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宁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0-04-08公彩武王先保侯优作

河南林业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病斑越冬成虫

公彩武,王先保,侯优作



洛宁核桃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公彩武1,王先保2,侯优作3

(1.洛宁县赵村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471700; 2.洛宁县林业技术指导站;3.洛宁县长水乡农业服务中心)

近年来,核桃病虫害成为制约洛宁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对危害洛宁核桃的主要病虫害:核桃举肢蛾、核桃小吉丁虫、云斑天牛、黄刺蛾、银杏大蚕蛾、核桃黑斑病、核桃枝枯病、核桃溃疡病、核桃炭疽病等的危害特点、症状、发病规律进行论述,针对各自特点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用以指导林农防治,从而促进洛宁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核桃;虫害 ;病害;防治措施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境内大面积的丘陵山坡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优良,坡地土层较为深厚,坡度小,光照充足,紫外线丰富,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空气无污染,是核桃的适宜种植区,全县现有核桃种植户6 000多户,核桃种植基地约2 000 hm2,年产量1 500 t,年产值3 000多万元。近年来,核桃病虫害成为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经调查研究及资料整理可知,危害洛宁核桃的主要虫害有:核桃举肢蛾、核桃小吉丁虫、云斑天牛、黄刺蛾、银杏大蚕蛾等;主要病害有:核桃黑斑病、核桃枝枯病、核桃溃疡病、核桃炭疽病等。

1 虫害

1.1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uhei yang

1.1.1为害情况

1 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的土内或在杂草、石缝中或树皮缝中结茧越冬。6~7月化蛹,6月下旬为盛期,蛹期约7 d。6月下旬至8月上旬大量成虫出现。成虫在傍晚飞翔、交尾、产卵,一般将卵散产在两果相接的缝内或萼洼,卵期58 d。幼虫7~8月为害,当果径2 cm左右时,幼虫咬破果皮钻入青皮层内,不转果为害。在果内为害期为30~45 d,8~9月老熟,幼虫老熟后脱果入土化蛹。在土壤潮湿、杂草丛生的荒山沟洼处尤为严重。主要为害果实,是降低核桃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

1.1.2防治方法

①采果后至土壤结冻前或次年春季,核桃举肢蛾越冬幼虫出土前,清除园内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深翻树冠下土壤15~20 cm,减少越冬幼虫。

②6~8月份及时对受害的幼果进行清理,减少翌年虫口密度。

③有条件的地方在幼树期可间作低杆、浅根性、无攀缘特性的农作物或中药材,通过人为耕作,破坏虫害生境,减少该虫危害。

④化学防治可在幼虫孵化期树冠喷药,可选用50%敌百虫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5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 000~1 500倍液、2.5%的敌杀死3 000倍液喷雾。

1.2 核桃小吉丁虫 Agrilus sp.

1.2.1为害情况

1 a发生l代,以幼虫在2~3 a生被害枝条木质部内越冬。幼虫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为盛期,化蛹期持续2月余。蛹期平均30 d左右,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出成虫,7月为盛期。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15 d左右,然后从羽化孔钻出,经10~15 d取食核桃叶片补充营养,再交尾产卵。成虫喜光,卵多散产于树冠外围和生长衰弱的2~3 a生枝条向阳光滑面的叶痕上及其附近,卵期约10 d。7月上中旬开始出现幼虫。初孵幼虫从卵的下边蛀入枝条表皮,随着虫体增大,逐渐深入到皮层和木质部中间蛀成螺旋状隧道,内有褐色虫粪,被害枝条表面有不明显的蛀孔道痕和许多月牙形通气孔。受害枝上叶片枯黄早落,入冬后枝条逐渐干枯。8月下旬后幼虫开始在被害枝条木质部筑虫室越冬。

1.2.2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虫力。

②采果后至落叶前,或在发芽后1个月内,彻底剪除病虫危害枝,集中烧毁,可以消灭越冬幼虫。

③在成虫产卵期和卵孵化期,选用50%的杀螟松1 000~1 5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喷雾,以毒杀成虫和卵。

