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河北文化研究焦点问题述评

2010-09-23

关键词:学刊人文精神河北

常 樱

(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

近五年河北文化研究焦点问题述评

常 樱

(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43)

文化是地区实力的重要体现,区域文化自身的内容与价值,以及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作用力,一直都是研究界关注的热点。尝试梳理了河北省近五年来区域文化研究类重要论文,总结出“社会文化建设”、“历史文化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类焦点问题,归纳评述了相关论点与创新点,同时也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河北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提取总结近年河北地域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笔者利用万方数据库对2005—2009年摘要中含“文化”、“河北”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进行检索,共查询相关论文504篇(剔除访谈、会议报道、领导讲话及查询偏差的文献),其中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81篇,主要集中于《河北学刊》、《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论文以核心期刊论文为主要依据,对我省文化研究类论文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本文将我省近年地域文化研究论文分为4大类,分别是“社会文化建设”类、“历史文化产业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和“文化专题研究”类。分类标准界定如下:对本省文化建设进行追思、展望或通观性思考的论文为“社会文化建设”类;为历史文化如何作用于当前经济建设献计献策的论文归为“历史文化产业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或在对历史文化研究中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和文化价值意识的论文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专业性较强的分散于各个文化研究领域的论文归为“文化专题研究”类,不在本论文中作为焦点问题探讨。个别跨类论文如《河北文化产业发展与河北人文精神建设的辩证思考》、《继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化——以河北省为例》等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从具体内容追寻文章论述的落脚点,并以论述的落脚点为准来界定。

一、关于“社会文化建设”研究

“社会文化建设”类论文在2005年未见踪迹,2006年异军突起。由此可见,2005年前理论界尚未认识到此主题的重大性。2005年6月,河北省政府召开了“建设文化大省工作会议”并公布了《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5—2010年)》。此后,围绕“河北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首先,讨论了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问题。发表于《河北学刊》2006年第三期的《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一文提出了“由燕赵文化勇武任侠、慷慨不屈的斗争精神升华而来的奉献进取意识”,“由燕赵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圆融胸怀升华而来的创新发展精神”,“由燕赵文化重诺守信传承而来的诚实守信品质”,“由燕赵文化质朴淳厚、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承续而来的质朴务实精神”[1]四种河北人文精神。而其他论文中,无论是谈及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还是经世致用、锐意改革,都没绕开这个基本框架,因此,可以说这种总结是比较全面且准确的。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综合提炼研究人员的观点,将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提炼概括为“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至此,河北人文精神讨论告一段落。

进而,探讨了河北人文精神的当代传承与重构致用。发表于2006年第三期《河北学刊》的论文《新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界定与实践意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充实、革新、整合等,焕发燕赵文化的活力,构建新河北人文精神,以更好地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资源”[2]。同时,该文提出了建构当代人文精神的入手点:“着力进行‘和谐发展’意识培育”,“着力进行科学精神培育”,“着力进行法制意识锻造”[2]。其中,第一点所说的“和谐意识”培育实为道德建设,加上科学精神与法制意识,这三点在群众精神的整体培育方面可以说具有提纲挈领性质。但是,文中缺乏对文化艺术培育或通过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塑造人文品格的论述,因此显然是不全面的。而同刊同期发表的文章《文学艺术在培育新的河北人文精神中的作用》中提出“在我们当今的创作实践中,河北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弘扬传统和书写当下结合起来,从河北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强化人文意识”[3],虽然是从创作出发,不是立足于宣传教育,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文的不足。

经过二年多的蛰伏,到了2009年,随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指导意见,研究者对河北人文精神指导当代建设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围绕“软实力”生发了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焦点问题集中于为“软实力”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对政府政策如何支持文化建设提建议方面。这表明材料论证、统一思想阶段已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研究人员正在向具体问题发难,努力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实施方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北学刊》2009年第五期的《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SWOT分析与对策》(以下简称《对策》)。该文以简练的笔墨概括出了河北省作为文化大省的优势,同时提出了文化建设在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河北省地方特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特色文化的凝炼略显被动和迟钝,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河北省整体上的文化品位不够高,传统的农业文化形态较为浓重”,“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文化资源与财富的供给和保障能力比较脆弱”,“河北省现代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与高新技术结合程度不强,文化软实力的现代化元素和信息化形态发育不够成熟”,“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不够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大,文化软实力更缺少强大的产业经济载体”[4]。这五点可以说是文化研究者满怀信心地提炼了河北人文精神后,更加坚强地直面当前情况,提出的非常现实问题。该文与该刊同期的《关于加强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5](以下简称《思考》)、《“软实力”提升与河北区域发展》[6](以下简称《发展》)三篇文章同属于“加强河北文化软实力研究(专题讨论)”专题,三篇文章无一例外地聚焦于增强“软实力”建设的对策问题。

