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批评审美趣味论

2010-04-08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社会性

姚 楠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文艺理论研究

文学批评审美趣味论

姚 楠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审美趣味是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审美趣味的讨论,有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建设意义。应对审美趣味做完整的理解。正确对待审美趣味的复杂状态,有五条原则: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区别文学趣味的不同含义。

文学批评;审美趣味;文学趣味;文学批评趣味

文学批评中的审美趣味,是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包括文学鉴赏与批评活动)中体现的审美感受与倾向。它在文学批评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审美趣味总是存在的。所不同的是,有人是比较自觉的,有人是不自觉的。通过对审美趣味的讨论,可以帮助文学批评活动的参与者,既重视对审美趣味的自觉,也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提高批评的水平和质量。

以往对审美趣味的讨论,比较多地体现于美学理论[1],艺术鉴赏理论[2]中,而很少存在于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中。在影响比较大的多本文学批评学的著作中,都没有明显地突出审美趣味对于批评的重要地位。这既影响到批评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制约文学批评实践的提升。在当前,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面临新情况,需要新发展的时候,有必要对文学批评活动中存在的审美趣味予以认真的讨论。

讨论文学批评的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现实社会存在着不健康的文化现象,存在不良的审美趣味,“一些艺术家放弃了艺术的审美理想,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致使艺术出现了一系列堕落的趋向,诸如艺术的过分感官化、低俗化、商品化等现象均有所泛滥。”“有极少数艺术品浸满了对于丑的事物貌似客观的表现和激赏。”[3]同时,对文学批评中审美趣味的讨论,也是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需要。如何面对现实社会中和艺术现象中复杂的审美趣味,做出认识与评价,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理论的要求。而理论的创建,又能够给批评实践以积极的启示。通过对审美趣味的讨论,可以有助于在文艺学、文艺批评学的建设中,得到更多对审美趣味的认识成果,丰富和发展文学理论及批评理论。

一、文学趣味与文学批评趣味

讨论文学批评趣味,离不开文学趣味的问题。

(一)文学趣味

文学趣味是审美趣味的一种,表现于文学作品的创造、欣赏、批评活动中。文学趣味反映出文学作品的创造者、欣赏者、批评者的审美趣味。文学趣味,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并且给读者以影响的美学意义上的精神乐趣,对感受者是一种积极性的满足性的体验(当然,有时也有例外,可能表现为消极性的体验)。审美趣味则不仅仅是文学趣味,还是广义的审美活动中的多种趣味。审美活动,不仅以文学为对象,还以其他艺术、自然等为审美对象。

文学趣味是人类生存的精神需要。伟大的作家冰心在《文学家的造就》(1920年)曾经说过:“文学家在人群里,好比朗耀的星辰,明丽的花草,神幻的图画,微妙的音乐。这空洞洞的世界,要他们来点缀,要他们来描写。这干燥的空气,要他们来调和。这机械的生活,要他们来慰藉。他们是人群的需要!”“假如人群中不产生若干的文学家,我们可以断定我们的生活,是没有趣味的。我们的感情,是不能融合的。我们的前途,是得不着光明的。”[4]147文学家用他们众多的文学作品,给人们以多种文学趣味,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生动有趣的。常常使许多读者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文学趣味是阅读的先导,引领读者走向艺术世界,流连忘返,又是阅读的调味品,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了精神的快乐和审美的情调。

文学趣味是文学作品的应有之意。任何否定和轻视文学作品趣味的观点,都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文学状态,都是不恰当的。文学趣味又不是简单的问题,在实践中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如何认识和评价文学趣味,是文学批评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明确地把握。

(二)文学批评趣味

文学批评趣味和文学趣味既是相关的,又是有区别的。

文学批评趣味是广义的文学趣味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文学批评趣味是文学批评活动中批评者的文学趣味的显现。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批评对象(作品、作家等文学现象)的文学趣味,二是在批评活动中显现批评者自身的文学趣味。

