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背景下《生理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0-04-07王晓艳
于 航 王晓艳 纪 中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黑龙江大庆 163319)
大班额背景下《生理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于 航 王晓艳 纪 中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黑龙江大庆 163319)
大班额 生态课堂
小班教学是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一项颇受关注的教育改革运动。目前小班化仍是一项存有争议的教育改革,主要问题是投入太大,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我国需要低成本的教育,一个高效的学校教育生态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大班额,它给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资源分配等带来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也常常成为教师们卸责的一大借口。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大班额的课堂教育有弊也有利。本文将借鉴教育生态学的思想,针对我校大班额教学的现状,现就《生理学》生态课堂的构建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如下。
1 教育生态学与生态课堂
“生态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E.)提出。海克尔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其核心观点是“系统、平衡、联系”。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t.W)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又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从此,人们对于教育生态学以及运用生态思想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方兴未艾。“生态课堂”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其特点为:①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②课堂教学更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可持续性;③课堂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④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性的教学,其教学活动转变的过程应是教学→教与学→学与教→学教,使教学的基点、出发点、重点发生根本的转变。课堂教育生态的组成要素为,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最主要的育人场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和滋养心性的神圣殿堂。根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可以理解为: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所构成的特殊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和谐的、动态的、多样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形态。课堂教学环境是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种教学要素,它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媒介、教学评价、教学监控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环境与师生之间必然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和谐的动态的平衡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关系称为教育生态链(简称教育链)。教育链是学校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学校生态中,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意,通过一系列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教育链远比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复杂,食物链完全是生理性的,而教育链主要是心理性的,各要素之间存在交叉和互动。以人为连接点的教育链为教育者-学习者-次级学习者-评价者;以教学内容为连接点的教育链为科学-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案-学生认知结构)。但实际情形远复杂于此。
2 我校大班额课堂教育现状
根据我校办学实际,教室设计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其中以大型教室为主。大型教室一次可容纳4~5个班级同时授课,因此生理学教学的对象以大班额为主。
2.1 秧田型教室布局 大班额要求有大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因此教室的座位全部采用秧田型布局。汉密尔顿和安德森(Holliman,Anderson;1986)将接近度(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和学生密度作为大学课堂的生态变量。结果显示,拥有前排位置的学生比坐在后排的学生获得更高的成绩等级,但座位密度、坐在过道、坐在教室中间对成绩等级没有影响。秧田型布局显然会使前排与后排的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2.2 师生不能及时沟通 学生数量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问题的种类多。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3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得到体现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停留在传授者与接受者这个层面上,整个课堂主要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4 教与学局限于教材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一本教材上,很少能横向和纵向进行扩展,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5 教学手段的不合理运用 很多教师在授课时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使课堂灯光昏暗,气氛沉闷,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构建大班额《生理学》生态课堂的措施
3.1 拓展教学空间 班级教育生态的边界并不应仅限于教室,可以扩展到教室以外的空间。这一点对于生理学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生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室中用实验验证理论,在生活中注意把各种生命现象与教学理论相联系,注意身边一切媒介中有关的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
3.2 增加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大班额教学中,在教室布局无法改变的条件下,教师应尽可能走到讲台下,走到学生当中去,使更多的学生与教师能够近距离接触,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仔细地观察到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反映。
3.3 “课前课后10分钟” 20分钟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较多,很难让教师与学生进行适时的充分的交流,因此采用一种补充方式增加这种交流就很必要了。教师在上课前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在下课后晚10分钟离开教室,这前后的20分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为课堂上交流的滞后,鼓励学生在听课时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或者课下自学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把它们记录下来。能立即回答的,教师即时給予答复;不能在短时间内解释清楚的,教师可以预约时间給予解答。
3.4 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一些内向的同学,由于不敢直面与教师交流而使得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以致影响了后续内容的学习。我们采取了“递条子”的方式,也就是在课前或课后学生把自己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提出,教师在合适的时间給予解答。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
3.5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和竞争与合作的教学关系。使教师能够适应、满足和促进学生的学。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动摇的,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的灵魂作用。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仅有“知识性”是不够的,更应具有“艺术性”。
3.6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3.7 创设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 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首先让学生有互动的机会。这包括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动主要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教育学家刘庆昌先生的研究认为“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教学的最终产品是具有对话理性的,具有社会交往、沟通对话能力的人”。对话是生态课堂中进行相互沟通的重要途径。
3.8 优化教学方法 选择自主、有趣、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入情入境,趣味引领。对问题的创设要具有创造性,更要贴近生活实际,用比较时尚的语言去讲授枯燥的知识,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9 熟悉教材并适度拓展 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基础,但不要仅限于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不断地更新、拓展与补充,使教材跳动时代的脉搏,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盲点去拓展和补充;在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中还需探索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相关内容带出课堂,让学生继续研究。当然,拓展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度,要立足教材,合理拓展。
3.10 强化教学基本功,合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 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可放弃的,如何艺术性地设计板书,使板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大班额教学是每个高校都面临的一个具体问题,如何提高大班额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具有紧迫性和实用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出可行途径,使课堂教学的生态达到平衡。一段符合生态的和谐的学习经历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生命质量,也成就了教育的价值-引领学生体念情感、积淀文化、储存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
[1] 胡继飞.论大班额背景下的我国学校教育生态[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39
[2] 耿夫相.构建生态化的合作学习课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19
(2010-04-23 收稿)(陈 迁 编辑)
G 420
C
1008-6633(2010)05-763-02
黑龙江省规划办十一五课题(编号XGGH08056)。