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10-04-08谢禾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人格语文教师

谢禾华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谢禾华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健康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文章从教师人格、优秀文章、优美意境三个方面分析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广泛、志趣高雅、蕴含丰厚、胸襟开阔、能力全面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高职语文;学生个性;健康人格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并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1]我国近代教育家经亨颐也说:“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健康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体现着人的境界之高低,而且还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培养健康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塑造健康的人格,是人才培养的主线,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狂飙突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追名逐利的时尚风气,也影响到初涉人世的大学生,不少大学生价值迷失、信仰失落、弄虚作假、不守诚信、待人冷漠,他们不善于分辨正确的真、善、美,只注重追求外表美,而忽视了内在美的修养,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等等。众多媒体曾多次报道大学生因就业、失恋、人际关系等问题而采取不理智的行动,或大打出手,或跳楼身亡等,而高职生因文化基础差,自卑心理较重,尤为突出。沉痛的事实让我们意识到:不重视人格教育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人格教育是筑成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作为基础学科的大学语文,更应把人格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地位。语文学科作为具有强烈人文价值、人文色彩的基础学科,在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说在涉及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甚至人生观等人性内核的核心部分的建立方面,语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密结合高职生的特点,以审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格健全、能力全面的合格人才为目的,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在人文素质中凸显高职语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塑造健康的人格,促使学生成为情操美好、志趣高尚、人格健全、能力全面的合格人才,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

一、注重自身修养,播下美的种子,体会人格内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活动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他还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是教师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的质的总和,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是教师认知、情感、意志、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今天,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思想、言行就可以作别人的榜样。俄国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也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要想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健康人格,就要注重自身修养,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领略真善美,体会人格内涵。

《论语 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彰显人格魅力,就要具有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爱心,具有广博而丰腴的文化底蕴和开放而精湛的教学技艺,具有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具有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等,谈吐优雅,语言风趣,处处为人师表,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多方面表现人生之美、自然之美、思辨之美、心灵之美、语言之美,多角度诠释人生的价值、人格的意蕴,以自己的人格特点塑造着学生的人格,使之更鲜明、更完善。只有这样,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教育效果就好。事实如此,成功的教师,都是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以人格之魂启迪学生的思想,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在教学生方面也是我们杰出的榜样。鲁迅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讲课的时候,不仅课堂上坐满了人,走廊也站满了人,走廊里站不下了,就到操场上去上课。把饭厅里的方桌搬到操场上,周围全都是学生,人山人海,他就站在方桌上讲课。那时候没有扬声喇叭,没有扩音器,他就站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激动振奋,师生的心灵交融,产生共鸣。为何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是鲁迅学生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鲁迅学生人格的魅力!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为新生看行李之事令人震撼,季老的高尚人格令人敬仰不已。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先生的大爱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季老门下弟子段琴女士说:“季老对我们的影响其实都是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像涓涓细流一样。”在段琴女士看来,季羡林先生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勤奋”与“谦和”——这两点,也是季老门下众多弟子共同的感受。季羡林先生的另一位学生葛维钧先生说:“季老对我们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化研究的范畴,他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事,影响了我们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季羡林先生治学有成,成就非凡,他的学风学德是我们应当永远学习的,他的谆谆教诲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并时时遵行的。[2]事实证明,教师的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它将对学生产生深刻而隽永的印象,影响其一生。

二、利用优秀文章,铸就高尚灵魂,美化人格情操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 简卡尔也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语文是一门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既反映了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又精心展示个人心灵历程;它既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又蕴含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它为学生提供历史的画卷,阐释知识的力量,展示高尚的情操,演绎人生的哲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增强人文精神,逐渐完善人格。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精心阅读优秀文章,不断感受、体验其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铸就高尚灵魂,美化人格情操。

