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特勒反犹政策的原因论析

2010-04-09孙文沛

关键词:希特勒犹太人德国

桂 莉,孙文沛

(1.武汉大学期刊社;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希特勒反犹政策的原因论析

桂 莉1,孙文沛2

(1.武汉大学期刊社;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学术界对希特勒反犹政策的原因众说纷纭。希特勒反犹从根本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是他手中的政治武器。他将犹太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并将欧洲长久以来的反犹主义发展到极端。希特勒的反犹政策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在一战德国战败、经济危机和“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刺激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希特勒;德国;反犹主义

一、对反犹政策原因的研究回顾

对于希特勒反对和排斥犹太人原因的探讨,国内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希特勒为什么要反对犹太人、灭绝犹太人种”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希特勒反对犹太人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渊源(反对犹太人)以及思想、外交、文化(二战中屠杀犹太人、试图消灭犹太人种)等方面考虑。

综合以往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总结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希特勒反犹政策的思想根源是由于其宗教倾向和文化背景。自中世纪开始,犹太人在德国就遭到基督教徒的迫害和驱逐。到近代初期,犹太人从事的商业活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亚利安人认为是犹太人使他们贫穷,进而产生了妒忌的心理。其二,认为“种族优劣论”是希特勒反犹政策的思想基础。19世纪德国思想界的领袖尼采、张伯伦、瓦格纳等人都存在着种族优劣论的思想。他们普遍认为犹太民族是一个腐朽的、没有存在价值的民族。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到希特勒,正如他在《我的奋斗》中所记述的那样,他认为犹太人是破坏人类文化的劣等民族。其三,认为希特勒的反犹政策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需要。其四,认为掠夺犹太人的财富、扫清马克思主义(即希特勒所认为的犹太主义)的影响,加强纳粹德国的战争和经济实力是希特勒反犹政策的经济原因。其五,认为希特勒的反犹政策是服务于其军事扩张的目的。

以往学者对于希特勒反犹原因的论述和分析,我们看到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牵强的因素。希特勒的反犹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混杂了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的因素,将其归因于任何一个单一的原因都是不客观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希特勒只是利用了各种反犹思潮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反犹主义延续千年,仅仅宗教和文化原因不足以使其在纳粹时代发展到最高潮。认为“种族优劣论”是希特勒反犹的思想根源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诸多的史料已经表明,希特勒本人具有部分犹太血统,“种族优劣论”是希特勒为其反犹政治寻找的另一借口。至于将犹太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更是纳粹党故意为之,这也是利用了西方世界自“十月革命”以来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惧,利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幌子为反犹活动正名。想要更深刻的理解希特勒的反犹政策,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德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二、希特勒反犹政策的个人原因

在分析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将犹太人的聚居状态做一简单描述:从犹太人聚居的空间和地域方面来说,犹太种群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犹太人的种族观念是有限的,所以这一个民族常在某一个国家范围之内又自成一国。希特勒认为,犹太商人只知惟利是图,导致了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沦亡,最终使丧失了道德和文化的国家陷入崩溃的状态。且看希特勒如何描述犹太人: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他们自卫本能的强盛,没有较之所谓“天之骄子的民族”(暗指犹太人)更强的。我们试问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像犹太民族一样历二千年而不改变其内在的特性的吗?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所经的大变较之犹太族更甚而且能历万劫而不变故态的吗?犹太人的历史发展已历几千年,直到现在犹太人还以狡黠著称。犹太人本身,绝无什么文化可言,所以他们精神活动的基础,常常是受他族所供给的。他们的智力,在一切的时期中,都是因为和邻近他们的文明相接触而发展起来的。可是,犹太人对于他族,那就没有丝毫的贡献了。因为犹太人现在所有的文化,大都是他民族的东西,而在犹太人的手中败坏了。……他们是异族的寄生虫。

