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成果的维护和发展

2010-04-08徐麦菊刘小飞平顶山市昭平台水库管理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10期
关键词:管养公益性水管

□徐麦菊 □刘小飞(平顶山市昭平台水库管理局)

□薄文明(河南华水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昭平台水库体制改革工作于2009年4月初步完成。改革后,昭平台水库管理局被界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现了内部管养分离,建立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队伍。实行事企分开,将供水、发电等经营部门转为水管单位的下属经营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初步形成管理、养护、经营三驾马车齐驱并驾的良好格局。

一、改革已取得成效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激活了运行机制

通过“管养分离”的实施,一方面使得工程管理的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能更加突出,管理人员通过定岗、定编、定职、定责,实行了目标管理,明确了岗位职责,有利于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调整规范了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关系,使得多年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程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确保了公益部分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来源

长期以来,受“重建轻管”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昭平台水库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水利事业费用基本没有,经费渠道极为不畅。改革后,核定了公益部分工程管理的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并实行专项资金拨款,从而畅通了公益部分经费渠道,有效解决了工程管理资金和维修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优化了管理机构,提高了队伍素质

改革前长期存在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缺少等问题,不能适应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新要求。通过本次水管体制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原机关10个科(办)室,精简为6个职能科(办)室,解决了过去存在的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机构臃肿等问题。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重新核定管理岗位和人员编制;消除管养分离前因人设岗,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现象、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提高了管理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四)工程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工程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实行“管养分离”后,维修养护队伍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明确职责,强化责任,加强管理,规范运作,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实行合同化管理,管理单位和养护队伍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基本实现了由过去的“突击式”管理向日常化、规范化管理的转变。工程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工程管理水平和维修养护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通过改革后的初步运行,笔者认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新体制和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

(一)规章制度与新体制有冲突

改革后,实行了管养分离的新体制,但目前的运行机制还带有“管养分离”前的色彩,一些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还是“管养一体”时的要求,这与新体制有冲突。如以往执行的一些管理办法、考核标准、财务管理制度等,部分内容与管养分离体制下的经费使用还不理顺,需及时修订与完善。

(二)人员思想观念与改革要求还有差距

从改革过程中看,大部分职工都愿意到由财政拨款的科室去,普遍认为管理科室岗位固定,经费有保障,进了管理科室就进了“保险箱”。也就是说,进了管理单位的个别职工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自我要求不严格等问题。相对应的,养护、经营岗位人员是在管理科室竞选后选定的,严重缺乏专业人员,存在部分职工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现象,少数养护人员认为养护队伍是企业,心态不平衡,有消极怠工现象。

(三)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与新的体制不适应

水利工程日常维护养护工作贯穿于整个年度。而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则作为部门预算的一部分,下达实施的比较晚,且每年下达的经费是减了又减的固定数,导致了以下问题的发生:一是人、材、机等工程成本逐年上涨,维修养护经费缺口有可能会逐年加大,致使年度工程维修养护工作难以把握;二是无法与养护队伍签定年度维修养护合同,季节性工程时间无保证;三是还没有专门的维修养护工程预算定额,具体维护项目无法细化。

(四)维修养护队伍还有待加强

“管养分离”后,维修养护队伍为新成立运营单位,启动资金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养护手段落后,尤其是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设施,无法满足工作的正常需要,难以持续发展,不能有效地参与以后的社会市场竞争。

(五)债务问题尚未解决,经济缺口仍然很大

改革前,由于缺乏经费来源,靠天吃饭的单一经济模式,以及其它各种原因,致使昭平台水库连年积累欠账,债务沉重。改革后,由于这些债务无明确解决渠道,昭平台水库仍在经济上高负荷运作,这必将制约下一步发展。

另外,供水、供电价格偏低。就目前的供水、供电价格水平,本已债台高筑的水管单位,每年资金缺口仍很大,如:昭平台水库每年缺口达500余万元。如果不能尽快的改变供水、供电价格偏低的现状,扭转成本过高的被动局面,必将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水平,势必加剧水管单位的困难形势,制约水库改革成果的良性发展。

三、建议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因其既提供公益性功能,又提供经营性功能,而集管理、养护、经营为一体。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实际,认真分析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维护改革的成果,才会确保新体制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健康快速发展,这需要水管单位、政府部门、相关行业部门共同努力。

(一)水管理单位要明确职责标准,建立考评机制

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要求和职责标准,逐步建立新的目标考核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岗位责任制落实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纪律。

另一方面,要加强维修养护企业和经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职责划分,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工资发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考核、奖惩和约束机制,使得责任、质量、效率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起钩来,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政府部门建立扶持机制

一是对新建的工程维修养护队伍给予适当资金扶持,如:通过预算资金安排维修养护工器具的购置、维修养护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等,提高维修养护队伍的技术配备和基础设施,以保障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是要采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方法或行政措施,在短时间内解决水管单位的债务问题问题,尽快减轻水管单位欠账过多的压力,使其轻装上阵。

(三)行业部门切实增强水管单位发展能力

一是物价部门要深化水、电价改革,尤其要加大水价调整的力度、辐度和速度,从根本上解决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济问题,切实增强水管单位的生存发展能力,从而有效维护和发展水管体制改革成果。

二是税务部门可对水利工程养护业务采取适当税收优惠政策。

四、结语

水管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管单位事企不分,管养不分,资产界定不清,补偿不明确的问题,为公益性资产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经营性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只有正确处理公益服务与生产经营的关系,做到精细化管理、规范化养护、市场化经营,确保管理、养护、经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能保证水利工程效益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把水管体制改革成果维护好、发展好。

猜你喜欢

管养公益性水管
基于BIM的高速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平台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顺了——江西省理顺15.6万公里公路管养事权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桥隧管养新理念(隧道篇)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二维码在机电设备管养中的应用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