利用优秀文章,美化人格情操,教师要研究文章内容,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把握教材内容情感要素,提炼出美育素材,并渗透到教学重点难点之中。如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对自我完善的要求,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精心培植、濡染,潜移默化,把传授知识文化与培养完善人格统一起来,通过心灵的体味,精神上的熏陶,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深刻领会文章中所表现的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能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缕缕剪不断的乡愁,是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增强学生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孟子》六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政者应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让学生真正懂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并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学生明白困难能令人奋发图强,奋发有为,饱受艰难困苦磨砺的人,更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利用优秀文章,美化人格情操,教师还要分析文章形式,努力发现美的艺术,明确其发展的线索,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课文,从不同角度探究语言美、形式美、意蕴美,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或者说,就是借助审美熏陶,澄清内心的渣滓,感发人的善性,达成内心的纯净与和谐,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铸造人格的作用。[3]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会统一,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的舒畅心情,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得这样自然,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其浓烈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极富理趣之美。学习此文,学生收获颇多,有的说:“《前赤壁赋》在我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有的道:“学习《前赤壁赋》,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让我超越了自我,使我在智力和人格上日趋完善”。 学习《前赤壁赋》,让学生领略了美,也塑造了学生乐观向上、健康阳光的积极心态,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三、创设美好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强化人格魅力

意境是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境界,是人与自然、物与人、情与景的统一,也是强化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朱光潜先生曾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既然意境是一个想象世界,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创造性、审美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主观感情和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让一个个平凡的汉字舞动起来,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重现触动作者心灵、激发诗人灵感的情景,体会作者或深沉、或悲愤、或喜悦、或失落的丰富情感,深刻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尽心创设美好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文章虽短,却有清幽的意境,宁静的画意,流动的乐韵以及启人心智的禅机。作者将叙事、写景、感悟紧密结合,把客观的自然景物、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审美主体的情致浑然一体,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的社会美。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情趣、在融入美的意境的过程中,审美观得以提高,精神得到升华。

创设美好意境,强化人格魅力,教师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想方设法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授之以渔,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一言堂,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采取鼓励性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及时肯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或探究,或启发,或讨论,或练习,并辅之于优美动听的音乐,或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感人至深的故事等,让每个学生在和谐、温馨的良好氛围里畅所欲言,眼界得以开阔,心智得以丰富,精神得以升华,人格也得以健全。本学期我担任07级计用、计网大专班的《大学语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我采用差异性教育方法,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对每个人的教育,从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出发,为学生设置适应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具有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独立自由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对真善美的追求有了进一步提高。如在学习《蒹葭》时,我先唱《在水一方》这首歌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让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进入新课学习。接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意义,我再依据课文内容饱含深情地朗读,并配有优美舒缓、婉转动听的乐曲,柔美的朗读声和悦耳的音乐交织在一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我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小组讨论:“伊人”的象征意义?“蒹葭”的艺术特色?与“在水一方”的不同?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调动大脑思维,学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种看法都有,即使错了,但我也不简单否定,而是充分肯定、赞扬这种活跃思维,于是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激发。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将理想、爱情、知己等糅合在一起,阐明全诗流露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同时,在分析时把自己的感情也溶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学生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情人难聚、贤才难得、理想难达、抱负难展、挚友难觅、前途渺茫、人生无常等,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际遇,都可以在此得到心灵的回响,本诗具有意境朦胧、含蕴无尽的美。[4]最后学生朗读《蒹葭》,师生共唱《在水一方》,《蒹葭》意味深长、高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教室、在学生心中久久回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个性独立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形成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重要方面。[5]故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着力进行人格教育,并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实施人格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优秀文章,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升华;要创设优美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护独立的个性和思想,使之独立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广泛、志趣高雅、蕴含丰厚、胸襟开阔、能力全面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1]蔡元培.教育独立议[J].新教育, 1922,(3).

[2]张桂珍.人格及大学生人格培养[J].东岳论丛,2007,(3).

[3]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国武.关于语文教育的一点反思[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6).

(责任编校:何俊华)

G426

A

:1673-2219(2010)08-0132-03

2010-05-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省级重点课题“高职语文教学中美育对学生人格形成与培养的作用及影响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ATM001)。

谢禾华(1963-),女,湖南郴州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女工委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与美育。

猜你喜欢

人格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最美教师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圆我教师梦
漫画之页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