希特勒反犹的首要原因,也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反犹和排犹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政治家的任何行为都有政治意图,无论是明显或是不明显的政治意图。更何况希特勒是一个善于利用民众情绪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讲的杰出政治家。民众的反犹情绪正好为希特勒所利用,作为一种激情的政治武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反对犹太人被希特勒视为一种提升形象、拓展外交的手段。真正的原因在于,犹太人的政党没有掌握政权,而掌握政权的纳粹党与“犹太人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根本的经济利益的对立。那么,利用手中的政权来获取经济利益是任何在朝党的必然走向。希特勒不仅煽动,而且利用了广大民众的反犹情绪。煽动也是为了利用。将罪恶的战争与灭绝犹太人种结合起来,似乎想以灭绝劣等民族这一大旗来掩饰战争的罪恶,从而制造一种假相,似乎他为其政治和军事目的而进行的战争变成了消灭世界公敌的神圣和正义之战。

认为“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以个人的经历和好恶评判一切,是希特勒疯狂摧残和灭绝犹太人的潜在动因”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不可否认,任何一个自然人都有个人意志和个人好恶,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总会是以其远大的政治目标为其行动的纲领,决不会单纯以个人好恶来决定其政治意图或改变其政治方向。政治家的行为方式是抛开个人因素的,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所言:“我的情感虽然时时和我的态度背弛,但是我的理智终不得不有着自己的论断。”后人在探讨希特勒的反犹原因时,不经意中将希特勒反犹这一政治事件与希特勒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似乎很容易得出“希特勒反犹是由于其个人对犹太人的厌恶”的结论。实则不然。况且,希特勒并非是一个天生的反犹主义者。“我本来不赞许反对犹太人的苛论”,“我仍认可犹太教就是一种宗教,因而本着人类互相宽恕的意念,极不想就宗教对他们加以攻击。我因此以为维也纳反对犹太人的报纸所持的论调不合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的惯例”。当希特勒刚刚从德奥两国边境的家乡小镇林茨来到当时的帝国首都维也纳时,本着了解的目的第一次买了几本反犹太的小册子,他认为“这些小册子的论调,竟又使我疑团丛生;因为其中所说的,都是极浅极薄而不合科学的辩论”。我们甚至还可以从希特勒的个人经历中找出他与犹太人的关系密切的例子。在希特勒刚刚从家乡小镇来到维也纳的几年里,他曾与几个犹太人结为密友,甚至要靠卖给犹太人他所画的维也纳风景水彩画为生;二战的初期阶段,1938年,当德国军队进驻奥地利时,希特勒曾下达命令,要求部下马丁·鲍曼护送其犹太裔家庭医生埃内斯特·布洛赫安全地前往瑞士。由于某种尚未可知或是不可言喻的原因,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对这段经历和事件只字未提。由于以后的经历和出于政治目的,希特勒对于犹太人种族产生了发自心底的厌恶和蔑视,这从情感的侧面促进其在政治上与犹太人的对立。因此,反犹后来成为希特勒所利用的一种政治武器,他对犹太人的描述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于犹太人是没有什么条件可讲,决定势不两立。我知道他们就是无信义的无耻的恶棍。”

