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灌区改造实践及探讨
2010-04-08周知辉杨朗
周知辉 杨朗
(长沙县水利局长沙市410100)
1 中型灌区基本状况
1.1 自然地理、社会经济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地处省会长沙近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东西宽40 km,南北长83.5 km,总面积1997.1 km2,耕地面积4.87万hm2(其中水田4.55万hm2,旱土0.32万hm2),辖19个乡镇、3个街道,有人口77.5万。长沙县境内地势较为平坦,从东南向西北平缓倾斜,主要为丘陵岗地,有湘江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 km2)4条,即暮云港、东窑港、浏阳河、捞刀河。
长沙县现有水库162座,其中中型4座,小(Ⅰ)型27座,小(Ⅱ)型131座;有堤垸24处,其中万亩堤垸6处,千亩堤垸18处,一线防洪大堤长121.1 km;有机电排灌2 257处2 308台42 500 kW,灌田2.45万hm2,共计提水量1.04亿m3;有中型河坝4座,山塘、河坝6.32万处。
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完成财政总收入52亿元,一年净增12个亿,同比增长2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8 358元和9 339元,同比增长4.9%、18.4%。
1.2 气候、水文
长沙县处于东亚季风区中,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有春温多变,春末夏初多雨,伏秋多旱,秋寒明显,冬少严寒的特点。全县历年平均气温为17.2℃,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8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497.7 mm,属省内中等略偏少的地位,历年最大降水量1 955.3 mm(1998年),最少降水量1 018.2 mm(1963年),日最大降水量为192.5 mm(1998年6月16日)。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匀,在多年平均降水量中,1~3月占21.7%,4~7月占52%,12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平均月降水量的3.2%,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550~85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蒸发量1 206.9 mm。
1.3 工程地质
长沙县中型灌区位于湖南省湘江中下游浅丘区,区域内地势为丘陵区,山丘岗地较多,基岩多有出露,土壤一般为含砂砾质粘土及含碎石粘土,灰褐色粉土及淤泥,土壤肥沃,适应水稻及其它农作物生长。渠道多沿山腰或山脚走向,边坡稳定性一般,渡槽、倒虹吸管及暗渠的基础一般座落在土质地基上,开挖的隧洞一般为土质隧洞或岩石隧洞,
1.4 灌区改造前设施状况
(1)灌区分布。长沙县共有中型灌区28处,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街道)。这些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97万hm2(59.5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3万hm2(46.89万亩),占全县总有效灌溉面积的70.1%。
(2)水源及渠首工程。中型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为水库水或河流水,取水方式主要有水库取水、有坝取水和抽水取水等。28处中型灌区年平均供水能力约为10 503万m3。灌区水源及渠首工程设计布局不甚合理,约有61%的水源及渠首工程运行基本正常,39%存在着老化、漏水等状况,其水工设施和机电设备老化破损严重,能耗大、效率低。
(3)干、支渠道工程。全县28处中型灌区设计干、支渠1 760.8 km,实有长度1 646.6 km。这些干、支渠道除担负着农田灌溉、排涝任务外,随着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以及人口增加,有的灌区已由单一为农田灌溉服务转变为以灌溉服务为主并兼顾为企业、城镇生活、生态供水等多元化的服务。干、支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化破损、淤塞严重,输水损失较大,输水能力降低,骨干渠道完好率平均为33%。
(4)渠系建筑物工程。全县28处中型灌区设计渠系建筑物5 873座(处),实有5 416座(处),其类型主要是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水闸、机耕桥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配套和老化破损严重,卡水、阻水、漏水现象普遍存在,影响渠系正常输水,造成输水能力下降或无法输水。干、支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平均为48%。
2 灌区改造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在20世纪60~80年代初期,水利工程建设中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现象比较普遍,依靠发动群众运动投工投劳修建,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造成先天不足,难以保证正常运行,给后期运行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2)技术水平有限,工程不配套。受灌区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大部分灌区工程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据统计,中型灌区干、支渠道实有率平均约为93%,建筑物实有率平均约为92%,部分灌区不足70%,造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长期达不到设计水平,所有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平均仅达到设计灌溉面积的78%。
(3)水源工程分布不甚合理,调蓄能力差。从水源工程分布来说,4座中型水库和4处国营电排仅分布于12个乡镇,有8个乡镇(街道)境内无小(Ⅰ)型以上水库,有3个乡镇(街道)境内无中型灌区。长沙县年际、年内降水和水资源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季节性强。时间上分布不匀,汛期为每年4~9月,主汛期为5~7月。其年际降水变化率在1.75~2.2之间,因而形成年际间的旱涝不均。年内降水的变化也较为明显,每年4~6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3.4%,而10~12月份的降水量只占12.8%~14.3%,以致形成夏初常涝,伏初多旱的周期性水旱灾害。这些因素造成水资源调蓄能力低下,灌溉保证率不高,实际灌溉保证率平均仅约为65%。
