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成就辉煌再跨越任重道远
2010-04-08刘满仓河南省副省长
□刘满仓(河南省副省长)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60年来,河南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大力推进治淮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集中展示河南省60年来史诗般的治淮之路,本刊自2010年第7期始,连续开辟“治淮六十年”专栏,集中刊登了一批优秀纪念性文章。值淮委纪念新中国治淮6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之际,再推出由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等亲笔撰写的3篇文章,以供广大读者学习研讨。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上游,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涉及信阳、驻马店、周口、漯河、平顶山、许昌、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南阳等11个省辖市,流域面积、流域人口、流域耕地、流域粮食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3%、59%、60%、62%,其中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占全流域的1/3。流域内有国家产粮大县53个,京广、京九、陇海、宁西铁路及京珠、连霍、大广、二广、沪陕高速公路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分布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南向北穿越流域。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的安全与发展对保障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促进淮河全流域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乃至国家粮食安全作用巨大。
一、河南省治淮成就辉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做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和“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毛泽东主席1951年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第一次治淮高潮,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的序幕。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淮方针,始终把淮河治理、沿淮人民的生产生活摆在重要位置统筹考虑,倾全省之力,动员社会资源,组织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特别是1991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之后,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把河南治淮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1401座、总库容130亿m3,修筑堤防1.1万km,建设滞洪区4处、滞洪库容6.68亿m3,建成万亩(666.67hm2)以上灌区108处,水闸2068座,打配机电井78.8万眼,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322.86万hm2,初步形成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突破千亿斤(500亿kg)提供了坚强保障。
治淮骨干工程全部完成。目前,19项治淮骨干工程安排河南工程项目总投资下达了75.3亿元,河南省已如期全部完成。计划建设的淮河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防洪水库、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临淮岗淹没影响处理工程、汾泉河及包浍河初步治理、涡河和洪汝河及沙颍河近期治理、湖洼及支流治理和其他治淮等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在完成国家确定的治淮工程任务的同时,河南省还筹措资金解决了薄山水库移民遗留问题,使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推进,今年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为淮河流域防洪排涝、为提高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已建治淮工程发挥显著成效。通过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开,洪汝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沙颍河流域防洪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平原骨干排涝河道及重要支流得到治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日臻完善,防洪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治淮工程在近几年防御淮河流域重大洪涝灾害中经受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期间的燕山水库工程2007年汛期就拦蓄洪水0.81亿m3,避免了泥河洼滞洪区进洪和澧河出现险情,实现防洪减灾效益2.8亿元。初步统计,治淮骨干工程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达5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回顾治淮历程,河南省治淮的主要做法有3个方面:一是加强领导。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治淮工作,始终把治淮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防洪抢险第一线指导工作,深入治淮工程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治淮工作,为如期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治淮工程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治淮建设投入,省级落实沙颍河、涡河近期治理工程资金2亿元,安排省长预备金、省财政专项资金9.6亿元支持燕山水库建设。近6年省级投入治淮建设资金超过28亿元,为全面完成国务院既定的治淮建设任务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强化督导。切实加强对治淮工作的督导和项目管理,水利系统先后组成33个督导组,深入11个省辖市80多个县,对机构组建、工程招投标、建设资金使用和项目监理等实行全程监管和全面控制,促进如期完成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目标任务。
二、河南省治淮建设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治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新形势下的治淮工作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河南省淮河流域已建成的13座大型水库,仅能控制省内淮河流域面积的14%、控制淮河流域山丘区面积的37%,特别是淮河干流、北汝河上游没有控制性工程,山区洪水控制能力非常薄弱,严重威胁流域防洪安全。二是低洼易涝地区及中小支流河道尚未系统治理。河南省淮河流域还有228.07万hm2中低产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8636km2低洼易涝区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贾鲁河等9条重要支流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与国家打造粮食核心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很脆弱。三是行滞洪区设施建设不完善。河南省淮河流域内老王坡、泥河洼、杨庄、蛟停湖等滞洪区,前些年由于投资偏小,建设标准偏低,滞洪区工程体系和安全设施仍不健全,淮河干流滩区还有3.32万人仍然受到10年一遇洪水威胁,需要尽快搬迁安置。