希特勒对于犹太人的憎恶可以用深恶痛绝来形容:“这一个国家(指犹太种群),以‘宗教’信仰作为标榜,借此而获得亚利安人对于一切宗教信仰的宽待,这实在是一种发明出来的最狡猾的手段,西摩宗教的目的,便是一种保存犹太种族的教义。他们的种族直到现在还是存在,这就足以证明了。”“这是使我十分惊异的,这独得天宠的人民,何以在这里(指宴会厅)的特别多,而在前线者反而特别少。”“当他们和德皇握手亲善的时候,另一只手已经在暗中拿起利刃了!”“因为商业宰制了全国,所以金钱也就变成了万能了,举国上下,每个人都成了拜金主义的奴隶,纪律败坏到了这样的地步。”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威胁”是希特勒驱赶和残杀犹太人的重要政治原因。在希特勒的字典中,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犹太主义。在政治上,希特勒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其信仰和世界观存在根本的对立。且看希特勒如何描述他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消除社会罪恶的斗争上,这显然是带有世界观的重要性的,犹太人于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仅仅是千万人中的一人,他能够用预言家的眼光认识了这腐败世界中的主要的毒物,用了巧妙的方法去提取而制成浓厚的毒液,用以迅速地去毁灭世上一切自由独立的国家。马克思之所以如此,那是为了谋犹太种族的利益而已。工会制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阶级斗争,可是马克思主义硬要叫它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马克思主义首先创设这种经济的武器。而国际主义的犹太人,就来用破坏自由独立国家的经济基础,毁灭这些民族的工商业,而经营他们自己的工商业。他们的目的是要使这些民族去做那不分国界的犹太人所操纵的金融界的奴隶。”“犹太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所用的方法是这样的:他们向工人宣传,假意的做出怜悯工人的不幸的命运,或是愤愤于他们的困苦和贫穷,借此去博得工人们的信赖。”“马克思主义的最后的目的,是在毁灭一切不是犹太民族的国家”,当“犹太人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威胁到德意志帝国的统治时,利用手中的政权来驱逐它、掠夺它就是任何在朝的政党必然要做的事了。“如果日耳曼民族要恢复过去的地位,必须首先来制裁这些祸国的罪魁”,如果德国再衰落的话,虽然英国的政策并没有什么利益,但是对那总揽国际金融的犹太人是有着大利的。这是因为垄断金融的犹太民族,显然是和英国的见解相反,他们不仅希望德国在经济上永远衰落,而且还希望德国在政治上完全成为奴隶。因为这缘故,犹太人便竭力提倡灭亡德国。犹太人的用意,那是十分明显的,就是想要德国赤化——就是摧残德国民族的智力——并竭力借用犹太人所操纵的世界的金融,来摧残德国劳工的势力,作为扩张犹太人征服世界计划的第一步。”无可辩驳,任何一个政党在朝时都会利用政权来驱逐和肃清在野党的影响,这就是政治游戏的规则。

掠夺犹太人的财富来实现其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是希特勒反犹的另一重要原因。犹太人在社会上所占有的巨额财富为希特勒所觊觎,这正好可以为其用于战争的军事目的。利用其手中握有的政治权力来获取经济利益是所有政府的惯用伎俩,也是政治家的惯用手段。

希特勒的反犹有深刻的社会渊源。反犹主义由来已久。欧洲大陆由于宗教的原因,自中世纪开始就具有反犹传统。排斥和驱逐犹太人是欧洲国家自11、12世纪以来的共同行为。基督教徒认为耶稣是由于被他的门徒出卖,被当权的犹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犹太人是基督教徒的敌人。在朝的政党于是利用了占其公民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基督徒的反犹情绪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希特勒则走了极端,将欧洲的反犹主义推向了极致,所以才会上演排犹和屠犹的悲剧。1935年9月15日,德国政府颁布了《纽伦堡法》(TheNuremberg Laws),此法将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法规定:“只有那些拥有日耳曼或雅利安血统的国民才是德国公民”,相当于剥夺了犹太人和部分犹太血统的人的公民权,而丧失公民权就意味着剥夺了法律所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相俾斯麦相类似,希特勒也是一个尚武主义者,也崇尚推行“铁血政策”。他认为,当不同的信仰和世界观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只能用坚决的严酷的武力来决定胜负,而使胜利属于武力所拥护的一方面”。他认为反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失败原因在于没有彻底消灭犹太人,“当德国在政治势力有着进展的时候,商业也就有了起色;反之,如果商人们只知惟利是图,在道德沦亡的时候,那么,国家必定再陷入崩溃,商业因此也跟着衰败了。过去,反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失败,完全是由于这一缘故”。因此,按照希特勒的思维,要拯救德意志帝国,拯救日耳曼民族,必须彻底消灭犹太人。

