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初探

2010-04-08袁永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政治课新课程政治

袁永锋

(梅林中学,广东 深圳 518049)

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初探

袁永锋

(梅林中学,广东 深圳 518049)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政治课教堂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面对更加富有新意的课程,拥有更多更广知识面的学生,如何更好地提高政治课的效率与育人效果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而要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必须要让老师也在自己的思想观价值观上有个适当的转变和认识。

新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条件 理念 实践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创造地解决问题,你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的联系,你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因此,对于创新的时代需求、所需要的主要理念、如何进行课堂改革教学以适应创新的要求应该要好好的研究,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加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好的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

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是新理念、新科技层出不穷的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新的时代下更强调面对多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要求,必须以创新教育作保障。因此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又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作为创新教育一个分支的政治创新教育,必须打好其基础学科的创新教育,这就是政治创新教育,从政治学科知识、实际生活政治能力、政治技巧等方面创新。这就需要把政治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把学生放在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情景教学环境中,激发他们思想火花,使他们生成跌宕起伏的思维悬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人的心理需求层次的渴望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

当人的某种创新受到压抑时,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忧郁、强迫症状的产生。可以说,目前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趋势,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创新能力和需要受到压抑不无关系。因此,关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需求层次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作为政治教育创新正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学生的在学习中独立成长、掌握能力为本,让学生自己能认识到学习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创新,更高的提高学习效率,更快的达到学习目的,更好的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课程教育改革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人的三观的形成,受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更是后天社会教育的结果。因此,离开教育创新,观念的更新必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必须要坚决贯彻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学生生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能真正增长自己的思考能力与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理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调整与革新都源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再认识、再思考,从而达到“水净鱼清”、“心明眼亮”的目的,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形势,具有导向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笔者以为,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教育,教者首先必须确立四大观念:

(一)基础性观念

在教学教育课程中要重视打好学生的品德素质基础、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思想政治学科本身承担着德育工作的职责,老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考试所需知识,更应该为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如何做人提供明确的价值观辅导,让学生立身处世,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后续发展答好做人的基础。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恪守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手段的选择和方法的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善于创造、团结合作的综合素质能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引导,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与习惯。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教育是纯民主的教育。”这里没有专制,没有压抑,没有等级。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畅所欲言;教师应欢迎学生提出与自己或书本不同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陈旧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新方法。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三)实践性原则

当前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注入式”、“标准化、“程式化”的状况:课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后,学生漫渡题海,攀爬考山,什么“答题口诀”、“要点速记”、“训练套路”,早就让学生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社会,而且也抑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的积极参与。例如可以通过增设有关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分析评价社会现实的方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全面的、客观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发。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和劳动态度,并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四)发展性原则

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发挥其良性的激励作用,作为鼓励学生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老师要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为立足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突破口,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为归宿,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三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途径

(一)坚持时政评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下,要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必须走出课堂,延伸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从课内走到课外,才会使思想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我在每讲一节新课前,都要求学习进行预习,然后寻找一个与该课知识点相衔接的社会热点新闻,要求学生事先精心准备,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提问,共同学习评论,而且要附有点评,最后要与所学知识挂钩导入。

将社会热点与所学知识联系,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社会的事,不仅拓宽了视野,而且培养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想觉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思想方法。这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多举行对辩,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真理不辩不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都需要借力于“辩点”的操作。政治教材中表述往往过于专注定义方式或过多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方式,不大关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和思维特点,给学生预留的思维空间太小,这其实是教程过于强调权威性的弊端表现。而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跟过去相比,大大增加,信息接受容量急剧增加,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交织,所以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进行辩论。但对于课程来说,并非所有的辩点都是有意义的,因此,必须要优化辩点的选择与讲究设计。例如,在学习货币的知识中,设计“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的辩点使学生懂得将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又如,通过辩论“‘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有经典文化的基础,又要与时俱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的基本道理,等等。

(三)设置多种作业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相对于知识性书面性作业来说,行为性作业更能体现指导性、实践性,更能联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准确地讲,更能适应思想政治课功能教学和目标要求。例如,学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后,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同学们在榜样的学习中去感受崇高的人格魅力,课后,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对其中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树立他们的价值观比老师讲的还要深刻,对日后人生的发展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又比如说在讲文化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时,让学生自己去考察文化市场,对这些现象去进行辨析,也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与路线。

实践证明,让学生多去实践,能更好地贯彻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原则,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能促进学生知、情、行的转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总之,教育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必须因人而教,去诱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不“一棍子打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探索和勇于实验,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新时代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汪荣有,周利生.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钱循怡.让学生在课改实践中学会创新[J/OL].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Z].2004.

[4]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Z].2007.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21

A

1673-2219(2010)08-0140-02

2010-03-15

袁永锋(1777-),男,广东茂名人,梅林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课新课程政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