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激励功能分析

2010-04-08姚轶懿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家庭

姚轶懿

(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31)

基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激励功能分析

姚轶懿

(华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31)

文章阐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激励功能的现状,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能力激励、成就激励、环境激励五个激励功能发挥的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激励主体、客体、环节及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在原则、方法、内容三方面对充分发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激励功能提出了优化方案。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激励功能

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激励功能分析

(一)物质激励

2007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国家、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设立高额国家奖学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极大地缓解了他们求学难的问题。同时高校也专门针对这一群体学生相应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或助学金等。以“奖、贷、助、减、补、勤”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仍然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开展的基础,是以经济资助为主要内容及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方式的资助体系。

(二)精神激励

2007年5 月,笔者所在学校正式成立自强社,深入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激励的具体方式。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自强社的干部和社员都表示,在社团里面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获得了友谊;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看到在社团中的社员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也明白了其实还有很多同学一如自己目前的处境甚至更困难,感受到了尊重和关怀;在社团里,他们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变得更勇敢、更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在这个群体里,他们互相激励,尝试不同的职位、开展各种活动,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能力以胜任工作,并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和取得成果的时候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很多同学原本自卑的心态渐渐得到了扭转,与周围同学老师的隔膜开始淡化,人际交往范围也渐渐扩大了。

(三)成就激励

目前,高校开始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成就激励,如协助在校大学生确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学业规划讲座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的安排便可略见一斑,然而,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设置的这种辅导就稍显单薄,主要还是依赖辅导员通过个别谈话来进行,受限因素较多,效果也不易体现。另一方面,众多的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锻炼和实践的平台,通过在各类学生会、团委、社团等组织中获得一定的职位,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良好途径。然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并不容易,而常常会因为应聘失败徒添伤感,丧失自信。而在调查中得知,只有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组织,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他们在组织中的席位,使其能够有机会通过组织的授权、晋升来获得成就感。

(四)能力激励

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是建立资助体系的出发点。帮困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提供一个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但是,单向的经济援助,并不是帮助学生成才的最佳途径。理想的资助体系,应该是建立起完善的成才系统,授之以渔。暂时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是标,授予学生独立自主的生存技能是本。在高校中的现实情况是,学习激励如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指导不足,培训激励如可迁移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专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如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没有形成专门的系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这样系列的能力提升、培养的课程。也有高校在这方面有进行探索,但是也处在摸索阶段。如果能够在能力培养上设置一定的课程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研读,对他们而言才是真正的本质帮助。

(五)环境激励

校风、学校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需要,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校风作为一种精神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优良的校风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良好的校风对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投资主体变化的趋势给高校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高校不得不以提高学校形象来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如果大学形象缺乏深刻规划,缺乏有目的的宣传,那么学校形象就会模糊,就会减弱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需要,无法有效的激励学生。[1]从高校在通过环境激励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来说,还有很多方式方法可以进行尝试和探讨。

二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激励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主体

激励主体是指按照一定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施激励的个人或群体。激励主体是激励过程的实施者和控制者,在激励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离开激励主体的活动,激励过程就不可能存在。在高校中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学生工作者特别是由辅导员直接负责的,他们就成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激励的主体。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很多高校都无法按照规定比例配备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带几个班甚至几个年级,人数多则达到五六百,要把所带的学生名字记全并能对得上号都不容易,更何况要把握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微妙变化,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激励,实属难上加难。同时,高校里的各职能部门需要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来安排和布置,宿舍安排、教务排课、学生考勤、评优助困等等。在事务纷杂的情况下,辅导员基本陷于事务性工作的泥淖中,要抽身出来专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工作。

(二)激励客体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无疑是高等院校中的弱势群体,无论是在家庭经济背景、人际关系网络方面,还是在个人能力的拥有及知识信息的掌握方面,都远不及其他学生人群。他们存在以下方面的实际困难。

据调查表明,部分学生表示介意别人知道其家庭经济情况,表示其不能坦然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有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和热情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学困生”,因家庭贫困而交不上学费,有些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心理有这样的包袱,再加上学习成绩差,常常具有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现自己在大学校园中失去了原来的中心地位。经济上的贫困、能力上的缺陷使他们容易受伤,丧失了自信心。[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是来自经济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与其他生活富裕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上有差别,当他们看到别的同学衣食无忧时,一是会产生羡慕,二是会自卑难过。这样一来他们就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特别是不愿意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往),即是在交往中也会孤僻寡言,有时甚至是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或冒出一些古怪的想法,从而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激励环节

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没有认真设计,无法充分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激励,甚至会起到方面的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主要是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来了解学生的贫困程度,然而这种证明的开具存在很多监管不利的情况,无法保证其真实性。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消费情况来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但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理,通常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困难,甚至打肿脸充胖子,也增加了认定工作的难度。

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模块的评选过程中的激励作用被忽略,通常只注重评选的结果,没有充分利用这些项目评选的过程和结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激励,甚至有时因为评选过程的不公平或操作不当导致出现与初衷相反的情况。在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模块的评选结果公布后,通常就以发放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为结束,忽视通过评选结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激励。

(四)激励方法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而言,物质激励只能够解决其暂时的经济困难,其他激励方式则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中学阶段以优异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的信赖、同学的羡慕,满足了他们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渴望理解和信任,追求平等和公平的心理,这种精神上的激励是他们成功考入大学的重要动力。但高校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一些措施来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形成了“奖、贷、助、减免、补、勤”等一系列助困措施,这些措施大多是物质激励,对于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有较大帮助,然而对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的解决效果甚微,对于敏感的那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还可能加重其心理负担,滋生新的忧虑。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主体通常为了保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一般来说都是都侧重采用个体激励的方式,与之个别谈话,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需协助的方面。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激励主体存在各种缺失,通过个体激励的方式一般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而由于对群体激励方式的不重视,没有看到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的互助作用,发挥对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较少采用群体激励的方式。