三、希特勒反犹政策的社会背景

“反犹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长和最深远的仇恨。其它仇恨的严重程度或许在某一历史时刻超越了它,但这些仇恨到头来已不复存在,或正逐渐掉进历史的废物箱。有甚么仇恨能持续23个世纪?为什么经过六百万人的种族灭绝行动后,这种仇恨竟然仍然存在,并且拥有继续发展下去的潜质?”历史学家迈克尔·费兰尼(MichaelFlannery)在他撰写的《犹太人的痛苦》(The Anguish of the Jews)一书中对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反犹主义作出了一个简略又真实的总结。尽管作者认为,绵延不绝的反犹情绪在根源上是一个属于宗教的问题,犹太人的遭遇属于神的审判,但反犹主义在一战后短短20余年间在德国和欧洲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绝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的。希特勒作为德意志种群的一个个体,他的反犹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也是受到当时德国大环境和种族思想熏陶的结果。在理论性的探讨以后,我们也需要从当时德国政治经济方面去找原因。

第二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绝对给希特勒的反犹思想打了一针兴奋剂。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希特勒在一战西线的战斗热情和爱国精神是无可置疑的。由于作战勇敢,希特勒曾被授予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在战争初期,希特勒的反犹思想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他更像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1916年,希特勒因为战伤返回德国修养,他很快发现无论柏林还是慕尼黑到处都弥漫着失败主义的情绪。希特勒相当失望,对于他这样的顽固分子而言,失利只会是暂时的,只要大家同心协力,英勇作战,胜利是迟早的事。对于这种失败的情绪,一般人都会认为是长期战争消耗的结果,但希特勒却与众不同的将原因归结为犹太人。他看到“几乎每个职员都是犹太人”,是犹太人在后方散布失败的传言蛊惑人心。他后来总结说尽管有大炮,我们还是不能取胜,因为德国人民无形的敌人比敌人最威猛的大炮还危险。所谓的“无形的敌人”就是指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11月,正当希特勒在前线苦战时,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德国宣布战败。这对希特勒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大战以来遭受的打击莫此为甚。他对于德国在军事上尚未完全失败的情况下投降万分不解,开战以来德国军队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他再一次将这一切都归罪于犹太人和社会民主派,用阴谋和背叛来解释战争的失败。德国陆军“背后中了暗箭”,这是他常提到的一句话。在一战后的德国,绝非希特勒一个人持有这种观点,典型代表就是当时流行的“匕首理论”①。持这种见解的大多是退伍军人、资本家和中产阶层,他们认为优秀的德意志民族在战场上并未失败,而是由于犹太人和左派分子趁机作乱,“在德国的背后插了一把匕首”。这是在那种集体混乱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极端偏见,德国的皇帝和将军逃过了惩罚,性格木纳、惯于服从的德国人在少数人的煽动下把犹太人当成了替罪羊。在一些人眼里,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更是不分彼此混为一谈,都是罪恶的源头,犹太人作乱只为谋取利益或趁机夺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反犹思想绝非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所专有,它已经成为流传广泛受众众多的一种思潮。所以说,希特勒的反犹思想是有群众基础的。希特勒自己也正是因为在反犹活动中初露头角,支持德国国防军,得到了陆军的赏识,1919年8月当上一名“政治教官”,这才有机会跻身于政治舞台②。

