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控
2010-04-08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白背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2009年发生范围广、扩展速度快、对水稻产量损失大,已成为我省水稻上重要病害,严重威胁我省粮食安全。
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水稻黑条矮缩病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状,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以前的苗期(秧田期和本田初期),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叶期~5叶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控制水稻黑杂矮缩病重在预防,主要防控技术要点如下:
1.控害保健栽培 一是逐步培育和推广栽培较抗病品种;二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减少发病几率,并在秧田期和栽后20天内进行田间排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以相应减少损失。
2.冬前防治压基数、田边歼灭拆桥梁 冬前,应对重发病区周边杂草进行无毒处理,清除杂草,杀灭带毒媒介昆虫,以减少来年病毒源。抓住翻耕到播种或移栽前这一时期灰飞虱、白背飞虱集中在田边、沟边、路边等杂草中的有利时机,结合化学除草集中歼灭。
3.药剂浸种或拌种 稻谷播种时浸种或拌种,浸种浓度为10%优质吡虫啉300倍液~500倍液,浸种12小时;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公斤(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4.做好第1代~第3代灰飞虱、白背飞虱防治工作“治虱防矮”的重点是要抓好第1代灰飞虱、白背飞虱在早稻秧苗期和本田初期防治,挑治2代,狠治3代。早稻秧苗期及本田初期防治二化螟时用药兼治灰飞虱、白背飞虱。6月上中旬灰飞虱、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做好大面积飞虱防控工作,主要对象田为飞虱虫量较大的早稻田、一季晚稻秧田。6月下旬至7月初,3代灰飞虱、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对所有重病区早稻本田用药普防一二次,力争把大量的灰飞虱、白背飞虱杀灭在迁移到晚稻秧田之前。对重病区,在晚稻秧田第1片真叶展开后至6叶期,合理安排好飞虱防治。
5.合理选用农药 对第1代飞虱、第2代飞虱应选用持效长药剂如噻虫嗪、吡蚜酮、噻嗪酮等,对第3代飞虱及秧田期飞虱应选用速效性药剂防治如吡虫啉、烯啶虫胺、毒死蜱等药剂。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