(4)渠道运行时间长,安全性能差。经过数十年的运行,大部分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已老化,渠道、渠系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带病运行十分突出。据统计,中型灌区干、支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完好率仅分别为33%、48%,安全性能下降,效益逐年降低。
(5)渠道险工隐患多,水资源利用率低。中型灌区渠道土质多为砂砾石质粘土、碎石粉土,边坡稳定性差,容易崩塌,填方渠堤边坡过陡,加上渠道渗漏,极易导致渠堤外坡坍塌滑坡。据统计,28处中型灌区渠道存在险工作隐患的有46.1 km,占2.8%,大多数干、支渠道仍为土质渠道,沿程输水损失较大,干、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平均仅约为0.44。
(6)环保意识淡薄,水质污染严重。农村种养殖经营粗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农药、化肥等直接排放中型灌区水源、渠道,有机污染负荷逐年加重,氨氮、粪大肠菌群、总磷上升,水质破坏,水体污染,局部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生态环境失衡。
(7)灌区管理体制滞后,制约自我发展。中型灌区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责权不清、管护设施简陋、手段落后,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低下,管护经费短缺,水价偏低以及水费征收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当代经济,严重制约着中型灌区管理单位的自我发展。
3 工程改造建设
3.1 项目决策阶段
做好项目的投资决策工作,首先是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需要认真搜集有关基础数据,如灌区工程灌溉范围、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工程地质、主要材料和设备的市场价格、大宗材料的采购地及施工流程等,并通过走访部分受益农户,征求灌区当地乡镇、村组负责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切实做到为工程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资料。其次是做好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行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调查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等,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设标准,编写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科学分析项目工程造价和效益,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做到编制有依据,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3.2 项目实施阶段
本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先进适用、高效可靠的原则,首先对重点中型灌区进行改造,然后再改造次要中型灌区。
(1)优化灌区改造设计方案。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干、支渠道开挖和防渗衬砌,水源及渠首工程、渠系建筑物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建设、配套及更新改造等。第一,全面规划中型灌区,合理预测灌区内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灌溉规模、农作物种植结构、集镇供水等情况,平衡分析灌区水量,计算出灌区的设计灌水模数,得出灌区各级渠道设计流量;第二,确定灌区改造基本原则,以干渠为主、保安为先、注重效益的原则,对主要灌溉渠道进行防渗改造和除险加固,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从而加大渠道输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第三,制定灌区工程改造方案:①对于明渠段改造,针对渠道断面的不同现状,结合灌区多年的工程运行管理经验,采用防渗衬砌、重新翻砌、软基础处理、改为混凝土U型槽衬砌、改造为暗涵等不同方式,护砌高度原则上按照设计水深加安全超高确定;②对于隧洞、暗涵改造,在满足过流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防渗加固、重新翻建等处理措施;③对渡槽、倒虹吸改造,在满足过流要求的情况下,对部分运行良好的渡槽及倒虹吸进行局部整修和处理,对无法正常运行渡槽及倒虹吸进行拆除重建;④完善灌区的防洪设施,新建或改造部分泄洪闸和分水闸,确保安全度汛;⑤结合防汛信息系统建设,设计完善水源水位、蓄水量和渠道量水等自动化遥测管理系统,以加强对灌区的调度、水资源分配和监管。
(2)强化“三项制度”落实。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工程规模一般较大,项目包含的单元工程较多,技术难度较高,质量要求较严,并且多属于当地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长沙县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建设程序公开招标,采用合理定价抽签方式确定中标人。对工程监理费和工程设计费30万元以上的项目严格按照《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办法》进行监理和设计招标,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项目招投标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三项制度”,严格工程建设合同管理,杜绝变相转包、发包等造成工程质量低劣现象的发生。
(3)严格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检单位层层把关,坚决避免“豆腐渣”工程和“面子”工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长沙县水利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工程施工指导,加大检查、督查力度,实行规范管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派专人跟踪进行施工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4)强化资金投入力度。为保障县级对中型灌区改造建设有可靠的投入,长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辟多途径的筹资渠道,形成了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一是按15%的增长幅度逐年增加财政预算投入,二是通过政策倾斜将省市返还的防洪保安资金、县级征收的水利建设基金等全额返回,三是通过长沙县星沙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市场运作融资,四是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带动乡镇、村组和群众筹资。