如果说一战中德国的失败掀起了德国人仇恨犹太人的浪潮,那么1922至1923年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则对反犹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20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德国,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和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德国经济已经陷入崩溃。1922年德国货币体系全面崩溃,到1923年马克已经一文不值成为废纸,物价飞涨使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中产阶级在银行的积蓄因货币贬值而荡然无存,“被剥夺了全部财产成为无产者”③,德国社会的主流阶层失去了他们的一切。德国人民因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痛苦不堪,但他们愤怒的发现在这种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却有少数人趁乱大发横财。这些犹太人掌握着大量地产、工厂和矿山等固定资产,由于货币贬值而身家暴增。他们此前取得了大量银行贷款和信用良好的货币债券(如英镑、美元),得益于此次货币贬值他们轻松还清了所有贷款,并从债券中获利不菲。这些投机者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德国的老人、退休者、工人和职员却忍饥挨饿不名一文。愤怒的德国大众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犹太人,将这些投机者看作犹太人的代表。很多德国人相信,他们一切的不幸都是由犹太人把持的国际金融财团策划的,这些犹太金融寡头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了德国人的财富。虽然确实有一些犹太资本家和商人在经济危机期间大肆投机,但将经济恶化的原因都归结到犹太人头上却是极端偏执的表现,这也是某些激进民族主义者故意煽动的结果。由于犹太人富于智慧且善于经商,犹太富商在欧洲比比皆是,这种对犹太富人的仇恨在经济危机时便表现得愈加明显,不仅是在1922-1923年这次经济危机,其后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危机期间,“国际犹太人集团”破坏金融秩序大肆谋利的传言再度甚嚣尘上,只要经济领域出现问题,很多德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犹太人搞鬼。不仅是德国人有这种目光短浅而又固执的偏见,在同时代的美国、英国和法国也存在这种思想,只不过其结果没有德国严重。由此可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的反犹太浪潮是全球性的,并非德国所独有。德国的反犹活动之所以在后来登峰造极,则是反犹思想在法西斯政党的策划和煽动下进一步升级的结果。希特勒个人的反犹思想在这一阶段已经发展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利用人民中存在的这股反犹思潮为其合法夺取政权服务的契机。无可否认,在纳粹党上台之前,无论纳粹党的纲领还是希特勒的公开演讲中,反犹主义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获得了大多数德国人的认同。当希特勒的政治阴谋、激愤而又愚昧的德国民众、严重的经济危机三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犹太民族悲惨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以上阐述了犹太人在德国政治经济领域遭致的嫉恨,在同时期的德国文化领域,犹太人也同样让德国人感到恐惧,也即所谓的“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Kultur bols chewismus)。魏玛共和国时代德国文化界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犹太人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20年,画家马克思·李卜曼(MaxLie bermann)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长,指挥家奥托·伦佩勒(Otto Klemperer)和布鲁诺·瓦尔特(BrunoWalter)、小提琴巨匠雅沙·海菲兹(JaschaHeifetz)和霍洛维茨(Horowitz)都为德国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当时德国几乎所有优秀的电影和戏剧都出自犹太人之手。在出版业和传媒业,犹太人影响也十分巨大。当时有人评论道:“在戏剧、音乐、艺术和图书评论领域犹太人占了很大的百分比,犹太人经营着重要的画廊和其他文化中心,他们决定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名望。他们招致了同左派分子一样的结果:激起嫉妒、沮丧和愤怒。”④毫无疑问,犹太人为德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成就没能得到鲜花和掌声,反而招来了德国人的恐惧和仇恨。德国人沉迷于他们的传统文化,犹太人被看作德国文化生活的入侵者和侵蚀者,犹太人是要用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来同化德国。这种病态的心理使希特勒在德国文化界也找到了反犹主义的支持者,德国的知识分子高叫着要把犹太人从德国文化界清除出去。在普通德国人心目中,既然犹太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已经劣迹斑斑,那么犹太人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绩也是别有用心,全然不顾犹太人的成就也属于德国的荣誉这一事实。长久以来在西方宗教和文化中对犹太人的妖魔化在这一阶段被无限放大了,在仇恨、歧视、排斥直至迫害犹太人的问题上,德国民众和纳粹党一样都逃脱不掉罪责。他们为希特勒的反犹宣传所蛊惑,又反过来支持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行动。希特勒只是利用了德国民众的愚昧和狂躁,在德国社会整体性反犹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加极端和残忍的种族理论,并将个人意志强行付诸实践,最终导致了对犹太人的血腥大屠杀。

希特勒将反犹主义推向了极端,最终在二战中上演了从肉体上消灭屠杀犹太人的世界性悲剧。后世在探讨这一悲剧形成的原因时,最终的目的是杜绝悲剧产生的因素,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愿能为世人敲响警钟。

注释

①Bun deszentr alefür polisische Bildung,In formati onenzur ploitischen Bildung:Der Nationals ozialismus,Bonn,1991.

②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 110页。

③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第 594页。

④Helmut M.Muller.2003,Schlagli chterder deutschen Geschichte,Bonn.

2009-07-11

责任编辑 梅莉

猜你喜欢

希特勒犹太人德国
德国豹2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自尊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英国曾计划劫持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