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
——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2010-04-09郭彤楼
郭彤楼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
——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郭彤楼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及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两种储层。根据常规岩石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印支期以来元坝等地区构造活动强度、期次的研究,开展了鲕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大、期次多的特征,岩石发生了5期破裂及5期溶蚀,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强烈;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小、期次少的特征,岩石发生了3期破裂及3期溶蚀,其中第二期、第三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弱。白云岩宏观特征研究表明,鲕粒白云岩是沉积形成的,不是灰岩交代产物。
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破裂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飞仙关组;川东北地区
Abstract:oolitic dolomite,oolitic limestone,cataclasis,recrystallization,dissolution,dolomitization,Feixianguan Formation,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近年来,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继发现普光特大天然气田后,在川东北地区元坝区块、通南巴区块及龙岗区块又取得重大突破。勘探发现飞仙关组是油气分布的重要层位,台地边缘暴露浅滩及台地边缘浅滩等是油气分布的重要相带,鲕粒白云岩及鲕粒灰岩等是形成储层的重要岩石类型。鲕粒白云岩及鲕粒灰岩之所以能够成为储层,主要原因是其发生了有利的成岩作用。因此,开展鲕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早期基本继承了长兴期沉积格局,为两棚、两台相间沉积样式,东部为鄂西陆棚,中部为“开江-梁平陆棚”,两者之间为碳酸盐台地所分割[1~9](图1)。“开江-梁平陆棚”东西两边不对称(图2),西部元坝地区为碳酸盐缓缓坡沉积模式(元坝地区飞仙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沉积时期斜坡坡度为3°~5°,以沉积泥晶灰岩及瘤状灰岩为主),台地边缘地势稍低,海水较深,蒸发作用基本正常,为正常浅滩环境,以沉积鲕粒灰岩为主,局部弱白云石化。因西北侧摩天岭古陆单方向提供丰富的泥质细碎屑岩,台地边缘鲕粒滩随斜坡一道不断向东迁移,鲕粒灰岩具厚度小、平面分布范围宽且连续分布的特征。东部宣汉-达县地区为陡缓坡沉积模式(普光地区飞仙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沉积时期斜坡坡度约为15°,既沉积了瘤状灰岩,还沉积了碎屑流角砾状灰岩,沉积物同生滑动强烈,发育丰富的包卷层理),台地边缘地势高,海水浅,蒸发作用强,为暴露浅滩环境,以沉积鲕粒白云岩为主,鲕粒滩除了有向东小幅迁移外,几乎在原地生长,鲕粒白云岩具厚度大、平面分布范围窄的特点。由于沉积环境差异造成沉积岩性不同,元坝地区与宣汉-达县地区成岩作用差别明显,储层物性差别巨大,东部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发生的有利成岩作用强度大、期次多,储层物性很好(图3);西部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发生的有利成岩作用具强度弱、期次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差。
图1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一段至二段沉积相平面图Fig.1 Plane view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1stand 2ndmembers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图2 川东北元坝—宣汉地区长兴—飞仙关沉积期相对古地貌(拉平P2l底,剖面位置见图1)Fig.2 Relative paleotoporgraphy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and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Yuanba-Xuanhan area,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图3 川东北宣汉-达县和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对比Fig.3 Comparison of the Feixianguan reservoirs between Xuanhan-Daxian area and Yuanba area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2 储层特征
2.1 储层岩石类型
通过对宣汉-达县、元坝两区块岩心宏、微观特征的研究,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以残余鲕粒结晶白云岩、糖粒状粗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及亮晶鲕粒灰岩为主[10~14]。残余鲕粒结晶白云岩发育于飞仙关组一段、飞仙关组二段,主要分布于宣汉-达县地区,岩石重结晶强,以中晶为主,细晶次之,储层物性很好(图4a)。糖粒状白云岩以PG2井、PG6井为代表,重结晶作用极强,岩石外观呈糖粒状,具中粗晶结构,储层物性极好(图4b)。粉细晶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宣汉-达县地区,极少数分布于元坝地区,具粉晶-细晶结构,储层物性较好(图4c)。亮晶鲕粒灰岩发育于飞仙关组一段、飞仙关组三段,在区内广泛分布,岩石致密,很难形成优质储层,如果在深部发生溶蚀作用或者破裂作用,也可形成鲕粒灰岩储层,但储集条件一般(图4d)。
