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思考
2010-04-08黄昕姚婕
黄 昕 姚 婕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文化多元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思考
黄 昕 姚 婕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的顺利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多元背景下,要科学构建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就必须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传统文化网站,组建传统文化社团,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努力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
多元文化;传统文化;大学生;教学体系
进入21世纪后,各种文化在高校不断涌现,形成了多元文化在校园中共存共融与冲突激荡的局面。文化多元,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文化多元满足了大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开阔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又使大学生在进行文化选择时良莠难辨,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状态,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转变,严重影响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高校是要在新世纪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新趋势的引领者,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是教学手段。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1 建立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1.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方面,除大学语文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作为任选课开设的,因而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材编写与选择、师资配备和学生的选课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保障,致使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难以收到应有效果。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新课程,增加学时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是增设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概论性必修课,将汉语类(如《大学语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国史类(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等)、原著类(如《论语》、《史记》、《左传》等)、综合类(如《中国文化课程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论坛》、《中西文化比较》)等科目作为必修课予以开设,并赋予传统文化课程适当的课时量;二是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点选择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开设民族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如《<论语>与中国社会》、《儒释道与三维人生》、《秦汉法律与社会》、《周易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艺术》、《中国戏剧史》、《中国书法艺术》、《古代建筑艺术》,等等;三是多层面、多形式地举办民族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如北京大学开设的人文讲坛、湖南大学开设的书院讲坛、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周末文化讲座,等等。通过以上三个层面,使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
1.2 组织编写传统文化教材
目前,高校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缺少高质量的教材,一些高校开出的选修课大多都只是教师的讲义,没有形成规范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因此,必须组织国内一些国学专家、学者,编写传统文化课程所需的教材。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将那些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知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选入教材,还要注意内容的实用性,使所选内容与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要注意所选内容的可读性,使篇幅和内容短小精悍。在教材编写上,还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编制形式,除在总体上坚持传统文化学科教材的编制以“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结合、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结合、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等三项原则外,还要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区别。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上加大了支持力度,出版了一些高质量的教材,例如西北大学组织编写了《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经典读本》,其中包含中华人文始祖、多元一统的民族文化、儒学源流、孝道文化、礼乐教化等章节,湖南大学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岳麓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编写了《中国文化课程导读》,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3 挖掘其他课程的传统文化因子
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开设传统文化专门课程外,还应该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改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的倾向,加强学科融合,弥合学科鸿沟,强化专业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渗透,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结合实际挖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专业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全方位渗透,增加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促使大学生追求自我完善,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必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同时入手。从纵向上,应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逐级内化到专业课程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当中。从横向上,应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分别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方式纳入到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例如医学专业课程,就可以向学生介绍《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孙思邈、张仲景、华佗等内容,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与贡献有清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又如土木工程课程,我们可以向学生讲授长城、故宫、赵州桥、圆明园等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岳阳楼、黄鹤楼等建筑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等等。再如讲授安全工程时,可以将《天工开物》、《周易》中有关安全观念、安全生产的内容向学生进行介绍,等等。
2 探索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2.1 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学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我们要根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来选择教学方式,因此,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诵读、现场对联、
现场作诗、讨论会等教学形式,也可以通过表演太极拳、京剧、书法、绘画、相声等来传播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随机设问。例如,美国2003年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在课堂上就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孙子兵法》中的谋略对这场战争进行分析和讨论: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美国能否在这场战争中最终获利?又例如,以中、美、印等不同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什么异同?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2 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传播课程内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尽量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动画、表格等展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例如,讲到甘肃敦煌石窟的壁画,可以把壁画的图片用PPT进行播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讲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时,可以播放电影片段,增强学生对名著的感性认识。
2.3 建立传统文化教学网站
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互联网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数字、动画、图像,为学生之间交流体会、表达情感、陈述观点提供了诸多技术手段。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和教育功能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网页,使学生通过专题网页广泛了解和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就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开展讨论、交流。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在积极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教学网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网络上多元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处理、分辨、选择和综合利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鉴别力,帮助学生在网络中捍卫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开辟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3.1 营造凸显传统文化的育人环境
要加强高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建造紧密结合,并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大力打造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要以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墙报、展板、各种刊物等校园传媒为平台,积极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形成。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校园里面建立一些楼台亭阁、花草树木、雕塑圣像等以精雕细刻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学校“艺术景点”,在图书馆、阅读栏、走廊墙壁等地尽可能镶嵌上中国传统格言警句和书法、绘画等作品,以最大限度地凸显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学校“人文景观”,等等。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的延伸。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文化活动这个载体。学校可以结合各种传统节日、节气、纪念日开展蕴涵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例如在“元宵节”时举办灯谜会,在“清明节”时举办放飞风筝比赛等;可以组织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围绕传统文化开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各类征文竞赛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自己选编并背诵一些传统名言警句,以警示自己、教育他人等;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电影观赏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理解。
3.3 建设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要依托地方人文底蕴,整合和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游学,让学生从愉悦中自然浸润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感。例如湖南大学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所作为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两个基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馆藏和先进的陈列手段,同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现场教学。两个基地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受到了生动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教育,学生反映普遍较好。
3.4 组建传承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
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活动,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组建各种传统文化类的学生社团组织,如诗社、文学社、书法协会、京剧协会、戏曲协会、楹联协会、太极拳协会、武术协会、民族乐器协会、舞龙舞狮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让学生自己组织、自我参与,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甄别力,并同时起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的作用。学校要选派民族文化素养高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并利用这些活动,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化和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
[1]周亚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2]黄昕.多元文化冲突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3).
[3]黄昕,周晓阳.多元文化冲突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高升举.高校应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1).
[6]丛玉华.《道德经》入华中科大教堂[N].中国青年报,2004-05-12.
(责任编校:何俊华)
G40-01
A
1673-2219(2010)08-0137-03
2010-03-22
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文化多元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为08C725)。
黄昕(1968-),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文化。 姚捷(1981-),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