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韧不拔
——客家精神之重要体现

2010-04-09

关键词:客家人中原精神

刘 清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坚韧不拔
——客家精神之重要体现

刘 清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客家为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迁徙颠沛,没有被覆灭和摧毁,凭着一股坚韧不拔、刚毅勤奋、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蛰伏中奋起,创造着奇迹,维系着世代相传的熊熊薪火,使古老的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延续发展,这种精神也涵盖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坚韧不拔;客家;精神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①客家即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一支十分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没有按地域命名,也没有按民族称呼,而是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名字“客家”,其以一个“客”字就足以证明移民、流亡者的身份,客家最初自两晋之际“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明清又迁移漂泊,“四海为家就是家”,经历了许许多多王朝兴衰和狂风暴雨。“也许,正是这个称谓,注定了他们上千年间的流离失所、浪迹天涯。”②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迁徙、移民、流浪的部族、民族无计其数,然而客家人则创造了一个坚韧力、创造力和开拓者的神话。

客家人历史上屡次避难迁徙。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摇篮,中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战争、灾荒及瘟疫,多次造成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向外迁移。如果说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徙的规模范围还较为有限的话,那么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可以说是揭开了客家先民南迁的序幕,“它从一开始,便是一部血泪史、流亡史”③。中原民众第一次大迁移即是“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为躲避战乱而起。当时司马氏集团结束三国鼎立而统一,全中国曾经有一个短暂的和平安定局面,但该局面不久因司马氏家族内部矛盾的“八王之乱”而打破,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也乘机崛起,匈奴贵族刘渊父子于公元316年(永嘉五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此时长安、洛阳沦陷,顷刻间成人间地狱,中原民众包括不少士族大姓只好南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东”④,即“衣冠南渡”。中国汉族大批渡江南下,前后持续了170多年,据官方文献记载南渡者约90万人左右。也就是从这时起,客家先民开始了艰难的千年迁徙,万里长旅。在大规模的南迁浪潮中,人们的情形十分悲怆,据《晋书》记载:“流移四野,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略。”“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厚,白骨横野。”在这场以汉族为主体的大迁徙中,人们被迫放弃家园,举室南迁,颠沛流离,巨大的战乱和巨大的灾荒,使人们一批批地趟过淮河,越过长江,到达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太湖流域,更远的来到赣闽交界之地,为的是摆脱被剿杀、被消灭的命运。如果没有一种坚毅、刚强的求生意识,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后来安史之乱和唐末战乱、两宋灭亡外族入侵、明清交替满清南下、晚清械斗剿杀等又造成的几次大迁徙,中原南迁之人群最终形成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

客家人新居地区的开辟开发。“处处为客处处家”。从中原腹地一步一步往南迁移的客家人,他们从北方平原来到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南方山区,在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粤闽赣三角地带几乎全是山岭连绵之地,武夷山、罗浮山、罗霄山、莲花山连接起来构成了南岭山脉,几乎就是华南的一道屏障。故民间有此谚“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迁台的客家人也基本在丘陵、山地落脚。为了生存,客家人在那偏僻、荒芜的山野中去创业,伐木垦荒、耕种稼穑、打制茶油、采集樟脑,战胜水土气候的不适,忍受蛇虫瘴气的侵扰,使南方包括台岛在内的不毛之地得到开发,如台湾淡水,在康熙帝设台湾府时还是荆天棘地,客家人胡焯献带人在此屯垦,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垦了上千甲(1甲约合14市亩)可耕之地,成为台湾地区农业发达的地区。“有人说,客家人在台湾发展历程中,承担了最健康的工作,是台湾建设的栋梁”⑤。明清时期,居住在广东、福建的客家人,渡海出洋到达今天的东南亚地区,在侨居之地,他们同样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开荒开矿、种胶采胶、修路架桥,泰国南部的铁路是客家人谢枢泗带着宗族乡党修建的,说客家是开发南洋的功臣是一点不过分的。