2.2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少量裂缝-孔隙型,孔隙与裂缝的比例大致为5∶1。储集空间以溶孔为主,晶间孔次之,裂缝少量。孔隙类型包括鲕模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溶洞及裂缝(图5)。
图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岩石类型Fig.4 Rock types of the Feixianguan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图5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Fig.5 Pore types of the Feixianguan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2.2.1 鲕模孔
发育于鲕粒白云岩及鲕粒灰岩中,是鲕粒全部被溶蚀、胶结物未被溶蚀的产物。溶孔保留了鲕粒的外部形态,直径小于2 mm。这类孔隙比较常见,在区内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鲕粒白云岩中, PG2井最为丰富,多数未被充填,少数充填沥青,是较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
2.2.2 粒间溶孔
发育于各类颗粒白云岩中,孔隙形态多样,直径小于2mm,以1mm为主。这种孔隙常见,在区内广泛分布,多数未被充填,是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
2.2.3 粒内溶孔
发育于各类颗粒白云岩中,溶孔形态复杂多样,直径小于2 mm。这类孔隙亦较多,广泛分布于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三段及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部分充填沥青,部分未被充填。
2.2.4 晶间溶孔
普遍发育于各类结晶白云岩中,溶蚀作用使自形程度很好的白云石晶体发生了破坏,白云石晶体自形程度较差,孔隙形态复杂,直径小于2 mm。这类孔隙主要分布于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多数未被充填,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
2.2.5 晶间孔
晶间孔发育于各类结晶白云岩中,白云石晶体自形程度高,晶体杂乱排列生长。该类孔隙形态为不规则的多边形,直径小于1 mm居多。这类孔隙比较普遍,主要分布于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充填少量沥青,大部未被充填,是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
2.2.6 溶洞
溶蚀作用较强,形成了直径大于2 cm的洞,以3~4 cm为主,大者10 cm,形态不规则。溶洞主要分布于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洞壁除有少量白云石、方解石及石英生长外,大部未被充填,少数洞壁有少量沥青残余物质,是较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
2.3 储层物性特征
以孔隙度及渗透率为主要参数,将储层划分为Ⅰ,Ⅲ,Ⅲ类,对应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和≥1×10-3μm2,5%~10%和0.25×10-3~1×10-3μm2,2%~5%和0.02×10-3~0.25× 10-3μm2。以此为标准分别对宣汉-达县地区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与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储层物性进行了统计,总结了孔-渗特征、孔-渗关系、密度与孔、渗关系等储层物性特征。
2.3.1 宣汉-达县地区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
统计显示,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鲕粒白云岩储层物性很好(图6)。孔隙度以5%~10%为主,比例为48%,大于10%及2%~5%次之,比例分别为27%及22%。渗透率以大于1× 10-3μm2为主,比例为53%,0.2×10-3~1× 10-3μm2及0.02×10-3~0.25×10-3μm2次之,比例分别为27%及18%。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孔隙度增加,渗透率也随之增大。岩石密度与孔隙度及渗透率之间呈现为相当好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密度增大,孔、渗随之减少。
总之,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储层岩石类型,以残余鲕粒结晶白云岩、糖粒状粗晶白云岩及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鲕模孔、粒内-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及溶洞。孔渗统计表明,储层以Ⅲ类为主,Ⅰ类次之,Ⅲ类再次,储层物性很好。孔-渗相关性、密度与孔、渗相关性表明,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少量裂缝-孔隙复合型。
2.3.2 元坝地区鲕粒灰岩
统计表明,飞仙关组一段至飞仙关组二段鲕粒灰岩储层物性较差(图6),孔隙度以2%~5%及小于2%为主,比例分别为47%和42%;渗透率以0.02×10-3~0.25×10-3μm2及小于0.02× 10-3μm2为主,比例分别为39%和35%。储层孔-渗相关性一般,部分随着孔隙度增加,渗透率也随之增大。密度与孔隙度之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与渗透率之间关系较差。
图6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一段至二段孔隙度及渗透率百分比Fig.6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rock samples from the 1stand 2ndmembers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总之,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岩石类型以亮晶鲕粒灰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鲕模孔、粒内溶孔及粒间溶孔。孔-渗统计表明,储层以Ⅲ类及非储层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孔-渗关系、密度与孔、渗关系表明,储层为裂缝-孔隙复合型。
