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黄连木栽培技术研究
2010-04-09马淑芳
马淑芳
豫北黄连木栽培技术研究
马淑芳
(河南省鹤壁市林业技术推广站,鹤壁 458030)
简要介绍了鹤壁市黄连木示范基地通过对黄连木保水抗旱造林实验、不同造林季节试验、不同立地类型造林试验、不同规格苗木造林试验、施基肥试验、不同密度试验等,研究黄连木在太行山区造林技术,提高其造林成活率。
黄连木;实验;造林技术
鹤壁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位于太行山东麓,地貌由太行山区、丘陵区及平原区组成,境内西部属于山区,中部属于丘陵区,东部属于平原区。
鹤壁市为了进一步探索黄连木早产、丰产技术,加快黄连木丰产造林推广力度,在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黄连木课题组的指导下,从2008年开始,在鹤壁市淇滨区建立了鹤壁市黄连木试验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黄连木生长顺利。
1 黄连木栽培示范基地基本情况
鹤壁市黄连木栽培示范基地位于淇滨区大河涧乡张公堰村,面积21.33 hm2,地貌为沟谷和山坡两类。沟谷地土壤厚度为60~100 cm,山坡地土壤厚度5~40 cm。褐土类,pH值7~7.5。该基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年平均气温14.2~15.5℃,年降水量349.2~970.1 mm,年日照时数1 787.2~2 566.7 h。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无霜期220 d,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适于林木生长。该基地建设规模320亩,总投资5万元,以黄连木示范林建设为重点。
该基地分为两个区。沟谷地为丰产造林试验示范区,共8 hm2,山坡地为抗旱造林试验示范区,共13.33 hm2。丰产造林示范区由个试验小区组成,其中造林密度试验区2 hm2,截干(定干)高度试验区3.33 hm2,施肥方式试验区1.33 hm2,整形修剪试验区1.33 hm2。抗旱造林试验示范区分两个小区,其中造林时间试验区6.7 hm2,抗旱造林试验区6.67 hm2。
丰产造林试验示范区选用的苗木为5~7 a生大苗,胸径3 cm以上;抗旱造林试验示范区选用的苗木为当年生小苗,地径0.5 cm以上,高度40 cm以上。
2 试验安排
2.1 抗旱造林试验
2008年春采用植苗造林方式造林,面积6.67hm2。主要措施是:(1)小鱼鳞坑整地,规格30 cm×50 cm×30 cm,外高内低,便于蓄水保墒;(2)截干造林,留干高5~10 cm;(3)铺设地膜,宽幅60 cm,截取地膜长度40~60 cm,以覆盖整个鱼鳞坑为宜,四周封土,中间压土或石块;(4)人工注水。该基地克服山区造林浇水困难,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山区造林灌溉方式,自制200台便携式注水器,将注水枪经过地膜扎入树根周围,将水注入,有效缓解了旱情,保障树木成活。便携式注水器浇水,也成为太行山区造林浇水的一项典型举措。春旱时采用补水器人工补水,每次每株补水100~500 ml。补水器由普通背负式喷雾器改造,方法是:将喷杆从2/3处截断,去掉前端1/3连同喷头,焊接上备好的注水杆。注水杆前端尖削,便于插入土中,四周开有出水孔,通过喷雾器压力可向外注水,焊接处加焊10 cm长的脚踏横杆,便于通过踩踏使注水器插入土壤中。(5)高山地段,还采用二级提灌浇水的方式,最大面积的进行浇水,浇水后采用地膜覆盖,黄连木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2008年春造林后,鹤壁市遭遇连续60天大旱。通过以上措施,黄连木造林成活率仍保持在90%以上,而传统造林方式的造林成活率仅达40%。
2.2 造林时间试验
2008、2009年连续两年开展该项试验,主要目的是摸清黄连木造林的最佳时间。初步的实验结果是:3年生以上苗木,以春季造林为宜;当年和两年生苗木,春季、雨季、秋冬均可造林,造林成活率无显著差异。
2.3 造林密度试验
基地设置4个造林密度,分别是高密度(1 m×2 m)、中密度(2 m×3 m、2 m×4 m)、低密度(3 m×4 m)。造林密度对结果时间和树体生长的影响,有待于今后几年的观察。
2.4 截干高度试验
2008年、2009年连续开展本项试验,截干高度设置分别为地上5 cm、60cm、80 cm、1.2 cm。其中地上5 cm处截干拟采用矮林作业(草地果园)方式进行管理。实践证明,地上5 cm处截干的苗木,成活率最高,达到95%以上;定干高度越高,成活率越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成活率为86%。
2.5 施肥方式试验
2008年采用3种模式进行施肥试验。处理1:整地时施入草肥(积肥),每株30 kg,处理2:整地时施入鸡粪(腐熟),每株10 kg,处理3:春季整地时施入尿素和过磷酸钙,每株1 kg。
施肥方式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目前观察的初步结果显示,当年新稍生长量以处理3最大,总枝条生长长度可达280 cm,处理1最低,总枝条生长长度为150 cm。
2.6 整形修剪试验
分别设置多主枝开心型、主干疏层形、自由纺锤形3种模式。目前正在试验中。
2.7 抚育管理实验
造林成活后,加强了抚育和管理,适当施些基肥,到结实期,仅保留5%的雄株作授粉树,其余雄株采用高接换冠的办法改雄株为雌株。如林分密度过大,应及时疏伐。每年松土3次以上,并对杂草及时清理,保证林内通风透光良好,促进了黄连木的生长。
2.8 病虫害防治
注意病虫害防治,一是在病虫害较轻时,可探索生态防治虫害,将肥料与农药混合施用,既能追肥又能杀虫,还可降低成本,效果很明显。二在大发生虫害时,可用90%敌百虫0.1%药液喷洒防治。幼苗长到10 cm左右时,易发生黄化病。可提前用0.5%的硫酸亚铁喷雾防治。
开展黄连木种子小峰防治。该市开展黄连木种子小蜂防治的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黄连木种子小蜂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研究》已于2008年通过省科技厅组织鉴定。开展黄连木种子小蜂防治,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喷药方法对全市黄连木进行全面防治,另一方面,继续开展新药品、新方法的田间防治试验。重点防治了黄连木种子小峰和木橑尺蠖。
3 积极探索开展黄连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黄连木是漆树科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乔木风景树种,因耐瘠薄,也适合在太行山区的部分地方生长。目前,鹤壁市黄连木栽培示范基地建设以来,树木生长良好,已成为全市较大的黄连木基地,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鹤壁市下一步将有针对性地建立专项试验林,分别开展以下试验:
3.1 栽培模式试验:现有黄连木资源中,结果黄连木均为高大乔木,采摘、喷药作业均比较困难。该试验内容,一是在栽培中对黄连木进行不同高度的定干,控制干高和树高,另一方面是将黄连木进行灌木化处理,探索黄连木丰产栽培的新模式。
3.2 栽培密度试验:确立“合理密植,提早生产”的指导思想,安排不同密度的田间试验,探索既能保证结果、又能最大程度容纳单位面积株数的黄连木栽培密度,每亩83~333株。
3.3 整形修剪试验: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整形修剪措施对黄连木结果年限、产量的不同影响,从而确立丰产栽培中黄连木适宜的树形和修剪方法。
3.4 促早结果试验:通过嫁接、环割(剥)、摘心、扭稍、激素和化学药品处理等等单项和综合措施的试验,探索黄连木促早结果的途径。
2010-05-25
S794.9
B
1003-2630(2010)04-0027-02
(责任编辑:王团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