正因为这种面临危情险境的大迁徙、大开发的磨难,使客家人养成了坚韧卓绝、刻苦勤劳的精神,他们奋力拼搏、创业发展,永远写着“成功”两个大字,在客家人那里找不到“失败”之说。尽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人经历不少的困苦、艰辛,甚至陷于绝境,还有屈辱和孤立,但其钢铁般的坚强,百折不饶的坚韧,使他们生生不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在海内外广受赞誉、崇敬。

客家人讲正义、勇于反对压迫。客家人来源于中原汉民族,具有北方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即刚强弘毅、勇敢豁达、坚韧顽强,他们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影响和选择下的适应者。客家先民是中原华胄,他们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受到儒学文化熏陶,崇尚忠诚正义,反对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由于迁徙、流离,失去家乡故土,受到欺凌歧视,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客家人蒙受失败的耻辱,那种忧患意识、危机感,不仅仅是来自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来自于自身的经历。在邪恶、黑暗面前,客家人的坚韧不拔演化为一腔正气,体现出不屈不饶,以天下为己任、慷慨悲歌、追求自由的气魄。清朝“文字狱”的文化专制,造成中国大地“万马齐喑”之沉闷局面,惟独客家山歌敢直接嘲讽“乾隆登基古怪多,官府出来禁山歌,哪个山歌禁得绝,你个皇帝台难做”。有位学者认为客家人与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是敌对的关系。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般被认为是客家人的革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共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等创建的中央根据地位于赣南、闽西,这里基本上是客家人居住的范围,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8万人,其中就有5万人是客家子弟。人民军队的名将如朱德、叶剑英、叶挺、刘亚楼、王首道、萧华、杨成武、杨勇、李贞等都是客家儿女。同为客家后代的胡耀邦、宋庆龄、宋任穷等成为国家领导人。在此,坚韧不拔也成为一种革命进取精神。

客家人以民族大义为先,勇于反抗外来侵略。客家人的汉民族(华夏)意识十分鲜明,自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特别是客家人由于饱受战乱、压迫、歧视之苦,对家园的安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有着强烈的渴望。日本学者认为“客家人是最坚强和最富有民族意识而不易统治的民族”。的确,客家人的汉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是十分浓厚的。靖康之乱,八千客家子弟奋力勤王,“元兵南下,文天祥在客家地区组织顽强的抵抗,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中原一带”⑥。清军入关,整个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的拼死抵抗不计其数。近现代史上的反抗外来压迫,客家儿女同样捧出自己一颗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老将冯子材大败法军于镇南关,甲午海战中有英勇抗击日寇的客家将领丁日昌、邓世昌。抗日战争中勇抗日军的爱国将士蔡廷锴、谢晋元均为客家人。当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之时,台湾客家人以爱国爱家乡深明大义的文化意识,与日本殖民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饶的斗争,在最初的反割台斗争中,客家人士唐景崧、刘永福、丘逢甲、徐骧等率其部属以鲜血保卫着家园,以至“每一次战斗都打得日军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使日军闻风丧胆,每迈出一步都付出沉重的代价”⑦。在50年的日据时代,客家人和台湾其他群族同胞多次组建抗日民团、义军袭击着日本殖民统治者,表现出他们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驱逐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老文明传言的影响和长期艰苦环境的打磨,是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之民族节操,他们义薄云天,凛然自傲,不畏强暴,并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在近现代史上客家人是御敌保家卫国的一支中坚力量。

客家人的坚韧不拔系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风貌。人类文明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天灾人祸中许多古老的民族与文明都灰飞湮灭了,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三个已经覆灭了,古希腊、古罗马和玛雅文明也万劫不复,惟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几度面临死亡之门,竟然能够凤凰涅槃,重新站起来。曾经的磨难、危情没有击垮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一直激励着华夏儿女,多难兴邦,愈挫愈奋,愈挫愈强,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写照。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汉民族的一个支系的客家人,其文化精神来自中原、河洛,在汀江、梅岭、赣江、东江、武夷,客家山歌表明“客家来自黄河边,水有源来树有根”。客家文化的根是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其源远流长,但它又吸收了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有人形容客家文化精神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她长在阳光充沛的南国红土地上,她那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古老的黄土层之中。所以说,客家人的坚忍不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传承。