文学批评如何对待文学趣味,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如何对待自己的和他人的文学趣味,是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和现实批评实践提出的重要问题。

在批评活动中,批评家的审美趣味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还应当承担着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和呼声,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的责任。同时,批评家在批评活动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审美趣味的的制约,常常因为个人的兴趣而对自己的批评活动产生推动。

文学批评趣味和文学趣味的区别,在于文学批评趣味不是一般的文学趣味,而是批评家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体现的对于他人(作家、批评家)文学趣味的批评(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也是自身文学趣味的流露。文学批评趣味,更多地体现于批评家如何对待批评对象(作品、作家等文学现象)的文学趣味,同时也要自然地受到他人的评价。批评家没有天然地不被评价和质疑的权力。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趣味的关系

文学批评与文学趣味的关系,是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和现实批评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这里提出几个基本的关系:

1.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趣味

朱立元先生主编的《美学》,是这样给艺术批评做定义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1]338艺术包括了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的文学。因此,艺术批评也包含了文学批评。上面这个定义对文学批评也是适宜的。

批评家在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时,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判断和评价,一方面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一方面又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他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做出判断和评价。

2.文学批评包含对文学趣味的辨别、评价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2]1-6。

对文学作品的趣味进行辨别、评价(评判是同义词),是文学批评所包含的重要内容。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准备阶段,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感受作品的文学趣味。还因为文学趣味而影响到对批评内容、方向做出的选择、评价,显示批评的倾向性。批评家在评论文学现象时,要认识文学趣味,对不同的文学趣味做鉴别与分辨;要阐释文学趣味,对文学趣味的高低做出评判。

3.文学趣味常常是文学批评的动因

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文学趣味的感受与冲击,常常成为批评家产生批评冲动的开端。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学趣味的重要而夸大其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许多批评活动的触发,正源于某种文学趣味的兴起。在批评实践中,或者是同好的文学趣味引起对作品热烈肯定的情绪,或者是不满的文学趣味引起对作品强烈否定的欲望,文学趣味常常充当了批评活动先行的引导者。

4.文学批评显现文学趣味

在文学批评中,批评者的文学趣味表现为对于具体文学趣味的选择与评价。一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学趣味作为批评对象。这其中正是有意无意表现出对于这种趣味的关注。而进一步的,则是对于它的肯定或否定。选择什么,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对于选择对象的评价原则与判断。当文学批评在评价对象的文学趣味时,就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批评者自身的文学趣味,或者高尚,或者不那么高尚。或者健康,或者不那么健康。

二、对文学趣味的美学理解

文学趣味是文学批评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应当对文学趣味做完整的美学理解。

(一)美学上的审美趣味

美学上的审美趣味,既与生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趣味相关,又有不同。

从美学理论的意义上说,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1]81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依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以及艺术修养,对审美对象所表现的复杂的多样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长期以来,对于审美趣味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像康德那样把审美趣味看作主体的鉴赏力或审美能力,这实际上意味着审美评价;另一种则是把趣味看做是和兴趣相近的同一方面,这样,审美趣味指的就是主体在审美中的爱好和品位,这实际上意味着审美兴趣。这两种理解实际上分别是审美趣味的两个方面: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完整的理解应该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1]81

对审美趣味评价的完整理解,既包括审美兴趣,又涉及审美评价。

(二)对审美趣味的评价

对审美趣味的评价,涉及审美评价的标准。

朱立元先生主编的《美学》中提出: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有两个因素:一是联系具体对象,反映对象的客观特点;二是判断审美理想的主观性及其高度。[1]83评价的标准,既要顾及主观的方面,又要考虑客观的方面。仅仅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只考虑审美主体或者审美客体),就不能对审美趣味做出积极的合乎实际的评价。

对审美主体的评价,即是对审美主体主观方面的评价。一方面,看认识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积极,是否合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要求与趋向。这首先是要从好与不好的角度来区分。另一方面,是看判断审美理想的主观性及其高度。特别是在审美能力或鉴赏力的程度或者层次,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是要从比较高还是比较低,一般还是优秀的高度来区分。