除《发展》一文中的“软实力”问题突破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外,《思考》与《对策》中提出的策略是在交叉中互有补充的,见表1。《思考》中的第3、4、5、7 条对应《对策》中的第 6、2、4、3 条 ,说的分别是“科学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以及“提升文化传播力”问题,而《思考》中的第6条国际文化交流问题是文化传播力的延伸。另外,由《思考》中的1、2条可以看出,该文侧重宏观思想建设;由《对策》一文的1、5条也可以看出,该文侧经济技术发展;而《发展》文章中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与高效政府的保证力,是对以上两篇文章策略的重要拓展与补充。分析至此我们发现,关于“软实力”问题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对各领域情况的不同策略以及具体经验总结工作尚未完成,“软实力”问题有待实践检验。

表1 《思考》《对策》《发展》文章中的策略对照

续表1

二、关于“历史文化产业化”研究

“历史文化产业化”是近年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焦点问题,2006年以来核心期刊产出了20余篇相关论文。从2006年开始,出现了以“旅游”为切入点的“历史文化产业化”类论文,然而直到2008年,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当年第三期的论文《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选择》才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自觉地理论探讨。文中提出“在文化产生发展思路上,应加快实现‘五个转变’;在发展模式上,应大力推进‘五个融合’;在发展措施上,应切实抓好‘五个切入点’”[7]。“五个转变”中的“由‘硬驱动’向‘软驱动’转变”强调高级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技术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软性资本;“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认为文化产业应超越一般产业单一经济目标的定位,强调应向多元目标转变。“五个融合”中的“文化与经济融合”中提出的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建议,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和“文化与媒体融合”提出的发展信息产业、利用网络等媒体扩大影响的建议确实是我省文化产业所欠缺的[7]。文中“抓引导”、“抓项目”、“抓整合”、“抓品牌”和“抓创意”五个切入点均是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特别是“抓创意”中提出的人才队伍培养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创意衍生机制则是文化产业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思路。

“历史文化产业化”研究类论文中,“旅游”主题是主流,从战略分析到旅游产品,形成了成套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发表于2006年第二期《河北学刊》的《河北省著名景区旅游产品创新研究》[8],在分析其他省份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提出了旅游产品创新原则,还提出了具体针对“西柏坡革命纪念地”、“秦皇岛海滨度假区”、“白洋淀”、“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国三祖文化景区”和“吴桥杂技大世界”6个我省代表性旅游地的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创新开发等多项发展建议,对引导我省旅游业发展具有指向意义。2008年,《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六期发表的论文《依托民族文化深入开发旅游附会资源》[9]以韩国“大长今”旅游的成功案例为启示,提出了为旅游创造文化氛围,注入情感因素,提高旅游项目魅力,丰富旅游者精神体验的新思路,创新性强。该刊同期发表的论文《河北省遗迹旅游的文化追思》[10]恰是在历史文化考据方面为这一思路提供了源泉,二者给人的启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刊2009年第六期又一旅游主题论文《继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化——以河北省为例》提出了“强化我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并使其与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相契合,形成既有物质的文化景观,又有非物质的精神陶冶,从而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旅游业发展寻到一定的突破口”[11],这是在2008年论文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附会资源的理论提炼。文中还提出“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特色,避免出现不伦不类的现象”[11],为当前旅游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组织端正旅游项目开发态度提了醒。文化产业需要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踏踏实实搞建设,不能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由于起步较晚,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研究较少,宏观理论类论文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重要性等功能性研究,以及保护原则和措施方面。其中发表于2009年第三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的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性回归》[12]有一定特色。这篇文章是在非遗工作开展几年后,对表现出的问题所进行的反思,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剥离政府行为后的生命力,提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及文化自身运行规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除此之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13篇论文中,来源于实践的对具体非遗项目的研究总结、经验总结类的论文有6篇,占总数量的约二分之一,这可以说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中的一大特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批论文扎根实际工作,其中实地调查、数据整理、资源梳理、状况分析、措施建议等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经验或思路。如发表于2009年第一期《河北学刊》的《吴桥杂技后备人才现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3],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等科学方法,对当前吴桥杂技后备人才构成进行了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民间组织等保护传承吴桥杂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政策、实施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2009年11月发表于《河北学刊》当年第六期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河北省曲阳石雕技艺为例》[14]及2009年6月发表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以河北省为例》[15],都是围绕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化”相结合进行的探讨。文章看到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脆弱性,提出了政府应转换角色,从政策上扶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工作,增强其“造血”技能,以文化遗产养文化遗产的良性循环发展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民间组织的高度重视,河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别公布了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河北省文化厅公布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促进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蓬勃开展。然而,从论文情况来看,数量还是相对较少,核心期刊论文只有14篇,而同时期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66项,高水平论文数量的缺乏表现出非遗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不足。