客家人的坚韧不拔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客家人有着执着的寻根意识,注重传统,但不因循守旧而勇于开拓创新。因为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必须寻求到生路、活路,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才能使其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不得不对原来的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进行一些调整、修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新的风俗习惯。如客家民居既沿用中原模式,又有自己的特色,从宗法观念出发,讲究聚族而居和风水,特别体现敬老尊贤,长幼有序,但在山地多筑土楼(或圆或方),在丘陵盆地多建围龙屋,这些是根据地形、气候、治安的不同而来。“他们来自中原,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却又得适应新地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⑧。再如中原传统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在外抛头露面极少,而客家女子则在旧时代就获得一定限度的自由解放,她们没有束胸缠脚的陋习,太平天国的娘子军被当时内地人惊呼“大脚蛮婆”。在客家山乡,由于男子出外打拼谋生,家里家外的劳作全由女子承担,甚至像犁田、打铁、伐薪、采樵等繁重的体力活,辛苦的劳作和掌家理财的重担,培养着客家女子的刚毅仁慈、俭朴聪颖、任劳任怨、勇于牺牲。正是客家女子的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坚韧性格,与内地女子的弱不禁风成鲜明对照,形成有别于传统汉族女子的精神特质。在南洋地区还有这样的传言“客人开埠,广人旺埠,潮人占埠”。客家人的历史既是一部迁徙史,也是一部开拓史,客家人身上勇于落地生根的生命力,也有迁徙族群的独立性和包容性,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都依靠着生生不息百折不饶的坚韧性与进取创新的开拓性,顽强地开拓事业,建设新家园。在他们心目中,耕读传家不可丢,工商皆本也崇高,没有望洋兴叹,苦海无边的概念。他们垦殖拼搏,甚至漂洋过海创业。近代以来,客家人在海内外从商者、从教者、从文者、从政者相当多,在科技领域、体育战线上大放异彩者也不少,如前面所言的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的5位学部委员全部是来自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梅州号称“足球之乡”,为国家输送大量足球人才;企业界的佼佼者如曾宪梓、田家炳、刘宇新、叶华能等等,甚至外国一些政要也具有客家血统,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夫人、泰国前总理他信等。

客家精神的生命力来自其坚毅顽强,始终不忘根本,但又用兼容并包之宽广胸怀努力适应新环境,发展创新之上。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客家恐怕难以冲过“死亡之门”,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假如仅只有坚忍不拔,而没有开拓创新的话,客家也许就这么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而不会在近代出现“名人爆炸”的奇迹,正是坚毅、聪慧的融合,在客家身上既有坚韧不拔,又有开拓创新,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客家及其精神风貌在中国,在世界展示出无数奇观。

坚忍不拔体现着客家精神的主要方面,它具体体现在客家人勤劳刻苦、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至上。这种精神来自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沉淀熏陶,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练捶打,来自偏僻山野的煎熬苦干,来自代代承袭的言传身教。客家精神是一种坚韧的、革命的、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一点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公认、赞许。客家精神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渊源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中又不断地革故鼎新,不断地发展进步。这个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并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故有人说,所谓客家精神,其实就是中华精神的演绎。

注释

①任崇武:《中原移民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92页。

②③⑥谭元亨:《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谜》,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页,第19页,第2页。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第3册第110页。

⑤曾纯主编:《闲话台湾》,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年,第46页。

⑦华夏经纬网,反抗日据的台湾客家人。

⑧谭元亨:《客家与华夏文化》,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责任编辑 东园

2010-06-01

猜你喜欢

客家人中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沁园春·赞中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拿出精神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