三、新时期河南省治淮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淮河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也面对着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河南新时期治淮工作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蓄泄兼筹”治淮总体方针和上拦、下排、中改善的总体要求,结合河南省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特点,着力加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排涝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直接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根据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要求,通过新一轮淮河治理,河南省淮河上游防洪标准要提高到20年一遇,流域内4条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4648km2低洼易涝区排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粮食核心区内58%的耕地水利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新时期治淮河南需要完成6项重大任务。
一是加快防洪控制枢纽工程建设,建成出山店水库,加快前坪水库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增加上游拦蓄洪水能力,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力争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沙颍河流域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保障区域防洪安全。
二是加强低洼易涝地治理。完成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加快实施沿淮洼地、洪汝河洼地、沙颍河洼地、惠济河洼地等淮河流域重点低洼易涝地治理,2020年前将4648km2低洼易涝区排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完善排涝工程体系,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完成淮干及重要支流治理。完成淮干堤防达标建设,完成北汝河、贾鲁河、史灌河、汝河等重要支流治理,使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提高粮食核心区防洪排涝标准,显著改善粮食主产区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如期完成国务院确定的粮食增产目标。
四是完善滞洪区建设。完成老王坡、泥河洼、杨庄、蛟停湖等4处滞洪区安全设施、工程设施及管理设施建设,确保滞洪区正常运用,滞洪时基本不需临时转移群众,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保证区内群众安居乐业。
五是完成淮干滩区渐进式移民迁建。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完成淮干滩区现有居住在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3.1万人迁移安置,既保障群众防洪安全,又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人水和谐。
六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国家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保障城乡饮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四、加快新一轮治淮建设的措施
在新一轮治淮建设中,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精心组织,加快前期,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治淮建设任务,为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省政府将抓紧研究制定《河南省进一步治淮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对治淮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治淮组织领导新格局,为加快治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加快前期,创造条件。本着前期先行,分级负责的原则,河南省已经启动了进一步治淮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了50%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测设计工作。我们按照国务院治淮工作安排,将继续加强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协调组织,科学制订前期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前期工作进度,统筹勘测设计力量,千方百计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缩短前期工作周期。狠抓经费落实,省级建立水利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基金,落实省级每年安排前期工作经费3000万元,重点用于开展治淮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各阶段勘测设计成果,促进项目早日立项建设实施。强化前期工作成果管理,建立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勘测设计成果质量,为尽早完善前期审批立项程序,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第三,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河南作为治淮工作任务大省,要完成新时期治淮建设工程,需要配套大量的建设资金,河南省将克服困难,统筹安排资金,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水利和治淮投入。一是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的水利建设投入增长机制。二是发挥融资平台作用,构建全省水利建设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公司的融资功能,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富有活力的多渠道融资路子,增强融资能力,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三是探索灵活多样的筹资模式,尝试采取BT、BOT等模式建设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投资水利建设,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新型建设模式,进一步夯实治理淮河的基础。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第四,加强管理,保障安全。进一步治淮工程是造福当代,惠泽子孙的千秋大业,工程建设好坏事关国务院治淮目标能否实现的大局,责任重于泰山。河南省将加强管理、强化督导,保障工程“三个安全”:一是进一步加强外部环境协调。河南省淮河流域各级政府将加大对治淮建设工程土地征用、移民安置等建设环境的协调支持力度,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全面严格执行“三项制度”,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加强招标投标管理,规范监理行为,加大水利建筑市场监管力度,保障工程建设规范有序进行。三是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按照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原则,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质量监管手段,强化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工程建设安全。四是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加大对治淮工程建设的督导力度,组建专项督导组,针对治淮工程建设进度、质量、资金、外部环境等各关键环节进行现场督导,确保如期完成治淮建设任务。五是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深化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积极推进管养分离,确保建得起、管得住、运行好、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