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琥珀之城

2010-04-09刘瑜

读者 2010年18期
关键词:剑桥大学剑桥骑车

刘瑜

第一次到剑桥时,我的感觉是掉进了一个时间的琥珀。

世上有很多历史名城,但在我去过的历史名城中,没有哪个城市的历史感像剑桥这样“活生生”。大多数古城里,无非是有几个收门票的历史建筑,人们跟着旅行团从大巴上一拥而下,咔嚓咔嚓照一堆相,然后再一拥而上回到大巴一去不返。这个情境里的历史,像一头被阉割的野兽,完全没有脾气,默默地蹲在游人相片的背景里打盹。游人看不到这头困兽瞳孔里曾经辽阔的草原,它也懒得去理会这些游人东张西望却注定一无所获的眼神。

但是剑桥不同。15世纪盖的图书馆现在可能还有学生在里面看书,16世纪建的餐厅还有厨师在里面懒洋洋地做羊角面包,一堆自行车若无其事地靠在17世纪的墙上,学生透过宿舍窗户看到的那棵树和18世纪的某个学生看到的是同一棵,而如果你在一个下雨的黄昏走在三一巷的石板路上,会疑心迎面走过来的那个人会不会是拜伦。

历史在这里如此稀松平常,不需要你用照相机去捕捉它。野兽就在它自己的草原上奔跑,而你,这无数代人中某一代中的某一个,不过是它奔跑中来不及看清并远远甩在后面的一只昆虫而已。

若干年后,等我回忆自己在剑桥的日子时,回忆到的很可能是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幽暗的会议大厅里,50个穿着黑袍子的博士,开着一个学院会议,大家七嘴八舌地热烈讨论一张名人捐赠的桌子该放在哪里,有的说图书馆,有的说餐厅,有的说校长办公室,而我坐在一旁昏昏欲睡。

真的,一张桌子的摆放位置,需要50个博士花上半个小时讨论吗?

我几乎都要因此反思过度民主的弊端了。

严肃地对待小事,是剑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也许这是英国文化的特色,也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剩下小事可讨论的结果。剑桥报纸上的头条,很可能只是当地的立委倡议把某条路上的坑坑洼洼填平。

这种认真对待小事的态度,也反映在教育上。比如,中国或美国任课老师大笔一挥可以决定学生的成绩,而剑桥大学改本科生的考卷实行双向匿名(学生不知道哪个老师改他的考卷,老师也不知道他改的是哪个学生的考卷),而且每份考卷由两个老师改,如果两个老师给分相差太大,还要引入第三个人做裁判。

作为一个老师,这样的规则是烦不胜烦的。作为一个学生,这样的规则则是可喜可贺的。

仔细想来,这样的较真精神,真的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条件吗?

一个学校的老师认真地对待学生,需要花费多少GDP呢?还是只需要一种“认真对待权利”的精神?每次看到有人用经济不发达来为很多中国人不排队、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来辩护时,我就想,人均GDP到底和随地吐痰有什么关系呢?

我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英国文化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排队。

英国人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由于剑桥马路窄,开车易堵,所以多数人的市内交通靠自行车。就如何安全骑车的问题,有很多交通规则,比如要戴头盔,晚上要开自行车前后灯,更不用说要老老实实等红绿灯了。我开始以为戴头盔这样的规定,也就是纸上写写而已,我自己反正是不会为了安全骑车而买头盔的。

但我惊奇地发现,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半左右的骑车者真的戴了头盔。我还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装自行车灯并在晚上打开。有一回我的后车灯坏了,还被后面的一个人吼了一声。

我以前回家的路上,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个行人交通灯,还有一个汽车交通灯,绿灯亮时行人灯先亮,过5秒钟左右汽车绿灯亮。自行车属于模糊地带,可以跟着行人走,也可以跟着汽车走。我发现,总有一批骑自行车的人,无论如何要等着汽车绿灯亮了之后再过路口——尽管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相互平行,根本不冲突,尽管交叉街道的红灯早就亮了,他们过马路是完全安全的。有一回我在行人绿灯亮了之后蹬车过去,又被后面的一个人给吼了一声:“你这样骑车是不对的!”

我心想真是多管闲事,把你送北京去,你一辈子也别想过马路了。

当然同时也感慨,法治精神发源于这个国家,一点也不奇怪。

基本上,要预测一个国家的民主质量,统计一下有多少人爱闯红灯可能是非常有效的变量。一个有很多国民不但不闯红灯、行人绿灯亮了还不够还非要等汽车绿灯亮了才发动自行车的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不成比例的巨大贡献,那是非常不奇怪的。

说到对文明的贡献,剑桥大学最突出的贡献恐怕就是它产出的科学家了。牛頓、达尔文、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林、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Crick和Waston,写《时间简史》的霍金……以及很多我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科学家。

话说也是剑桥校友的李约瑟同学曾经提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我想这事难道很费解吗?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的国子监成立的时间大致相当。问题是各自都在教什么呢?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几何、数学、法律、医学、修辞、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神学。国子监呢?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你说,当全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那摇头晃脑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关于这个浩瀚世界的知识缩减为“人际关系学”时,人家从逻辑、从几何、从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出发,抵达现代物理、天文、生物知识,有什么奇怪的吗?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20岁的他冥思苦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空中飞并把这个困惑告诉他人时,他爸爸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说:你吃饱了撑的是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赶紧讨个老婆去!

以前我在国内读研上课时,可怜的老师时不时被学生这样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能不能教点对我们找工作有帮助的东西?

我很想知道当年牛顿讲授重力原理和月亮轨迹时,是不是也有这么一帮讨厌的人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而如果有人这样问,牛顿会不会反问:难道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不够吗?

“我决定开始学印地语。”最近一个学生告诉我。

我吓了一跳,问:“为什么呀?”

“因为我以后想研究东印度公司,学印地语有帮助。”

“可是东印度公司的材料都是英文的吧。”

“印度方面应该也有印地语的材料。”

我得承认,一想到以后我回国了很可能再也碰不到这种仅仅为了搞懂一个问题而去学一种相对生僻的语言的学生,便感到颇有些难过。

(黑 马摘自凯迪社区)

猜你喜欢

剑桥大学剑桥骑车
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请打赏
剑桥大学 学生要求保留成绩公开传统
Itoly: TOwn Poys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意大利小镇:骑车上班可赚钱
剑桥历史
边骑车边充电的充电夹
骑车环岛11日
一组完形填空
Cambridg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