三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激励功能

(一)应遵循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的公平意识和维权意识非常强烈,激励是否公平对他们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2.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要准确有效地在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中发挥其激励功能,关键是要把握好“度”。3.针对性原则。激励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任务、不同对象、不同时机、不同需要“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方法。4.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指的在充分发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激励功能时,要把握最佳时机尽快进行,以便保证激励尽快收到好的成效。激励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及时进行,才能事半功倍。

(二)应采用的方法

1.物质激励与其他激励相结合。在现有情况下,物质激励仍然作为高校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最主要方法。根据笔者近年在学生资助工作领域的调查和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不单只是“经济困难”,他们最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帮助依次是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技能培训、经济资助、心理指导及就业指导。2.个人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鉴于个体激励的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为他们提供了良好平台。3.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现实情况下,激励主体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激励时,侧重通过使用较单纯地使用物质激励,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压力,是一种短期激励行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最宝贵的应该是学会一些方法和技能,我们应该设计更多长期激励的方式给予他们帮助。4.自我激励与环境激励相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需要面对经济、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综合压力。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贫困乡镇地区,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使得他们很早就得担起家庭的重担,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来改变命运。他们基本上都能通过自我激励对自己进行要求和约束,因为他们所肩负的成功期望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如果激励主体能够较好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有选择性地设计一些环境激励的环节。

(三)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改善物质激励。设置层次合理的奖学金,对单项奖的评选条件的确定,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广泛调研,这样才不会使好的奖项成为摆设。加大国家助学贷款的力度,使得需要贷款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贷款,解决在校的学费问题,帮助学校缓解欠费压力。同时要做好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后续管理等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顺利进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无偿资助最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因此,高校在操作此类无偿资助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对资助的对象、内容、获助后需要承担的义务都进行规定。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中一项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模块。本人认为,大学二年级开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尽量通过获得奖学金、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自力更生”,解决在校的学习、生活费用。高校应该充分的开发校内外市场,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形成真正的“造血式帮扶”。

(2)增进精神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经济与物资的支援帮助,但是,物质上的帮助只是帮助他们解决目前的困境,要真正走出家庭贫寒造成的阴影,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是内向的,比一般的同学有强烈的自尊心也更敏感。因此,增加精神激励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教育激励,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安排与该群体学生进行交谈,发现其症结所在,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视困难,面对自己。通过心理疏导及人格的模式,能够他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其次是荣誉激励,如上文所述,设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奖学金后,需要授予其荣誉称号,如“自强自立奖”等。并通过各种渠道对获奖学生进行宣传,如通过海报、广播、校园网等途径公布他们的获奖信息,让获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到自豪,增强自信。再次是榜样激励,通过校内“自强之星”、“励志奖学金”、“自强奖学金”等活动的评选,选拔出校园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自强典范,并由他们组成宣讲团,在本学院内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宣讲,讲述自己的自强之路,在总结中不断进步,也树立了先进的榜样,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推广成就激励。对于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在大学里面经常有挫折感,而得不到成就感。因此,我们应该着重推广成就激励,让广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成就感,激发自我的内动力,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首先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针对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需要,结合高校培养目标,设置明确的、具体的、针对性强的相应激励目标,尽量使他们在自我价值的追求中不断实现自我满足,增强自信心,并通过这一激励方法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正确主体意识,调动他们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充分得到“自我开放”、“自我塑造”的锻炼,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1]其次是组织激励。组织中的授权与晋升在学生成长激励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适当的放宽管理与监督并适当的授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让他们参与管理也是很好的激励措施。[3]在大学里,大学生们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一般都会想到加入高校的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通过锻炼以实现自身价值。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通常会在重要学生岗位的竞聘过程中因缺乏竞争力而败下阵来,从而对自己失去自信。

(4)倡导能力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生活困难外,在各方面能力方面都比较欠缺,所以高校要做好他们的“能力激励”工作,帮助他们综合提升能力。首先是学习激励。通过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自学能力等方面加以提升,此外,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缺乏向上的动力与较高的成就动机,学习动力不足,要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另外,还要帮助他们协调处理好兼职和学习之间的平衡关系,提高学习质量。其次是培训激励。通过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人员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可迁移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如管理、销售能力等,自我管理能力如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能力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开展,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把培训资源倾斜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能够帮助他们成才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5)完善环境激励。通过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反映出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透射着校园精神,它在很大方面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4]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强调学生间的共同利益,帮助他们建立团结、融洽的班集体,形成环境优雅、文化丰富、风气良好的寝室风貌。学校也应该在校内认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这是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型资助体系重要前提。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教育和激励。因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型资助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充分发挥这三方面激励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家庭是激励的根基,学校是激励的主战场,社会是激励的归宿。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励的作用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如果能够将学生在校获奖、学习优异的情况及其他的突出表现及时通过信件、邮件的方式寄发给学生家长,让他们共同感受孩子的进步。

[1]邹苏.高校大学生激励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2]伍屏芝.贫困大学生激励偏差溯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41-42.

[3]梁江.激励管理体系问题研究——以农林院校贫困生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4]邓敏超.高校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48

A

1673-2219(2010)08-0214-03

2010-04-01

姚轶懿(1981-),女,广东封开人,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工作管理与理论。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