟国的人”使宾语“诸侯”成为用作动词的原名词“臣”、“友”所表示的人。

2.主语使宾语“成为”用作谓语动词的原名词所表示事或物。如:

(26)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27)庚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庚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世说新语·文学》)

(28)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例(26)“国异姓”即“使异姓成为国”,意思是“使异姓立为国”,主语“齐桓公”使宾语“异姓”成为用作动词的名词“国”所表示的事物;(27)“三二京”、“四三都”即“使二《京》成为三京》”、“使三《都》成为四《都》”,这里是数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二《京》”、“三《都》”成为数词“三”、“二”所代表的事物“三《京》”、“四《都》”。例(28)“腊之”即“使之(蛇)成为干肉”,这里,主语“捕蛇者”使宾语“之(蛇)”由蛇变为干蛇。

“使变化”和“使成为”表示的都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但它们的变化并不一样,其区别在于:Ⅰ、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作使动,多表“使变化”,很少表“使成为”;而名词用作使动多表使成为”,不表“使变化”。试比较(18)与(24),“弱”是形容词作动词,故表变化,“吴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故表使成为。Ⅱ、使变化”表示宾语存在的两种性质或状态;而“使成为”往往表示宾语由原事、物或人变成为谓语所表示的新的事、物或人。Ⅲ、翻译时,“使变化”不能译为“使成为”,反之亦然。

二、动词的语义指向

(一)指向句内宾语。

1.指向句内的施事宾语。如:

(29)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

(30)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例(29)动词“退”既指向句中的施事宾语“秦师”,又指向句中的使事主语“烛之武”。(30)是名词“臣”用作使动词,表“使仲尼称臣”,动词“臣”既指向施事宾语“仲尼”,又指向使事主语“哀公”。

2.既指向句内受事宾语或与事宾语。如:

(3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蔺列传》)

(32)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例(31)“负秦曲”即“使秦背负曲理的罪名”,动词“负”既指向近施事宾语“秦”,受事宾语“曲”。(32)动词“饮”既指向施事宾语“赵盾”,又指向受事宾语“酒”。

3.指向句内施事宾语,又指向句内处所宾语:

(33)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

(34)吾欲辅公子而入之晋,何如?(《韩非子·十过》)

例(33)动词“注”既指向施事宾语“之(汝汉、淮泗)”,又指向处所宾语“江”。(34)动词“入”既指向施事宾语“之(晋公子重耳)”,又指向处所宾语“晋”。

(二)指向句外宾语。当使动句的宾语省略时,动词的语义指向句外的宾语。如:

(3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36)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战国策·赵策》)

例(35)“不能来”即“不能使之来”,动词“来”指向省略宾语“之(远人)”。(36)“不去”即“不使之去”,动词“去”既指向省略的宾语“之(秦军)”。

[1]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罗邦柱.古汉语知识辞典[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4]许威权.古汉语语法精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5]朱振家.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6]郑桦.《左传》中的动词使动用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0,(2).

[7]方文一.《诗经》的使动用法义[J].浙江师大学报,2001,(1).

[8]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 邓年

H042

A

1003-8477(2010)08-0142-04

张志华(1964-),女,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动用诸侯指向
满语动词的使动用法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
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