1.3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

1.3.1 为害情况

2~3 a 发生1代,以幼虫、蛹及成虫越冬。成虫5~7月出现,以晴天出现为多 。在离地30~150 cm高的树干或粗枝上咬一个蚕豆大的产卵痕,痕内上方产卵1粒,1株树被产卵多达10余粒,每头雌虫一生产卵约40粒。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幼虫为害高峰,初孵幼虫在韧皮部取食,后蛀入木质部,并排出虫粪木屑,被害部分树皮外胀、纵裂、变黑、流出树液,木屑外露。蛀孔稍弯曲,排泄孔大,老熟幼虫在虫道末端做蛹室化蛹。

1.3.2防治方法

①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振动树体,人工捕捉成虫。

②产卵期,寻找卵槽,用石头或铁锤砸卵,也可用刀挖除卵槽。

③幼虫危害期,在粪屑排除处,选用50倍的敌敌畏加少量煤油或8%氯氰菊酯胶囊200倍液注入虫孔,用泥封严;或用0.2g磷化铝片塞入虫孔用泥封严。

1.4 黄刺蛾 Cni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1.4.1为害情况

1 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枝分叉处和主侧枝及树干粗皮上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一般于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羽化。卵多产于叶背,散产或数粒在一起。每头雌蛾产卵49~67粒。卵期7 d左右。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然后多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4龄后幼虫分散为害。7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幼虫历期22~33 d,老熟幼虫结较小的薄茧在其中化蛹,茧做在叶柄或叶片主脉上。第1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卵期4~5 d。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幼虫陆续成熟,在树体上结茧越冬。

1.4.2防治方法

①成虫羽化期,傍晚设黑光灯诱杀。

②摘除枝条上的越冬茧和幼虫为害群居的叶片,集中销毁。

③幼虫危害期用50%杀螟松1 500倍液或25%的敌杀死3 0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

④保护利用上海青蜂、小茧蜂等天敌。

1.5 银杏大蚕蛾 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

1.5.1为害情况

1 a发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5月上旬孵化, 5~6月进入幼虫为害盛期,常把树上叶片食光,6月中旬至7月上旬于树冠下部枝叶间结茧化蛹,8月中下旬羽化、交配和产卵。卵多产在树干下部1~3 m处及树杈处,数十粒至百余粒块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螳螂、蚂蚁等。

1.5.2防治方法

①6~7月份(蛹期)发动群众人工摘茧,集中销毁。

②4~5月用2.5%的敌杀死3 000倍液或灭幼脲Ⅲ号800~1 000倍液进行树冠喷雾,触杀3龄前幼虫。

③春季刮除被害树的粗老树皮,集中烧毁底下枯枝落叶。

④保护利用鸟类等天敌。

2 病害

2.1 核桃黑斑病Xanthomonas Juglandis (Pierce) Dowson

2.1.1危害症状

核桃黑斑病主要危害果实,其次是叶片、新梢、芽、雄花及枝条。果实受害初期表面出现小而稍隆起的油浸状褐色软斑,后迅速扩大渐凹陷变黑,外围有水渍状晕纹,果实由外向内腐烂直达核壳。如果果核尚未变硬前,病菌向核内蔓延危害种仁,最后全果变黑而脱落。在嫩叶上病斑褐色,多角形,在较老叶片上病斑呈圆形,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外围有黄色晕圈,中央灰褐色部分有时有穿孔,严重时病斑互相连接。有时叶柄也可出现边缘褐色,中央灰色,外围有黄晕圈的病斑。枝梢上病斑长型、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包围枝条使上部枯死。

2.1.2 发病规律

病菌在感病果实、枝稍、芽或茎的病斑上越冬,翌春细菌自病斑内溢出,借雨水和昆虫传到叶、果及嫩枝上,也可入侵花粉后借花粉传播。细菌自气孔、皮孔、蜜腺及各种伤口侵入。病害的潜育期,果实上5~34 d,叶片上8~18 d,一般10~15 d。5月中旬左右开始发病直至秋季。发病与雨水关系密切,雨后病害常迅速蔓延。展叶及花期最易感病。侵染的适温:幼果为5~27℃,叶片为4~30℃。[1]