四、问题与展望

通观近几年核心期刊的论文情况可以看出,我省文化研究类论文一方面能够紧跟形势,配合国家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性政策,一方面亦能够持续性地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性研究,体现出主线成长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特征,是非常健康且富有活力的。这也显示出当前我省文化研究观念正在逐步加强,文化大省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形势也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细细品读这些论文,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第一,原创性研究视角偏少,研究者多追寻政府所给出的政策性、引导性思路,切入角度大众化,理论自身的创造能力不足。第二,独创性观点偏少,横向对比国内其他省份相关主题的研究论文,发现了我省文化研究类论文在观点方面梳理多、独创少的问题。第三,“思考”、“构想”和“建议”偏多,数据统计及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偏少,导致原则性结论偏多,对具体问题的指导性结论偏少。综上,本文在此提出几点展望建议:

第一,增强跨学科研究意识,提倡跨文化交流,拓宽研究视角。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文化都绝不是孤立的存在,不仅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且文化与经济、教育、科学甚至国家和区域的影响力、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文化研究应当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意识。提倡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打破学科壁垒和门户之见,加强论辩和对话,实现方法、视野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激荡,从而实现研究人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视角水平的提高。

第二,突破思辨式研究方法,提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倡调查、统计、比较、考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具体结论。文化研究的对象属于社会思想与社会现象,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一定范围内虽然能够通过政策规整,但整体上并不完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文化研究者需要在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中找寻现象之间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现象,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结论更具说服力,才能够得出独到的观点。

第三,提倡文化创新,让历史文化在当前“复活”。前面的统计表明,我省近年来“文化专题研究”类论文数量不少,广泛分布于本地文化的各种类型中,涉及民间艺术、文学、教育、建筑、商会、宗教等各个领域。对待这些历史文化要发掘、整理、研究,要保持特色文化的清晰性,保住五千年传统血脉根源,让这些优秀文化在当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承下去;对待这些历史文化更要创新,我们相信千年薪火传承的文化有接受变化的潜力,研究者要关注和思考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应当以怎样的面目出现,转化成怎样的新形态、新现象,才能够被今天的年轻人接受和认可,使我省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和走向世界。

第四,在社会迈入信息化的今天,提倡信息技术介入,让文化建设成为信息建设的重要部分,使河北文化在信息时代得到更有效地传播。文化是生活在某个区域的人们深层意识当中可以被唤起、被感知、被慰藉和被激活的因子,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优质文化,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提高民众素质,增强区域凝聚力,塑造区域形象,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文化继承与传播中的载体属性和工具属性,研究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文化建设服务。

[1]马春香.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J].河北学刊,2006(3):197-198.

[2]朱文通,梁文.新河北人文精神的内涵界定与实践意义[J].河北学刊,2006(3):176-177.

[3]黄建生.文学艺术在培育新的河北人文精神中的作用[J].河北学刊,2006(3):196.

[4]赵学琳.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SWOT分析与对策[J].河北学刊,2009(5):223-224.

[5]葛永红,郑标,王培.关于加强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5):221-222.

[6]孙爱霞,韩培花.“软实力”提升与河北区域发展[J].河北学刊,2009(5):227-228.

[7]张玉梅,刘来福.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7.

[8]焦新旗,陈胜.河北省著名景区旅游产品创新研究[J].河北学刊,2006(2):214-216.

[9]庞宏伟,邢慧斌.依托民族文化深入开发旅游附会资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0.

[10]刘金柱.河北省遗迹旅游的文化追思[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87-92.

[11]辛儒,王颜林,金剑.继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业化——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5.

[12]刘云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性回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1-165.

[13]王立芳.吴桥杂技后备人才现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北学刊,2009(1):230-232.

[14]辛儒,王海.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河北省曲阳石雕技艺为例[J].河北学刊,2009(6):241-243.

[15]辛儒,吕静.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6):85-87.

[责任编辑周云逸]

Abstract:Many researchers focuson the regional cultur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regional cultur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for regional strength.In this paper,w e review the significant disquisitions on Hebei culture in recent five years,and three kindsof p roblem s for this topic are taken into focus,that is,social culture,industrializa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oreover,some omissions in p resent researches and p roposals for future direction are generalized.

Key words:Hebei culture;social culture;histo rical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Review on Hebei Culture in Recent Five Years

CHANG Y 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43,China)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化进程中的河北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研究》(HB10VJY053)作者简介:常樱(1974—),女,石家庄铁道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传播理论。

G127

A

1005—6378(2010)06—0140—05

2010—09—03

猜你喜欢

学刊人文精神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10.河北卷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文化学刊》十年
孙婷婷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