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河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效益研究
2010-04-08张玉娟单浩浩泼河水库管理局
□张玉娟 □单浩浩(泼河水库管理局)
□杨 俊(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一、概况
泼河灌区是河南省大型灌区之一,位于信阳市中南部,始建于1969年,由1条干渠、30条支渠组成。设计灌溉面积2.0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62万hm2,受益范围为光山、潢川两县的10个乡镇,115个行政村,人口32.4万人。灌区内沟河纵横,塘堰蓄水,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水源可靠,水质良好,适宜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是信阳市主要产粮区之一。
二、末级渠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灌区工程兴建期间资金短缺,工程标准低,末级渠系工程不配套,田间工程缺失,泼河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现状为斗渠918条、农渠未配套、支斗及以下农渠进水口无闸门且渠道防渗率近乎为零。渠系建筑物配套率为22%,且完好率不足10%。现有渠道无计量设施。据测算,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8,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原因分析
(一)末级渠系工程改造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灌区的投入主要是干、支渠(1m3/s以上)的骨干工程改造,而斗、农、毛等末级渠系的维护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的方式解决。而近年来由于农业收入比务工收入差,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两工”取消,农民对末级渠系的投工投劳急剧减少,导致末级渠系工程年久失修,功能衰退。
(二)末级渠系工程管护主体缺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失去了末级渠系管护的经济基础,在“两工”取消以前,还可以靠农民投工投劳解决农田水利等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两工”取消后,主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不愿对末级渠系改造进行投入,加之意见难统一,实际是议而不决。虽然近几年,农民用水户协会有所发展,但农民的自主管理能力整体不高,运作不够规范,用水协会作为末级渠系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末级渠系改造的必要性
末级渠系承担着灌溉供水过程中末端输、配水任务,直接向农户田间供水,在整个灌区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户对其的依赖程度高,末级渠系工程是否配套,工程是否完好,直接影响农业灌溉效益的发挥,关系到干旱之年需要灌溉时,水能否顺利送到田间,农民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同时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的高低,在节水灌溉、农民水费负担成本、水量计量透明度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对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影响。泼河灌区骨干工程节水续建配套已实施3个年度五批工程,工程做得非常好,但由于对应的末级渠系不配套,从骨干渠道到末梢渠系的整体效益发挥受到制约,农户一致希望灌区改造这项利民工程能真正让农户体会到或感受到效益更大,经常到水管单位反映末级渠系建设的必要性。
五、泼河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的效益分析
(一)节水效益
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水价改革,将进一步促进节水,渠系及灌溉水利用系数得到提高,预期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38提高到0.67,每年可节水3226.5万m3,节省的水量可用于发展城镇供水及生态用水。
(二)节能效益
工程改造前因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不仅浪费了大量水资源,而且增加了无用功耗电量。通过末级渠系改造后,每年将节省一部分电灌站用电量,从而带来了节能效益。
(三)社会效益
通过末级渠系工程的节水技术改造,可使骨干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减少因争水抢水引发的水事纠纷,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相应地促进了节水技术在农户中的自觉推广应用,并为深化水价改革、加强渠系工程的管理及解决用水户协会工作中水费计量的难点问题做好了铺垫。同时,节约的用水,为下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资源保证,使水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得到合理的配置。对田间渠道上进行生产桥维修,增加了交通网络的密度,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繁荣灌区经济,而且也方便了灌区管理。
(四)生态环境效益
末级渠系改造完成后,通过渠道输水改善了灌区的灌溉用水条件和人畜饮水条件,在渠堤两侧植树造林和种植草皮,可形成纵横交错的绿化带,对改善渠堤沿线及整个项目区的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加之渠系的配套建设标准化,改善了排水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耕地、道路等。末级渠系工程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水环境的生态平衡,美化了农村环境。
总之,末级渠系改造实施后,有利于灌区群众的两大文明建设,有利于当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加快脱贫至富奔小康的步伐,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安定、团结和进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