3 储层成岩作用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丰富,包括泥晶化、胶结、破裂、重结晶、溶蚀及白云石化等作用[7]。根据对储层所起的贡献,成岩作用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破坏性成岩作用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胶结及泥晶化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破裂、重结晶、溶蚀及白云石化等。
3.1 破裂作用
根据米仓山和大巴山地区野外露头所显示的断层观测分析,川东北地区印支期以来主要受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崛起的远场效应,可识别出秦岭造山期近SN挤压、造山后近S-N向伸展、江南造山为主NEE向挤压、以及两期近E-W拉张作用,不同地区构造方向有差异,但期次基本相当(图7)。
宣汉-达县地区位于川东断褶带的东北段,北邻北西西向的大巴山前缘推覆构造带,是两组构造线的交汇处,破裂作用非常强,嘉陵江组及以下地层被北东-南西向深大断裂分成多个区块,各区块的宽度仅2~3 km,边界为深大断裂,断裂切断了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及吴家坪组以下地层。岩石破碎非常强烈,钻井岩心很多破碎成碎块。根据裂缝之间的交叉关系、充填物成分结合包裹体测温,该地区至少发生了5期破裂作用,是5期构造运动的产物,分别形成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等不同时期。岩石中发育5期裂缝(图8a),第一期裂缝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全部充填方解石,被后期所有裂缝切割,方解石因后期破裂或溶蚀而被沥青污染,包裹体测温显示,裂缝形成时均一化温度为160~180℃,大致形成于印支期。第二、第三期裂缝形成于中成岩液态烃阶段,充填沥青,切割第一期裂缝,被后期所有裂缝切割,包裹体测温显示,均一化温度为200~220℃,大致形成于燕山期。第四期裂缝形成于晚成岩气态烃阶段,充填方解石,切割以前所有裂缝,被第五期没有充填物的裂缝切割,方解石非常干净,没有被沥青污染,包裹体测温显示,均一化温度为270~300℃,大致形成于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早期。第五期裂缝形成于晚成岩气态烃阶段,没有充填物,切割以前所有裂缝,大致形成于喜马拉雅期。5期裂缝中,对储层贡献最大的有3期,即第二期、第三期及第五期,第二、第三期形成于液态烃阶段,裂缝早期充填油,现在部分充填沥青,第五期形成于气态烃阶段,裂缝中没有沥青。
图7 川东北地区印支期以来构造应力变化示意图Fig.7 Sketch map showing the changes of tectonic stres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ince the Indo-Chinese epoch
图8 川东北普光-元坝地区裂缝切割关系Fig.8 Cross cutting of fractures in Puguang-Yuanba area,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元坝地区破裂作用较弱,区域大断裂较少,岩石中形成了3期裂缝(图8b)。第一期裂缝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充填被沥青污染的方解石,被第二期及第三期切割;第二期形成于中成岩液态烃阶段,早期充填油,现在部分充填沥青,切割第一期裂缝,被第三期裂缝切割;第三期形成于晚成岩的气态烃阶段,没有充填物,切割以前所有裂缝。其中,对储层有贡献的是第二期及第三期,以第三期贡献最大。
裂缝对储层贡献很大,除了可以成为储集空间外,北东向大裂缝将龙潭组烃源与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连通,将油气及流体从烃源层导入储层中,小裂缝有利于流体及烃类向岩石内部渗透,导致重结晶作用及溶蚀作用发生。宣汉-达县地区北东向深大断裂之间的距离很近,地层近于水平状,含烃流体不断从断块两侧向断块内部渗透溶蚀,溶蚀作用强而透彻,储层物性很好。
3.2 重结晶作用
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普遍发生了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多数岩石具细中晶结构,少数具粗晶结构。通过包裹体测温显示,重结晶均一化温度为175~204℃,平均190℃,推测古埋藏深度为5 800 m左右。储层物性与重结晶程度呈正比,粉晶白云岩物性较差,细晶白云岩物性中等,中粗晶白云岩物性很好。PG2井糖粒状粗晶白云岩物性非常好,岩石比重很小,外观似炉渣,最大孔隙度达24%。有些晶体中发育环带构造(图9a),环带构造是晶体生长过程中流体性质改变而造成的,与岩石中粒间孔中的胶结物世代相似。结晶白云岩中的雾心亮边现象非常普遍,雾心是有机质多的表现,亮边中有机质少。雾心亮边形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增生环边:晶体中心有机质较多而为雾心,有机质少而明亮的白云石晶体围绕雾心生长形成亮边,这种成因的雾心亮边中,雾心与亮边间为突变接触(图9b);二是流体对晶体表层的清洗:干净流体自晶体表面向内部渗透,将表层有机质带走而形成亮边,中心未被清洗部分而为雾心,这种成因的雾心亮边中,雾心与亮边间为渐变接触(图9c)。
图9 川东北宣流-达县地区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微观特征Fig.9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recrystallization and dissolution in Xuanhan-Daxian area,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3.3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指液体对碳酸盐岩进行溶解使之形成孔、洞的过程。川东北地区有效储集空间不是暴露溶蚀产物,而是埋藏溶蚀形成的。主要有以下证据:
1)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沉积后没有经过地表暴露溶蚀过程,沉积后直接进入埋藏环境。因为,对所有上万个样品观察,在沉积物中没有发现任何渗流环境的成岩作用证据,如新月形胶结、悬垂胶结及渗滤沙等。
2)鲕粒白云岩之上为飞仙关组三段等海相沉积物,即使岩石发生暴露溶蚀作用形成了孔隙,这些富含孔隙的地层要再次下沉至海底,孔隙也要被胶结物充填而很难保留。
3)成岩作用研究发现,储层中的有效空间主要是深埋期形成的次生孔隙,包括裂缝及溶孔等,原生孔隙甚至早成岩阶段形成的次生孔隙很难成为有效储集空间。PG2井飞仙关组发育丰富的鲕模孔及粒内溶孔,鲕模孔曾经被认为是典型的暴露溶蚀产物,但是,薄片观察发现,这些孔隙形成于晚成岩气态烃阶段,是鲕粒被沥青侵染后溶蚀形成的(图9d)。