据统计,从2005~2010年全县共完成9个重点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工程总投资13 280万元,其中中央、省、市资金92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2 360万元;共衬砌防渗干、支渠道438.6 km,除险加固水源及渠首工程5处,更新改造渠系建筑物1 820座(处)。
3.3 效益情况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据统计,9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预计可新增灌溉面积0.37万hm2(5.5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7万hm2(8.64万亩)。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增强了灌区范围内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2)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实施,提高了受益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9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预计每年可新增粮食、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约4 958万kg,新增产值约7 930万元。
(3)节约了水资源。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的核心是节约用水,通过对骨干渠系进行防渗衬砌,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据测算,已改造的9处中型灌区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量约3 360万m3。
(4)美化了城乡人居环境。坚持将中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并结合农村粗放型种养殖经营污染物排放综合治理,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美化了城乡人居环境。
3.4 运行管理
(1)改革水管单位体制。长沙县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解除了水利职工后顾之忧。经县人民政府同意,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长沙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9个县属工程管理单位和6个站垸结合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6个万亩垸堤委会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共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7名,确定上岗人数为200名,按“编制到单位不到人”的原则,在总编制限额内所有上岗人员实行编内合同制聘用管理;其余14个乡镇水管站由县水利局参照前述15个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经费标准,按目标管理考核的办法予以单位经费补贴。通过全员身份置换,全员合同化管理,打通了“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不足,人才难留,管理不到位”等长期困扰水利行业发展的“瓶颈”,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型灌区管理单位人员的待遇问题。
(2)改革建后管理模式。随着长沙县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完成,工程管理人员及经费均已落实,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建后管护措施,全县各水管单位实现了管养分离,水管单位只负责日常维修、养护,工程建设纳入水利基本建设计划,使工程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根据长沙县的实际情况,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完成后,对于水费计价方式进行一些改革,计划全部实行计量水费并实行水权改革,即确定基本水量,在基本水量内不收费,超过部分实行递增水价。
(3)改革灌区管理体制。结合中型灌区项目的实施,对灌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以增强灌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据初步统计,9处已改造中型灌区共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26个。这些用水者协会在灌溉管理、工程管护、水费收缴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 结语
(1)要科学规划,积极推进中型灌区改造,灌区发展涉及到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方面,应该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审视中型灌区发展的重要性,从全面、系统、综合的角度解决灌区改造和灌区管理问题,加快中型灌区改造建设步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要政府主导,有效推进灌区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单靠水利主管部门和灌区管理单位本身不可能成功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将灌区改革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摆上议事日程,人事、编制、财政、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协同配合,各负其责,共同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出台配套政策,积极有效推进灌区改革。
(3)要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开展水情遥测、用水量测、灌溉用水管理等为重点内容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工程安全运行能力和现代代管理水平。
(4)要积极探索,做好确权定界工作,借鉴发达地区水利工程确权定界的成功经验,争取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协同国土、林业等部门一起全面开展灌区工程用地划界确权的登记发证工作,实现依法、统一、科学管理好灌区工程用地,解决长期以来工程范围不明、权属不清等困惑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