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验案2则
2010-04-09赵玉生赵金生
赵玉生 赵金生
小儿遗尿症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疾病。古代医藉中称之为“遗溺”或“尿床”,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曰:“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现指小儿≥5岁、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2次/周,持续6月以上[1]。5~12岁儿童平均发病率10%~15%[2],其病因涉及遗传、神经内分泌及精神心理等多方面[3]。该病的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且长期遗尿可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马融教授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及科研,临证中师古而不泥古,独辟蹊径,在处理小儿疑难杂症方面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亲聆教诲,感悟颇深,兹将业师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验案两则总结如下。
1 知柏地黄汤方治验
患者,女,6岁4个月。2009年9月13日初诊。夜间遗尿6年余,加重半个月。患儿自幼经常夜间尿床,少则数夜一次,多则一夜数次,睡眠深沉,难以唤醒,近半个月明显加重。他医投以温肾固涩之剂,收效甚微。现遗尿轻则每夜1~2次,重则3~4次,醒后方知。诊时,患儿双下眼睑青黑,无晨起浮肿,手足心热,时有盗汗,注意力不能集中,纳可,寐安,小溲短赤,大便如常,舌红苔少,脉细数。查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尿培养、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脊柱X线平片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小儿遗尿症,证属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处方:生地25 g,生山药12 g,山萸肉15 g,丹皮15 g,茯苓15 g,泽泻10 g,五味子10 g,炒芡实10 g,麻黄6 g,石菖蒲10 g,知母10 g,黄柏10 g,紫河车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次/日,晚间汤药在睡前2小时服用。嘱临睡前排空小便,勿进流质饮食,夜间定时唤醒自主排尿。二诊:2009年9月20日。药后1周未见遗尿,注意力较前集中,双下眼睑青黑较前好转,仍有手足心热,无自汗盗汗,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效若桴鼓,继予前方,每剂加姜竹茹10 g,焦三仙30 g。煎服同前。三诊:2009年9月27日。药后1周未见遗尿,双下眼睑青黑较前好转,纳可,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继予前方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 本例患儿阴虚精亏,虚火内生,膀胱失约,开合不利,而致遗尿,遗尿病久不愈,更致肾精匮乏,症见双下眼睑青黑,手足心热,盗汗。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阴不足,不得上济于心,心神虚亢,而致注意力不集中。虚火下移小肠,可见小溲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亦是一派阴虚火旺之象。同时,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夜卧阳气伏于内而不能制于阴,膀胱气化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水,水气下行,睡中不觉而尿出。然此患儿非独肾阳不足,下元虚寒,本在肾阴亏虚,故呆用温肾固涩之剂难收良效。业师明其诊断,辨其证型,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治以滋阴泻火,兼温下元,方取知柏地黄汤,易熟地为生地,且重用为君,滋肾阴兼以凉血清热,并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用山萸之温涩肝经,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平之,用山药之收摄脾虚,有茯苓淡渗脾湿以和之。加以知母,黄柏泻火除蒸,生津润燥。五味子温而不热不燥,既酸涩收敛,又益气生津;芡实固肾健脾,炒用更增收敛之性,两药相伍,共奏益肾固精,敛汗止遗之效。麻黄辛温发散、宣肺通阳化气,取“下病上治”之意。菖蒲辟秽化浊,醒神开窍。甘温之紫河车,寓阴中求阳,阴长阳生,统下元以制水,温阳而不助阴火,正如《本草新编》所言:“紫河车大温,非大热也,阴虚火动,正宜食之。”二诊时,遗尿未作,注意力较前集中,更加姜竹茹清热化痰除烦;肾阴得固,加焦三仙消食健胃,更助后天脾胃运化,使阴精滋化生源,亦使诸药补而不滞。守上法治疗1个月,收效显著。
2 补中益气汤方治验