2.1.3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抗虫核桃品种造林。

②加强土、肥、水管理,保持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③及时清理病叶、病果、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源。

④化学防治可于发芽前后选用70%甲基托布津700~1 000倍液或1︰1︰200倍波尔多液树冠喷雾; 开花前、开花后、幼果期选用70 %甲基托布津1 500 倍液、 1∶2∶200 倍波尔多液、70%多菌灵1 000倍液各喷1次。

2.2 核桃枝枯病Melanconium juglandium kunze

2.2.1危害症状

核桃枯枝病主要危害核桃枝条和较大枝干,引起枝干干枯。一般发病率20%左右。此病还危害野核桃,核桃楸和枫杨等植物。病害先从1~2 a生的 枝梢或侧枝的顶端开始,逐渐向下蔓延至主干,病枝上叶片变黄脱落,皮层略隆起,并失绿呈灰褐色,后边浅红褐色至深灰色,枝条枯死。枯死的枝条上产生许多黑色,扁圆形瘤状突起,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或保湿培养时,瘤状突起处溢出粘质状分生孢子团。

2.2.2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枝上越冬。笠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枝条上的各种伤口进行初次侵染,发病后又产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为害生树木受冻害或春季干旱有利于发病。空气湿度大,或雨水多的年份发病较重。核桃树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也重。

2.2.3防治措施

①及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

②注意防冻、防虫、防旱,减少衰弱枝和各种伤口,冬季树干涂白。

③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3 核桃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g ex Fr.)Ces. et de Not.

2.3.1危害症状

危害核桃苗木、大树的干部和主枝,在皮部形成水孢,破裂后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铁锈色,后病斑干缩,中央纵裂一小缝,上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2.3.2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当年病皮内越冬,翌年4月气温上升到11.4~15.3℃时,开始活动,5月下旬气温28℃左右时,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借风雨传播,多从伤口侵入,发病达高峰。6月下旬气温30℃以上时,病害基本停止蔓延,入秋后温湿度适宜时,病害又发展,但没有春季重。病害潜育期15~60 d。土壤贫瘠、土质就重、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树体生长不良,发病普遍而严重。管理粗放、不施肥、不修剪、冻害、虫害造成伤口多,导致树势弱,常发病重。

2.3.3防治措施

①加强土肥水管理,合理修剪,恢复树势。②药剂防治。用刀刮除或划破病皮,深达木质部,再涂药:3~5°Be石硫合剂或2%硫酸铜液、10%碱水(碳酸钠)、10%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油膏等。

2.4 核桃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2.4.1危害症状

果实受害后,病斑初为黑褐色,近圆形,后变黑色凹陷,由小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于中央产生许多褐色至黑色小点,多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粉红色突起,为分生孢子团。病斑扩大成片后,整个果实变暗褐色,最后腐烂、变黑、发臭,果仁干瘪。叶片感病后发生黄色不规则病斑,在叶脉两侧呈长条状枯斑,在叶缘发病约1 cm宽的枯黄色病斑。[1]

2.4.2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果、病叶、病枝和芽鳞中越冬,翌年4~5月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侵入,潜育期4~9 d,发病期在6~7月。通常降雨早、雨量大、空气湿度大,发病早而重且蔓延快。干旱少雨年份发病则轻。通风透光不良、枝叶稠密及管理粗放的园子发病重。

2.4.3防治措施

①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树势;及时捡出落果病果,扫除病落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②注意合理密植和株行距间通风透光。

③化学防治 发病前喷1︰2︰200倍的波尔多液。发病期间喷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每半月喷1次,共2~3次。

[1]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编.《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010-06-03

S664.1

C

1003-2630(2010)02-0062-03

(责任编辑:王团荣)

猜你喜欢

病斑越冬成虫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