图10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多期溶蚀作用微观特征Fig.10 Microscopic features ofmulti-phase dissolution in Xuanhan-Daxian area,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溶蚀作用非常强烈,溶蚀期次众多。根据溶孔充填物成分、包裹体测试及与裂缝对应关系分析认为,溶蚀作用至少发生了5期,与破裂作用期次基本吻合,也就是说,每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一期裂缝,同时也形成了一期溶孔。第一期溶蚀作用形成于早成岩阶段的印支期,溶孔被方解石或白云石充填,充填物因后期破裂或溶蚀而被沥青污染(图10a);第二—三期溶蚀作用形成于中成岩液态烃阶段,大致形成于燕山期,溶孔早期充填油,现在部分充填沥青(图10b);第四期溶蚀作用形成于晚成岩气态烃阶段,大致形成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溶孔被方解石或白云石充填,充填物没有被沥青污染;第五期溶蚀作用形成于晚成岩气态烃阶段,大致形成于喜马拉雅期,溶孔几乎没有充填物,未被沥青污染(图10c,d)。
元坝地区飞仙关组鲕粒灰岩溶蚀作用较弱,根据溶孔充填物成分、包裹体测试及与裂缝对应关系分析认为,溶蚀作用主要发生了3期,与破裂作用基本对应。第一期溶蚀作用形成于早成岩阶段的印支期,溶孔被方解石充填,充填物被沥青污染;第二期溶蚀作用形成于中成岩液态烃阶段,大致形成于燕山期,溶孔早期充填油,现在部分充填沥青(图11a);第三期溶蚀作用形成于晚成岩气态烃阶段,大致形成于喜马拉雅期,溶孔几乎没有充填物,未被沥青污染(图11b)。
研究表明,溶蚀作用可以发生于各成岩阶段,但早成岩阶段的浅埋藏环境溶蚀规模较小,形成的少量储集空间也被方解石等充填,大规模溶蚀作用主要发生于中晚成岩阶段的生烃期,主要是含烃及有机酸的酸性流体对碱性碳酸盐岩进行的溶蚀,溶蚀作用与油气储集作用同步发生,溶孔形成后直接被油气占据,这些孔隙得以保存。溶蚀作用受岩性、结构及裂缝等多种因素控制。白云岩比灰岩易溶,亮晶胶结的颗粒白云岩比泥微晶白云岩易溶,多裂缝的岩石比裂缝少或裂缝不发育的岩石易溶。
3.4 白云石化作用
白云岩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白云岩是由灰岩交代而形成的。然而,有迹象表明,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是沉积形成的。主要表现为白云岩呈规则层状产出(图12a),灰岩与白云岩接触面平直、突然;一些鲕粒白云岩不但鲕粒纹层清楚,胶结物世代关系也很清楚(图12b);白云石化强度纵向上可以很快变化,横向可以延伸很远而不变;白云岩中没有灰岩残块,结晶白云岩中有丰富的泥晶白云岩残余。
沉积相研究表明,白云岩形成于相对高的地貌区。元坝地区过YB22井、YB21井、YB12井、YB9井层序格架剖面显示(图13),东部YB9井长兴组地势高,为台地边缘生物礁,沉积了生屑白云岩;YB12井地势低,为台地边缘浅滩,沉积了生屑灰岩夹生屑含白云质灰岩。YB9井飞二段浅滩地势高于其他地区,为台地边缘暴露浅滩,沉积了鲕粒白云岩,其余地区为台地边缘浅滩,沉积了鲕粒灰岩。由此表明,在沉积环境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高地貌区由于海水浅,蒸发作用强,海水盐度高,沉积了白云岩;相对低地貌区由于海水稍深,蒸发作用弱,海水盐度正常,沉积了灰岩。
图11 川东北元坝地区溶蚀作用微观特征Fig.11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dissolution in Yuanba area,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图1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显微照片Fig.12 Micrograph of the Feixianguan oolitic dolomite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图13 川东北元坝地区过YB22井、YB21井、YB12井及YB9井层序格架剖面Fig.13 Sequence framework section crossing the YB-22,YB-21,YB-12 and YB-9 wells in Yuanba area,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4 结论
1)吴家坪—长兴期古地貌的差异决定了飞仙关组沉积模式不同,形成的鲕粒滩类型不同。西部元坝地区为正常浅滩环境,台地边缘鲕粒滩随斜坡不断向东迁移,鲕粒灰岩具厚度小、平面分布范围宽且连续分布的特征;东部宣汉-达县地区为陡缓坡沉积模式,台地边缘地势高,为暴露浅滩环境,以沉积鲕粒白云岩为主,鲕粒滩除了有向东小幅迁移外,几乎在原地生长,鲕粒白云岩具厚度大、平面分布范围窄的特点。
2)两地区印支晚期以来的构造运动强度和期次有较大差异,由此决定了中深埋藏环境下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的差异。东部宣汉-达县地区至少发生了5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丰富的北东向深大断裂及5期微裂缝,这些断裂系统将龙潭组烃源与飞仙关组鲕滩白云岩储层连通,烃、H2S及流体等从深部向上运移,从区块两侧向中心渗透,使鲕滩白云岩发生强烈的重结晶作用及5期溶蚀作用,形成了以Ⅲ类及Ⅰ类为主的储层。西部元坝地区后期埋藏过程中,该地区只发生了3期较弱的构造运动,形成了3期裂缝,烃及流体等向岩石内部渗透,使鲕滩灰岩发生了3期溶蚀作用,形成了以Ⅲ类为主的储层。
1 王一刚,刘划一,文应初,等.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规律、勘探方法与远景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2,22(增刊): 14~19
2 马永生,郭旭升,凡睿.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鲕滩储集层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60~64
3 马永生,蔡勋育,李国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J].地质学报,2005,79(6):861~865
4 马永生,傅强,郭彤楼,等.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气藏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 455~461