对审美客体的评价,则在于认识具体审美对象的趣味,看其反映了什么层次的审美理想及内在属性和特点。除了好与不好,即是否健康、积极,是否合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要求与趋向。还要从审美对象的趣味,是否合乎文明、健康的审美理想,反映了什么层次的审美理想来进行评价。

三、文学批评家如何对待文学趣味

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如何对待他人的文学趣味?这里提出五条原则,供大家参考。

(一)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要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审美趣味具有多样性。审美趣味是一种主观的兴趣,是人对审美对象所表现的复杂的多样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是主体鉴赏力或审美能力的体现。“由于审美趣味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1]83。个体条件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对于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应当予以尊重。这显示出人们对不同趣味存在的宽容与理解。尊重个人的审美趣味,是社会文明在进步过程中的积极结果,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审美趣味的多样性,更多地体现于审美对象的形式种类、内容分类方面,是比较粗略的方向所指。例如,有人对京剧喜欢,有人则爱唱流行歌曲;有人喜欢喜剧,有人愿看悲剧。一般地说,是大的方面的趋向,而不大涉及具体内容的评价。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在这方面是“无可争辩”的。

审美趣味的多样性。既是客观的存在,又是文学批评追求和保护的目标。审美趣味具有多样性,审美世界才能丰富多彩。而文学批评的职能,正在于促进文学的繁荣、丰富、多彩。

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不仅是对多样化的审美趣味的尊重,也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学术探讨和意见交流,文化才能发展、繁荣。

(二)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

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要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辨析审美趣味的层次性,评价对象的具体内容,是文学批评的具体职能。

审美趣味具有层次性。审美趣味的层次性,反映的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存在不同的层次。由于审美趣味具体内容的差异,它具有好与坏、健康与病态、积极与消极的内涵,反映了不同层次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层次是客观的存在。它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与变化的。这既与个人的文明程度有关,也与社会的、群体的一定局限有关,是人类文明在发展中的不平衡。

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并不是说对审美趣味是不能讨论的,对他人的审美趣味是不能评论的。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是对社会人群的审美趣味做出具体的认识与评价,对审美趣味的层次(高低、好坏),加以分析和判断。

“趣味无可争辩”之说,在审美趣味的多样性方面,是合理的。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方面,是不合适的,有缺陷的。“趣味无可争辩”是趣味多样性的自由,但不能成为拒绝评价审美趣味的遁词。“趣味可争辩”是要在尊重个人选择多样性的基础上,保留认识和评价其社会性和层次性方面的权利。

(三)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

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要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

审美趣味具有个体性。[1]82个体性是个人审美趣味的追求与展示。

在个人性的审美空间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在社会性的审美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个性的自由。个人的审美趣味,在没有进入社会视野的时候,可以不被讨论。而社会中的审美趣味,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评价。这是社会上不同的审美趣味的交流、冲突与磨合。当一个人与社会发生关联的时候,社会性是必然存在的。

个人的审美趣味,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审美对象,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等形式的多样性时表现出的爱好和倾向,一般情况下是无可争议的(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在一定社会、时代,个人审美趣味受到社会暴力限制的情形,这是特例)。“趣味无可争辩”在这个意义上即是正确的。

个人的审美趣味,一旦进入主题、情感等具有浓厚的文化内容时,一旦被社会所关注时,“趣味”的“争辩”就开始了,也是有意义的。对相同的或不同的审美趣味群体,就有可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或者是同一文化群体之内的肯定,或者是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冲突。这是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现实权利和利益的碰撞。对某种审美趣味的肯定与否定,对其所做的定位性分析、评价,是在审美趣味的层次上进行的认识。

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是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的基础。没有个体性便没有多样性。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也是尊重审美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才能够真正保证审美趣味的存在与发展。

批评者如果不能尊重他人审美趣味的个体性,也就不能保证自身的审美趣味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

