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旱灾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2010-06-21宋仁海
宋仁海
(浏阳市水利局 浏阳市 410300)
浏阳市位于湘东山区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江南丘陵地貌,市域面积5 007.75 km2。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55万hm2(98.32 万亩),其中水田 5.63 万 hm2(84.48 万亩),旱土 0.92 万 hm2(13.84 万亩),耕地主要分布于浏阳河、捞刀河和南川河三大水系干支流小平原及丘陵台地地区。浏阳市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旱灾情,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旱灾损失越来越大。
1 浏阳市旱灾及其发展规律
浏阳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 568.5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147.3 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3~7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61.97%。据浏阳气象站1951~1998年48年观测资料统计,最大1969年降水量为2 102.9 mm,最小 1963年降水量为1247.1 mm。2007年重旱年降水仅1 068 mm,降水年际差异明显。
1.1 区域干旱发生、发展情况
据统计,浏阳市1990~2007年18年中有13年发生旱灾,频率为72.22%,其中轻旱5年,占27.78%;中旱5年,占27.78%;重旱3年,占16.67%。1999~2007年连续遭旱,旱灾频率明显上升。表1为浏阳市旱灾损失统计表。
表1 浏阳市旱灾损失统计表
1.2 旱灾特点分析
(1)旱灾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发展,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旱灾发生的频繁程度有所增加。
(2)旱灾发生和持续时间多样化。捞刀河和南川河流域季节性干旱和短期干旱居多,浏阳河流域以季节性干旱为主。季节性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以连季旱(夏秋连旱、夏秋冬连旱)为主。短期干旱持续时间一般在20天左右。
1.3 干旱规律分析
干旱灾害多为夏旱单季旱和夏秋连季旱,空间分布不确定,全市范围内均属旱灾易发区。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资源、水利设施、受旱情况,可将全市划分为4个易旱区:东区位于浏阳河中上游,类型为工程性缺水,旱象呈分散性、局部性、短期性;西区位于浏阳河中下游,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兼有,以工程性缺水为主,旱灾特征为受旱面积大,时间长,以夏秋连旱为主;北区位于捞刀河流域,主要为资源性缺水旱灾特征为受旱面积大、频率高,以夏秋连旱为主;南区位于南川河流域,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兼有,旱灾特征为天然来水量少,蓄水工程分布不均,旱灾发生频率高,受旱面积分散,抗旱成本高。
2 旱灾管理现状
2.1 水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区内地表水资源量约43.85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3.1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 480 m3。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蓄水工程为基础的“长藤结瓜”灌溉及取水系统。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81座,山塘3.54万口,河坝9 300处,引水工程6 761处,机电提灌工程2 920处,蓄、引、提总水量8.59亿m3,有效灌溉面积5.95万hm2,旱涝保收面积4万hm2。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310处,总受益人口27.05万人,分散式供水人口88.3万人。工业供水3 830万m3,城乡生活供水2 460万m3。
2.2 水利工程供水余缺水量分析
根据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及不同频率需水预测,不同频率干旱年份水量余缺情况如表2。
在中旱以上年份,各区水利工程供水量不能满足城乡居民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性缺水将更加突出。
2.3 应急水源工程情况
浏阳市现有小型提灌站2 582处,提水能力1.05亿万m3,机电井4 300眼,提水能力0.98亿万m3。应急水源工程大大缓解了中旱以上年份城乡生活、生产应急用水压力。
3 旱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工程方面
浏阳市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分布不均衡,工程状况差,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已建水利工程分布不均,存在大量的干旱死角,不能有效利用水资源。
(2)工程配套不完善,损坏、老化、淤塞严重,达不到设计效益。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38,水量损失大。
表2 浏阳市水量余缺统计表 万m3
(3)机电设备老化、效益下降。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一大批水泵站、电灌站、水轮泵站的设备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面临报废。
(4)水质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质型缺水将造成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3.2 非工程方面
(1)旱情监测系统不完善。浏阳市无地下水监测站,蒸发站和土壤墒情站太少,在信息采集、自动化程度、信息处理手段等方面基本是空白。
(2)抗旱服务组织尚未全面建立,抗旱工作不能高效有序开展。根据近年抗旱实际,机动浇灌面积4000亩/日、机动送水能力20 t/日才能够满足抗旱需要。而当前浏阳市抗旱服务队和各乡镇水管站的机动浇灌面积仅有600亩/日,且不具备机动送水能力。
(3)工程管理和维护财政投入不够,工程老化加快,效益锐减,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4)灌溉制度不合理,节水灌溉思想没有确立,造成大量浪费。
4 旱灾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积极续建配套现有水利设施,搞好渠道防渗,发展节水灌溉。加强应急水源工程规划和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建小型蓄水工程和电灌站,解决干旱死角问题。落实水利设施管理责任,积极筹建用水户协会,充分发挥其管护功能。统合水资源,扩大村镇集中供水工程覆盖面。
(2)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加强市级抗旱服务队建设,建立抗旱后勤基地。增加人员编制,增加抽水机具至60台套,使日浇灌能力达到500亩,购置10台送水车,使日送水能力达到100 t以上,新增打井机具12台套,达到20台套;在36个乡镇建立抗旱服务分队,每个分队配备20台套抽水机具,日浇灌能力达到100亩。二是加强软件建设。定期对全市抗旱从业人员以及有关村民、相关干部进行抗旱业务培训,增加抗旱实战演练次数,增强抗旱意识和抗旱业务能力。
(3)加强旱情监测系统建设。整合旱情监测资源,建设新的监测站点,为抗大旱、抗长旱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4)加强干旱时期水资源调度。加强水生态建设,开源节流并举,科学调度水资源。人畜饮水优先,不同群体错峰,工、农错峰。加大污水处理投入力度,增加废水循环利用率。
(5)建立抗旱长效投入机制。抗旱减灾应以财政投入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投入,逐步提高地方财政用于水利建设的比例,保证水利建设投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实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全额补贴抗旱服务组织抗旱机具、抗旱用油用电费用,把抗旱机具纳入农机下乡补贴范畴,加大农村抗旱机具、抗旱用油用电补贴力度,提高农民抗旱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市场行为的双重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积水利建设资金。
(6)加强宣传,依法抗旱。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水利法规宣传活动,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推进水政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积极调处水事纠纷,依法查处违法案件,维护水事秩序,促进水利事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抗旱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