5 倪新锋,陈洪德,田景春,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格局及成藏控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 28(4):458~465
6 郑荣才,罗平,文其兵,等.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J].沉积学报,2009,27(1):1~8
7 马永生,储昭宏.普光气田台地建造过程及其礁滩储层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5):548~556
8 郭旭升,凡睿.AVO技术在普光气田鲕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2):198~202
9 高林.碳酸盐岩成岩史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以普光气田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6):733~739,747
10 刘殊,唐建明,马永生,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32~338
11 马永生,蔡勋育.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41~750
12 赵文智,汪泽成,王一刚.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效气藏形成机理[J].地质论评,2006,52(5):708~718
13 陈洪德,钟怡江,侯明才,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充填结构及成藏效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5):539~547
14 刘彬,付孝悦,刘国萍,等.川东北河坝地区储层预测与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5):690~696
(编辑 高 岩)
Diagenesis of the Feixiangua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exam ples from Xuanhan-Daxian and Yuanba areas
Guo Tonglou
(SINOPEC Exploration Southern Company,Chengdu,Sichuan 651000,China)
Two types of reservoirs occur in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namely oolitic dolomite of exposed shoal facies on platform margins and oolitic limestone of shoal facies on platform margins.Based on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various data including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cathodoluminescenc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inclusion thermometry,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and their diagenesis ismad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tectonic strength and phases of the Yuanba area since the Indo-Chinese epoc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oolitic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Xuanhan-Daxian area a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oolitic limestone reservoirs in the Yuanba area.The oolitic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Xuanhan-Daxian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greater intensity and multiple phases of diagenesis such as cataclasis,recrystallization and dissolution.The rocks experienced five phases of cataclasis and dissolution,among which the second,third and fifth phaseswere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formation,and their recrystallization was strong.In contrast,the oolitic limestone reservoirs in the Yuanba area are featured by weaker strength and less phases of diagenesis such as cataclasis,recrystallization and dissolution.The rocks experienced three phases of cataclasis and dissolution,among which the second and third phaseswere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and their recrystallization wasweak.Themacro-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s show that the genesis of the oolitic dolomite is deposition rather than limestonemetasomatism.
0253-9985(2010)05-0620-12
TE122.2
:A
2010-05-31。
郭彤楼(1965—),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构造与石油地质。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08CX05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