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栓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2010-04-08郭娇白永菊

河北医药 2010年20期
关键词:卧床抗凝溶栓

郭娇 白永菊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危重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病死率达20% ~30%,占肺部疾病的第3位[1]。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临床诊断PE 32例,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9例(经下肢静脉造影或多普勒证实),手术史2例,外伤史3例,妊娠3例,长期卧床2例;无任何症状3例。

1.2 临床表现 突发性胸痛18例,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32例,咳嗽19例,咯血5例;32例均有肺部体征改变,呼吸音减弱,心动过速16例;烦躁不安13例;23例有出汗,其中大汗淋漓3例。

1.3 治疗及结果 改善微循环,使用低分子葡萄糖酐1 000 ml静脉输注,法安明5 000 U抗凝;配合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抗休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综合治疗;本组死亡6例,26例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 PE的急救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PE患者发病急骤,如抢救不及时,病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亡。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突发呼吸急促、发绀、出汗和烦躁不安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持续多参数监护仪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专人特别护理,每15~30分钟记录1次,同时观察患者发绀、胸闷、胸部疼痛有无改善,有无咳嗽及尿量变化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当氧分压(PaO2) < 8.00 kPa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7.32 kPa,心电图示T波倒置,胸片可见盘状肺不张或小片阴影,肺动脉增粗时即可诊断为PE。

2.2 及时抢救 一旦诊断为PE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缺氧状态是否改善,并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抗凝、溶栓治疗。

2.3 定时血气监测 PaO2、PaCO2是反映PE程度的重要指标。PaO2、PaCO2有明显好转,表明治疗后PE程度减轻,肺灌注改善,毛细血管容量增加,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和肺氧合好转,从而增加了氧的运输和全身组织供氧,使症状减轻,病情缓解[2]。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PE后栓塞部分形成无效腔样通气,不能进行有效气体交换,导致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患者常伴有惊恐、濒死感。3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慌等心理。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巡视病房,每天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需要,鼓励患者倾诉,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必要时允许家属陪护。急性期强调绝对卧床休息,血栓形成部位要制动,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和翻身。

3.2 生命体征监测 由于肺循环的特点,肺血管床堵塞60%,肺动脉压力才开始上升,堵塞70%~80%则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休克,所以PE患者根据栓塞面积不同,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突然死亡[2]。本文37例,除13例入院3 d内即确诊外,其余24例均几经周折方明确诊断。护士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高度疑诊或确诊的PE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变化;对长期卧床、骨折、手术后、下肢静脉炎等患者,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对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活动后喘息、气急、头晕、咳嗽患者,详细评估病情,出现异常时及时与医生联系,为医疗提供诊断依据,以赢得救治的有利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3.3 呼吸循环支持护理 对确诊为PE的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最舒适的体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可经鼻导管或面罩高浓度氧气吸入。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时,可采用鼻(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应用机械通气中需注意减少正压通气时对循环的不利影响。尽量避免行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

3.4 建立静脉通道 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保证抗凝药物按时输入及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注意观察四肢皮肤温度和末梢循环改善情况。留置导尿,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每小时尿量不少于30 ml。伴低血压、休克者用升压药时最好使用微量泵,以保证剂量的准确性。根据血压情况合理调节升压药的浓度和滴速。控制输液速度,警惕急性肺水肿。

3.5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药物应现配现用。抗凝治疗现多用低分子肝素进行腹部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为脐上下5 cm,左右10 cm范围内(除外脐周1 cm),每次按顺序轮流间隔注射,左右交替,两次注射点间距2 cm以上,注射时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及有斑或痣的部位。注射完毕后拔针,按压针眼一般不少于3 min,并避免揉搓,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可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仔细观察口腔黏膜、齿龈有无出血征象[3];指导患者不要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饮食要清淡、软质、易消化,以免粗糙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造成出血;对腹部疼痛,尤其是绞痛患者,要观察脉搏、血压变化,注意有无腹腔内出血发生;指导患者不要挖鼻,不要用坚硬的牙刷及锋利的剃须刀,以免损伤皮肤黏膜;穿刺操作时,力求一次成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穿刺,穿刺操作后,局部按压3 min以上,减少局部出血机会,避免皮下瘀血[4]。观察有无皮肤瘀斑、血丝痰或咯血、血尿等,注意患者意识、瞳孔变化,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等腹腔内出血先兆,如发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用药过程中需定期复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使患者APTT延长至正常的1.5~2.5倍,这样既能有效抗凝,也能使出血并发症的危险降至最低。

3.6 肢体肿胀的护理 70% ~90%急性PE的栓子来源于深静脉血栓,特别是下肢深静脉尤为常见。本组19例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有不同程度下肢红肿、胀痛。患者卧床休息,抬高下肢,严禁热敷、针灸、按摩,防止栓子脱落造成新的PE。如下肢肿胀疼痛剧烈,予50%硫酸镁外敷肿胀处,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急性期过后可下床适量活动,需长期卧床者,2周后协助患者定期做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减少卧床时间,减轻血液瘀滞,避免剧烈活动。

4 预防措施

本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0例,占发病率的27%。因此,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了解PE的诱因,掌握抗凝药物应用知识,学会观察出血先兆,如皮肤黏膜、大便颜色及穿刺部位的观察,有出血征象者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抗凝药物种类或减少药物用量,并做好局部处理,待恢复至正常后再用。

对某些多次复发PE患者,做好二期预防。对这类患者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讲明坚持长期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本文有1例74岁患者,两次均在自行停用华法林后再发PE,最后一次溶栓治疗后,长期服用华法林,至今已两年未再发。对已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瘀血,缓解肿胀和疼痛,禁忌局部热敷、按摩和剧烈运动,防止栓子脱落,必要时安装下腔静脉滤器[5]。对长期卧床(偏瘫、骨折等)患者,加强肢体活动,可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做被动运动,穿弹力袜,促进血液循环。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多活动。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行下肢静脉输液时,避免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药物浓度不宜过高,尽量减少静脉推注药物,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防止血栓形成[4]。劝告患者戒烟,饮食易清淡,多饮水,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腹腔压力突然增高使深静脉血栓脱落,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5 讨论

PE发病急,主要以晕厥、低血压或休克、胸痛或胸闷、呼吸急促为主的一组临床症状。若巨大血栓脱落,突然阻塞肺动脉主干,患者可发生猝死。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以及娴熟的护理技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要了解本病的发病特点、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具备准确评估病情的能力,掌握急救护理措施,配合医生提高对PE抢救的成功率。此外,术后早期协助患者床上进行肢体运动,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

1 张维君,温绍君,马涵英主编.肺栓塞诊疗手册.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12.

2 程显声,何建国,高明哲,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及抗凝治疗多中心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2,41:6-10.

3 来春艳,杨莉.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3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8.

4 丁雅芳,李永萍,庄璠.妊娠合并肺栓塞10例和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3.

5 张菊凤.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肺动脉栓塞的护理.河南肿瘤学杂志,2005,18:449.

猜你喜欢

卧床抗凝溶栓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