(四)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

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要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

审美趣味在具有个体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性。[1]82

审美趣味的社会性,是审美趣味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社会对于不同的审美趣味的认识和评价。审美趣味的社会性,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审美趣味自然地存在着社会性的内涵。即便这种社会性的内涵有时在意义方面显得淡薄一些,却是不能无视其存在的。

在批评活动中,应当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批评是一种社会活动,是艺术感受的交流,是艺术评判的探索,需要超越一般读者的社会责任感。批评家如果忽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是难以承担积极的社会责任的,更难以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积极的贡献。否认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并不真正能够使审美趣味更为纯粹。倒有可能忽视了现实社会中审美现象的复杂状态,丧失或者降低对审美趣味的辨别能力。

(五)区别文学趣味的不同含义

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要区别文学趣味的不同含义。

1.区别文学趣味的新奇与陈旧

新奇的文学趣味,反映出的是新的文学创造。面对新奇的文学趣味,批评家应该对创造性予以尊重与理解。文学趣味的新奇,是创作对读者审美需求的满足与服务。但是,对于新奇,却不应当盲目地不讲分析地一概肯定。因为,尊重新的文学创造,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不加分析的以新为是、盲从时尚。同时,对陈旧的文学趣味,也不宜盲目否定。陈旧不是陈腐。传统的文学趣味,既有被一部分读者不满足、希望改变的方面,也有另外一些读者习惯于已有的文学趣味,而继续愿意欣赏的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是,对健康的文学趣味的卫护与坚持。不论文学趣味是新奇的,还是陈旧的,更多要考虑的是,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与评价。对积极性的文学趣味给以肯定与理解;对消极性的文学趣味予以否定与认知。

2.区别文学趣味的复杂状态

批评家应当从广阔的文化、艺术和美学视野,来判定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趣味,认识其具体情况与复杂状态。

文学趣味有不同的性状:有谐趣、情趣、理趣。当读者对不同性状的文学趣味感受时,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批评家需要尊重他人的文学趣味。

文学趣味在不同的艺术中有不同的体现:喜剧、悲剧、正剧,都有各自的趣味。批评家不能以自己的好恶,简单地要求他人改变和放弃自己的文学趣味。

文学趣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在文化专制的时候,趣味被固定,以无趣当有趣,以一趣当多趣。在商业运作超过了现代文明制约的时候,趣味可以被变异,有人会以肉麻当有趣,用低级充高雅,把无聊当诙谐。这正需要批评家挺身而出,为社会的文明和文学做出贡献批评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应当尊重他人的审美趣味,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不能以自己的文学趣味作为唯一正确的评价标准,成为扼杀趣味多样性的杀手。应当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不能作为不识趣味、不敢评价文学趣味的无为者。应当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尊重他人的精神自由,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自由。应当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负起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促进文学趣味的健康、多样,达到文学的繁荣、精致。

批评家对文学趣味的批评,应当是真诚的、慎重的、学理的,以理服人的。不应是霸道的、强制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学批评真正成为文学繁荣的促进者,而不是成为文学创造的扼杀者。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光潜.艺文杂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田川流.艺术价值与审美理想[N].文艺报,2007-06-30(3).

[4]冰心.冰心全集:第 1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卢春艳]

Abstract:The aesthetic taste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in the theory and p 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Discussing the aesthetic tastes has some social and theoreticalmeanings,so that we should exp lore them comp letely.Treating comp licated aesthetic tastes co rrectly has five p rincip les:respecting the diversity of aesthetic tastes,distinguishing aesthetic tastes'levels,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 taste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and aesthetic tastes among different meanings.

Key words:study of literary criticism;literary criticism;aesthetic tastes;literary

On Aesthetic Tastes of L iterary Critical Theory

YAO Nan
(Literary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China)

姚楠(195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学。

I207

A

1005—6378(2010)06—0098—05

2010—06—20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社会性
文学批评新生代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