患者,女,6岁。2009年9月10日初诊。遗尿伴尿失禁6年。患儿自幼至今每日均有1~3次遗尿伴尿失禁,睡眠较深,不易唤醒,且体虚易感,接诊前采用打骂,训斥,晚餐早进食,少饮水,晚睡觉等多种方法,效果不佳,未经任何药物治疗。诊时,患儿神疲懒言,面色少华,时有自汗,纳食不振,寐安,小溲清长,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尿液分析无异常,肝肾功能及脊柱X线平片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小儿遗尿症,证属肺脾气虚。处方:炙黄芪15 g,炒白术15 g,陈皮10 g,升麻10 g,柴胡10 g,党参10 g,当归10 g,炒芡实10 g,五味子10 g,石菖蒲15 g,麻黄6 g,补骨脂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次/日,嘱其家长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二诊:2009年9月17日。药后患儿遗尿及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唤时易醒,精神好转,查其舌脉如前,效不更方,继予前方7剂,药后遗尿未作,守前方辨证加减治疗1个半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 本例患儿为脾肺气虚,正如《金匮翼》指出:“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气之肃降可使水液下输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排出。《杂病源流犀烛》说:“脾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脾居中焦, 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肺脾虚弱,通调失职,气失摄纳,上虚而不能制下,以致遗尿,伴有尿失禁,兼见小溲清长,面色少华,纳食不振,大便溏薄。治当补益肺脾,固涩下元,方用补中益气汤。重用炙黄芪益肺健脾,升阳固表;党参、白术、甘草增强健脾益气之效;当归养血和营;升麻、柴胡协助炙黄芪升阳举陷;五味子、炒芡实、补骨脂温肾以固精缩尿,温阳寓以“少火生气”,使气得以鼓动而生;麻黄开宣肺气,宣上而制下;菖蒲醒神开窍。诸药合用共奏培本固气,温阳固涩之效。肺脾之气得充,膀胱开阖有度,水得以制,遗尿而止。
3 体会
3.1 注重临床辨病与辨证合理结合
《景岳全书·遗溺》云:“凡睡中遗溺者,此必下元虚寒”,而历代医家亦多从肾气不足、肾阳虚衰、膀胱失约着眼,采用温肾固涩之法。岂知“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业师认为,遗尿多与肾和膀胱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但临证中在排除遗尿患儿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要辨病与辨证结合,灵活变通。
3.2 注重心理治疗及生活调护
有研究表明,只有23.21%遗尿症患儿不涉及心理行为问题[3],绝大多数遗尿症的患儿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心理负担又加重遗尿症状,更难治愈。故业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提出:应取得患儿对治疗遗尿的合作,降低恐惧和内疚羞耻感,帮助患儿树立治愈本病的信心;严禁打骂、责备患儿,更不要对外宣扬,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应积极鼓励和谈心沟通;临睡前不进流质饮食,汤药在睡前2小时服用,睡前令患儿排空小便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入睡后注意患儿时常遗尿的时间, 按时预先唤醒, 在其完全清醒后再排尿;加强排尿机能的训练避免过度紧张,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耐心鼓励训练膀胱收缩,自主排尿,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3.3 妙用麻黄
业师在遗尿的治疗中注重麻黄的应用,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盖小水虽利肾,而肾上连于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疗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认为肺在上焦,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肾在下焦,主水液,司二便,为水之下源。肺气盛,宣降正常;肾气足,固摄有权,麻黄,以其性温入肺、膀胱两经,辛温发散、宣肺通阳化气,能加强宣发温煦之功,使肺气宣通,三焦气化正常运行。此增强膀胱气化,改善其制约功能,属“下病上治”之法,也是“以气治水、以肺治肾”法在临床的灵活运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提高患者觉醒度,能收缩尿道括约肌,增加膀胱压力,而治疗遗尿症。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9.
[2]Mammen AA,Ferrer FA.Nocturnal enuresis:medical management[J].Urol Clin North Am,2004,31(3):491-498.
[3]Lyth N,Bosson S.Nocturnal enuresis[J].Clin Evid,2004,11(11):468-477.
[4]崔明辰.小儿遗尿症与心理行为异常相关性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